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的故鄉
國語老歌中,名作之多,不勝枚舉,尤其是民國二、三十年代的老歌,詞美曲優,意境悠遠,呈現出一種文化的高度。如︿燕雙飛﹀,脫胎於宋朝詞家史達祖的︿雙雙燕﹀,︿花弄影﹀詞工曲幽,部分意境,頗有姜白石「小紅吹笛我吹簫」的清新與柔美等是。其能如此,緣於當時的詞曲作者,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且藝術造詣頗高之輩。更難得的是,俊傑薈萃一時,如漢初之三傑。那種盛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眾多的國語老歌中,李麗華和嚴俊合唱的︿百鳥朝鳳﹀,相信很多老歌迷不但記得,可能還會哼哼。此歌是志超作詞,嚴華譜曲,由百代唱片發行。歌的形式,尤其是演唱方式,和其他的歌都不相同。先是有一段男女對白:「(女):有什麼可說的?(男):有什麼可唱的?(女):有說有唱。(男):那麼就唱吧!(女):說吧。」這個起頭,頗有「相聲」的味道。或可以說是把「相聲」的表演形式引進到流行歌曲中來了。下面的說、唱,依然是這種表演形式的推演:(先白後唱)
(女):鳳凰得病在山中,百鳥前來問吉凶。十姊妹雙雙來看病,八哥兒忙著請郎中。(男):請了天鵝來診脈,氣壞了鷂子向天沖。畫眉在籠中乾著急,鸚哥在架上不寬鬆。
(男):孔雀彈琴在山中。(女)烏鴉前來報病凶。(男)杜鵑鳥哀哀來哭叫。(女)黃鶯兒報告駕已崩。(男):鷺鷥急忙來穿孝。(女):哭壞了年老的白頭翁。(合):請來唸經的沙和尚,盡唸著鴛鴦再難逢。
這支歌的內容,全由一堆動態情景建構而成。除了「沙和尚」是個「人」外,餘均為鳥類。而鳳凰是鳥中之王,也象徵人中之龍。所以,國樂中有︿百鳥朝鳳﹀一曲,原是北方人於喜慶節日中用來歌頌神明或主人翁的歡快樂章。而在這支流行歌曲中,則是以輕快、詼諧的調子來弔唁鳳凰,取意上就有顛覆傳統與嘲諷的味道。因此,這應不是一支用作茶餘飯後取取樂子的單純「鳥」歌。尤其在第二段中,有「孔、杜、黃、白」等姓與鳥名的巧妙結合,頗令人聯想到民國三、四十年代,國府中的一些軍政人員(李麗華是民國二十九年出道,以此推測,此歌恐是抗戰勝利後的作品)。又,特別惹眼的是那個「沙和尚」,他是︽西遊記︾中唐僧的第三個徒弟,籍貫是西域(流沙河應是今甘肅張掖北面的居延海?)俗云:「外來的和尚會唸經。」但這個「沙和尚」唸的是「鴛鴦再難逢」。豈不有點像內戰時美國馬歇爾居中調停無功,終致國共水火,無法像抗戰時的「再」合作起來,建設戰後的新中國?然是否真有此影射?則不敢妄斷。
談到「百鳥朝鳳」四字,原來的立意是正面的,和「百獸率舞」一樣,是否源於神話?未遑考證。惟這支︿百鳥朝鳳﹀的老歌,則是「百鳥弔鳳」。不過,這「百鳥弔鳳」倒是有個來歷。商務大陸版︽辭源‧弔鳥︾條說:「︽水經注︾:『益州葉榆縣西北八十里有弔鳥山。眾鳥十百為群,其會嗚呼啁口析,一歲六至。雉雀來弔,夜燃火取之,其無嗉(喉間食囊),似特悲者。俗言鳳凰死於此山,故眾鳥來弔。」又,商務︽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鳳羽山︾條說:「洱源縣西南三十里,舊名鳥弔山。︽後漢書‧郡國志‧注︾說:『楪榆有鳥弔山,俗言鳳凰死於此山,眾鳥來弔。』」。按:︽後漢書︾在前,︽水經注︾在後。「弔鳥」可能是「鳥弔」之誤。「益州」是郡名,晉朝時設置,管轄的地方在雲南昆明西北。「葉榆」和「楪榆」是同一地方的前後縣名,位在大理古城東北,東有洱海。依照這些關係位置來對照地圖,鳥弔山當在今洱源和蒼山之間。大概是因為這個「鳳凰死於此山」的傳說不太吉利,現在也沒人提了。雖然如此,但因︿百鳥朝鳳﹀的內容和這「鳥弔山」的淒美傳說相吻合,所以,「鳥弔山」應是︿百鳥朝鳳﹀的故鄉。
文化包涵了神話和民間傳說,而神話和民間傳說是歷久彌新和老而彌堅的,且常是文學和藝術取材的淵藪。以︿百鳥朝鳳﹀一歌來看,便可知作詞的志超先生,對民族文化的涵泳之深廣了。如果真是有所影射,則其聯想的精緻,運思與取材的妙造,較之一般詩人詞家,決不多讓。
後記:
一年前,因查金門田間那個「弔烏」的學名,意外地發現了「弔鳥」這個山名及其由來。於是,想起了老歌︿百鳥朝鳳﹀的場景和情節,並認為︿百﹀歌的取材來自「弔鳥山」。稿子寫好後,在某詩刊上讀到一篇來自洱源的作品,喜不自勝,立即將稿子寄去該詩友,並請指正。不久,收到他三張信紙,其中有傳說的神話和當地白族的風土,在在與︿百﹀歌有關,值得一併欣賞。茲將原函內容整理如下:
弔鳥山,一名鳥弔山、羅坪山、鳳羽山,海拔三千五百餘公尺,位於蒼山最北端的雲弄峰之北,不屬於蒼山十九峰之列。距葉榆(大理)五十公里,離洱源縣城西十多公里。「鳳羽」是白族的村寨名(取鳳毛掉下之意),有居民數百戶。傳說在唐代時,村寨中有個叫「阿鷹」的青年,和一個叫「阿鳳」的姑娘相戀成熟,在舉行婚禮時,土司把阿鳳搶走,脅迫成親,阿鳳不從,被關進地牢。阿鷹冒死救出阿鳳,逃至羅坪山,土司把他們追逼到一個懸崖上,他們見勢不妙,就墜崖而死,土司餘怒未息,便焚屍洩恨。突然,火堆中飛出一對金鳳凰,直向羅坪山頂飛去,眾鳥尾隨而至,齊集歡騰,不意,山頂突降大雪,金鳳凰及其他鳥類都被凍死。各處的百鳥聞訊,都趕來弔唁。這便是「鳥弔山」得名的由來。
又,當地白族流傳至今的習俗是:每年深秋,百鳥雲集時(該詩友釋為「候鳥過境現象」),青年男女便舉行一次「鳳山鳥會」,點燃篝火,歌舞狂歡。雲湧霧起時,百鳥便像燈蛾般向著火光撲來,形成一幅赴湯蹈火,前仆後繼的悲壯畫面,令人難以忘懷。但也有不少鳥撞人的情形,撞著了,就在肩上休息。另外,還有撞進到寬大的衣袖裡去的。當雲飛霧散,鳥也很快散去。雲霧再起,眾鳥又來。每次約有一個時辰之久,到天明時,「鳥會」結束,百鳥也各自去謀營生了。
另外,由於有些鳥撲火而死,成了五臟廟的祭品(我很懷疑先民是在偶然間發現了鳥在夜霧濃稠中撲火的行為特性,故以篝火來獵取鳥類為食物),因而發現鳥胃裡全是草葉、種籽,沒有昆蟲的事實,於是,他們又把這種鳥兒「吃素」的現象,解釋成鳥為「弔鳳」或「朝鳳」而齋戒。
以上傳說及風土,有的已見於典籍(含︽徐霞客遊記︾),其中未見典籍的部分,在旅遊觀光業發達的今天,是不難實地查證的。至此,︿百鳥朝鳳﹀一歌的發源地是雲南洱源附近的白族自治區裡的「鳥弔山」,大致不成問題了。同時,要感謝千里來鴻的詩友蘇金鴻兄,讓我們讀到了千里外,三千五百公尺的高山上,發生在千載以前的一則悽美又悲壯的故事,以及年年歲歲都有的百鳥撲火的奇聞。
二○○五年六月三日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