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記者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746
字型大小:

──新聞工作與新聞教育的探討

中國時報資深社會記者劉益宏說:「和黑道人物交往,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掌握分寸,既不同流合污,又有一定交情,不是簡單的事。」的確,這是一門大學問,只有資深社會記者才能領會箇中三昧,否則不是向下沉淪,就是引火上身。為甚麼呢?「寫黑道兄弟,需要有相當的道德勇氣。批評他們,親友擔心遭受報復。偶而幫他們說些公道話,卻有人扣上『為黑道張目』的大帽子。因此,如何不偏不倚、允執厥中地處理黑道新聞和評論,是經驗的累積,也是課堂學不到的學問。」

為甚麼課堂上學不到?那是台灣的新聞教育不用退役記者的緣故。如果在日本,劉益宏說不定就可以到大學新聞科系裏教書,教甚麼呢?「對社會問題內行的則教社會學。」豈止是採寫技巧而已。

社會新聞只是其中一環,可以舉一反三。政治、經濟、司法、體育等都是一樣的。現在實務界有經驗的人太多了,如能由他們親身講授,說不定引人入勝,比理論師還受歡迎呢!

劉岱戡,前中時晚報都會組副主任:「新聞工作就是人與人的互動,新聞記者面對採訪對象,怎麼切入?怎麼相處?要有一點黏,又不能太黏,這是新聞工作最重要的課題,但是新聞科系讀了九年,都沒有教,只能自己摸索。」劉岱戡,世新五年,文化大學四年,採訪技巧都沒有教。他說:「五個W一個H,在課堂上照書本唸,當教書匠,誰不會教?所謂傳播系教授、主任、研究所所長,大家下來跑新聞,跑跑看,看誰跑得過嘛!」他的牢騷,恐怕也是許多大傳人的心聲。

沒教採寫技巧,讓學生到業界自生自滅,後果怎樣呢?我曾聽到這種故事:一位剛畢業的科班生,到報館服務,派到地方當記者,因為甚麼都不懂,也可能一時無法適應,被特派員打回票,使這位新人身心遭受打擊,一輩子認為奇恥大辱,兩人從此結下樑子;另有一例,一位新人被帶領跑內政部,不會採也不會寫,雖然他後來在別的領域表現傑出,但已成為笑柄。

二、寫作技巧。新聞寫作技巧不是小說創作,不是憑空想像。張屏峰先生,三任中國時報採訪主任,兩任總編輯,他說:「記得大約是民國五十五年,國民黨開中央委員會,提名第四任副總統人選,事前,我根據可靠消息,寫了一個方塊││瞭望台,推定嚴家淦將獲提名。稿子送紀公(余紀忠)審核時,他特別加了一段,:『也有可能為張群:::』,並對我說:『寫政治新聞,要寫到禁忌邊緣,寫社會新聞,要寫到法律邊緣。』這幾句話,後已成為時報記者的座右銘與保護傘。」

有實務經驗的人知道關鍵點,也就是肯綮;五個W一個H倒寶塔式的寫作方法,在課堂上大家都會教,沒有採訪經驗的人也會教,反正照本宣科,準則是死的,新聞是活的,學生初初接觸,根本就懵懵懂懂。

但是採訪寫作真的那麼容易教嗎?沒有十幾二十年的經驗怎麼教?想要教的好,除了經驗,還要有心,以現在的課程設計,真箇不容易,主要的因素是:

(一)、學分不夠,大傳系開了許多理論課,壓縮了採訪寫作的學分,政大二年級開了基礎採訪寫作;淡大二年級有採編課,懂得採的通常不會編,懂得編的通常不會採,採編合為一科很奇怪;文化大學A班找不到採寫與編輯課程,全以理論為主,難道在培養學術人才嗎?

(二)、學生太多,有些學校一班六、七十個,由一個老師教,即使每一個學生寫一篇新聞稿,由老師改正,老師那有三頭六臂,因此虛應故事為多。

鄙意以為,採訪寫作要切割來開,上過基礎採訪寫作之後,分成政治、經濟、司法與社會四門來開,由四個不同領域、且有專精實務的人來指導,即使一班有六、七十人,分成四個組,一組不超過二十人,由學生任選。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