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記者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526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傾聽者與演講者,跟電子媒體比較相近,電子媒體記者,不論播報或主持節目就是一種學習,隨時觸發靈感,隨機應變,由生疏到圓熟,由靦腆到穩健,最後達到辯才無礙。

因此,每一個人要找出自己的特長,發揮特長。前中時晚報都會組副組長劉岱戡說,他昔日一個同事,新聞說來頭頭是道,下筆一個多小時寫不了一篇新聞稿,用非所長,想要出人頭地也難。

所以,不必羨慕明星主播,明星主播有明星主播的條件,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會有競爭力。俗語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道理在此。

新聞工作,是先天結合後天的綜合體。先天的很難說,後天的就牽涉大傳教育的內涵與大傳人面臨的競爭態勢。

下面就談競爭態勢。

大傳人面臨的競爭態勢

競爭態勢,就得談記者的結構。

業界常說大傳系畢業生人文素養不夠、不能立即上線。人文素養不夠,不如美式,不能立即上線,不如日式。因此,張世綸、黃慧櫻唸新研所時寫過一篇文章:「傳播系所擠破頭,就業市場很冷漠。」為什麼呢?道理何在?

傳播系所在學院裏成了大牌科系,有些學校設A、B班,有些學校成立第二部,圖書設備很簡單,花的錢不多,收的學生很多,找兩個教授幾個講師就可以了,每班七十個人,一年有四個班,進項是很可觀的,所以不設傳播系的私校,才是呆子。

大家競設傳播系,大家競唸傳播系,結果傳播系的學生滿街都是,造成一種假象││外冷內熱。大家拚命讀大傳系所,業界根本不認同,結果怎樣呢?「不過對於出路、未來工作的考量,似乎沒有準確反映在就業市場上。」

這就是大傳人的悲哀。這種悲哀是植基於市場法則。大傳人一出社會,發現並不受青睞,這跟考大傳系所擠破頭是截然不同,是很吊詭的。

業界長期以來否定新聞教育,寧願晉用一些非新聞科系的畢業生,再加以短期的訓練。曾任中時晚報總編輯黃清龍說,如果他要用新記者,寧願用法政系,加以短期的訓練,但法政背景的學生不一定要專跑法政線。基於這種理念,資深新聞教育工作者徐佳士說:「中時並且在這五十年中培育了不少優秀的新聞人才,彌補了新聞教育的不足,即使人才不斷流動,正使許多其他媒體(報紙與電視)因此獲得珍貴的人力補充。」這種狀況,豈獨中時為然。

許多媒體另闢蹊徑求才,自己煉丹,許多人煉出火眼金睛,騰雲駕霧,比新聞科系出身的人還厲害。這些非本科系包羅萬象,最常見的是歷史、中文、政治、經濟、法律、外文與哲學,還有物理、化學、森林、企管,我甚至還碰過蠶絲系。

如果說新聞理論是不二法,那麼這麼多非本科系的人從事新聞工作,到底有幾個人回頭研讀傳播理論?傳播理論在這些人身上,並沒有顯示出那麼重要,他們憑甚麼做事?媒體為何又獨用他們?說穿了只是專業知識。跑法律找法律系,跑政治找政治系,跑經濟找經濟系:::。大傳系既然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識不足,媒體只好自己求才,自己煉丹。這就是為何大傳系就業市場很冷漠的原因,你要跟自己人競爭,而且還要跟非本科系的人競爭,僧多粥少,廝殺可以預見何等慘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