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漫步在海濱中
難得好友自台灣返鄉來,我門約好到海邊去漫步,一大早天未亮,在約好的地點會合,一夥人沿著鄉間小路走去,迎面而來的清風令人舒暢。早起的鳥兒已在枝頭上歡樂的唱著歌,遠處傳來農夫耕田喝叱著牛的聲音,眼前的海岸防風林只剩幾棵枯木聳立在沙丘上,兩年前的火災吞噬了整片綠野,想恢復原有風貌,不知要花上多久的時光,才能再見到昔日濃密的樹林。
越過田野來到海濱的出口,眼前高聳的沙丘不知經歷多少歲月堆積而成,富有生命力的馬鞍藤,無懼乾燥的沙丘,依然盛開著紫色的花朵;一片黃色的待宵花陪襯著以及蔓荊匍地而生,更顯得綠意盎然。我們沿著海岸邊走去,那鬆軟的海沙如同走在沙發上,鬆軟舒服。寧靜的海面上,看不到浪花,只見遠處的礁石露出水面,形同烏龜狀。海面缺少陽光的照射才顯不出閃亮鱗片般的光點,可以遠望那遼闊的海面。
踩在富有生命的沙灘上,敏捷的沙蟹以飛快的腳步奔馳,散落一地的沙丸及坑洞都是沙蟹的傑作。俗稱「沙馬仔」的蟹,是昔日垂釣石斑魚的誘餌,漁民總會背著竹簍,帶著尖銳的鋤頭,在沙灘上以靈巧的手腳,才能捕捉活生生的沙馬仔,以便乘船出海垂釣。黎明蟹的潛沙功夫也了得,一會兒功夫就鑽進沙裡去,牽罟時常纏著漁網,隨手可得。花蛤也是出沒海灘常見的貝類,找到小小的排氣孔及排泄物,便可以找到花蛤的蹤影,是一道美味的佳餚。股窗蟹築工事的技術也是一流,規律排列的沙丸布滿沙灘;有些較濕的泥地出現凹凸規律的造型,宛如月球上的坑洞,像是走入小人國的世界。
一排排整齊的軌條砦聳立在海水與沙灘間,是本島海岸線的特殊景觀,受幾十年海水的侵蝕,仍然屹立不搖,這樣歷史的遺跡有其特有的價值。沙丘內隱藏著神秘的面紗,處處佈滿了地雷,隨地可見戰車雷的殘骸,長滿了鐵銹,讓人怵目心驚,曾經奪走了多少寶貴的生命,那是金門人心中永遠的痛,只能怪罪戰爭的無情。栗喉蜂虎在沙丘的峭壁築巢,挖掘一個個的小洞穴,佈滿了海岸旁,成群結伴在一起自由飛翔,在高空中呼朋引伴,蔚為壯觀,為寧靜的海岸增添了熱鬧的氣息。遠望狹長的海岸受到對岸漂流的垃圾所污染,堆積遍地的保麗龍、瓶罐、塑膠袋等,破壞了海岸的自然景觀,令人感嘆!
回憶小時後跟隨大人在沙灘捕魚的情景,經常是滿載而歸,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分得一大堆的魚貨,至今已經完全改變,隨著生態環境變化,海洋資源枯竭,棲息的魚群稀少,魚貨量短少;潮間帶的貝類日漸減少,甚至瀕臨絕種,昔日活躍在沙灘的鱟,幾乎看不到牠的蹤影。我們總認為海洋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其實不盡然,如果大家不做好環保,地球的資源難以永續生存。
當我們走到海岸中央,這時一輪火紅的圓球從東方的海平面冉冉升起,又大又圓,極為清晰,漸漸露出光芒,讓你感到耀眼。住在這裡的人們,天天都可以欣賞到日出的美景,已不覺得稀奇,又何需到阿里山去看日出,然而早起的又有幾人,大多數錯過欣賞的美好時光。
如果海岸風光被視為一種景觀資源,應保持和突出原有的特色,如何規劃自然生態參訪的景點,刻不容緩。今天我們看到許多海堤的建築,被成排的消波塊所環繞,新建的港口佔據了生物棲息地,扼殺自然生態的桎梏,試想不讓雙腳沾染潮間帶的泥沙,如何體驗其中生命的奧秘,來一趟生態旅遊,走訪充滿生命的海灘中,潮來潮去,生生不息,那樣有規律的運行著,這個不知孕育無數的生命,等待你我去感受生命的活力,享受假日休閒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