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醫療工作之追憶 ──我們是怎樣走過苦難的從前
一、八二三炮火下的野戰醫療
新年過後,金門傳來了一則花崗石醫院即將在七月裁撤的消息,使我大為吃驚,心情十分惡劣,對一個曾在這所醫院夜以繼日奉獻過的我,內心有深深的痛。感覺到在國軍花崗石醫院裁撤以後,金門縣立醫院未署立化以前,三總及榮總對金門的醫療支援停止,金門民眾的醫療照顧是否會有空窗期?十分為金門的同胞感到憂心。希望中央的從政諸公們要特別重視。
金門原是一個荒涼的小島,土地貧脊,人口稀少,無醫療體系設施可言,醫療資源十分缺乏。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經古寧頭一戰大捷以後,金門便成為全世界注目的最前線,漸為國人所重視。此後成立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民眾成立自衛隊,軍民一家,生死與共,金門民眾的醫療作業全為軍方所負責。民國四十二年,金門縣衛生院成立,軍方輪流派遣軍醫駐診,雖然設備簡陋,但也能滿足基層醫療作業之需求。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戰響起,金門島彈如雨落,軍民死傷慘重,醫療工作極度重要,在臺灣支援不易的情況下,救傷護病的醫療工作深陷艱苦困難之中。在炮戰爆發後不久,善燦即奉派支援金門服務。那時金門的軍方醫療僅有位於陳坑村的野戰醫院一所位於東沙及料羅的後送醫院各一所。善燦隨著裝甲部隊駐防在昔果山的土溝裡,用自力挖掘土洞作為軍民診療之所(如圖一),以擔架作病床,醫療箱替代藥房,有時用帳篷作為門診場所,為昔果山一帶的軍民擔負起基礎的野戰醫療作業。可見當時之艱苦。
早年的昔果山,沙塵滾滾,草木不生,乾溝中每雨必淹,土石鬆動,且曾發生多次坍方,人員有被掩埋在洞中的情形發生,幸搶救得快,未釀成悲劇。後遷往夏興村的碉堡中開設診療所,繼續為軍民診療服務。中共的大炮時打時停,有時密集發射,有時零星騷擾,常常屋毀人亡。如夏興村有一位在床上待產的孕婦,炮彈從屋頂穿入直接命中,慘不忍睹。
民國四十九年,善燦奉調至陸軍九十三師衛生連服務,在湖下村借用民房設立了第一間民眾診療所(如圖二),為湖下和下埔下村等一帶民眾醫療服務,嘉惠民眾,每當民眾罹患重症,不能來看病時,會主動去其家中看診,必要時會後送至山外衛生院或陳坑的野戰醫院作進一步醫療,發揮了軍愛民,軍民一家的愛民精神,受到了村民們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二、五十年代的金門衛生院
民國五十五年五月,善燦重返金門戰地,任職於料羅的八四三後送醫院,擔任外科總醫師,不久後便奉調至金門衛生院服務,擔任主任醫師。當時的金門縣衛生院,位於山外的一幢平房,前有庭院,花木茂密,大門進入後尚覺寬敞舒適;該院的院舍分前後及左側共四幢所組成,前幢設有急診室、護理室,藥房、內、外科門診室、手術室、產房、檢驗室、治療室及X光室等。側面房舍設各課辦公室和病房。後幢為宿舍,中庭設有防空洞,作為炮擊時臨時避難所,當時炮戰仍處在單打雙不打的緊張情況之下。
衛生院的醫療作業除山外的院本部外,尚有金城衛生所和沙美衛生所,均受衛生院支援作業,如衛生所的醫生請假時,由衛生院直接派員支援。金門的醫療除內外科外,最重要的還有婦產科和小兒科,島上這類專科醫師嚴重不足,每逢孕婦難產或兒童重症時,急如星火,求助無門;金門縣政府有鑒於此,特聘請了前八○一總醫院婦產科專科醫師梁樹鄂主任長期駐金門服務,梁主任是金門的女婿,對金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不但醫療技術精湛,而且仁心仁術,視病猶親,服務熱心,深為金門同胞所愛戴,是金門婦女們生育和健康之保障。十九屆醫師節,梁樹鄂主任和善燦,同時當選了金門的優良醫師,接受了表揚。
醫師群除了梁樹鄂和善燦長期駐院以外,尚有短期每三個月輪流支援服務者,如范家瑞醫師、八○四外科主任賴昌燮醫師等,為慶祝蔣公誕辰,集合全體醫師及護理人員在金城街上遊行,以表達慶祝和醫療保健宣導的目的。遊行完畢,全體醫師在金城衛生所門前合影紀念。
任職衛生院的醫師除了梁樹鄂主任係每月支薪聘請,善燦每月具領主任加給新臺幣110元以外,其餘均係義務支援服務。雖然不支領薪資,但工作熱誠不減,每天負責各科門診、急診、接生、外科開刀,出診、住院醫療、體格檢查等。人少事繁,幾乎全天候的工作而不言其苦。早年並無專科醫師制度,每位醫師必須每科全能,才能勝任。尤其在各項醫療裝備嚴重不足,沒有先進的醫療儀器,幾乎徒手從事醫療工作。在四十年以後的今天,科學發達,各式科學診療儀器眾多,看在慣用新式醫療儀器的現代專科醫師們的眼裡,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但憑著我們的服務熱忱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完成了各科艱困的醫療任務。尤其在開刀房中,沒有空調設備,沒有麻醉機的情況下,在炎熱的夏天,穿著密不透風的手術衣,進行長時間的外科手術時,汗如雨下,幸有護理人員不停為你擦去不斷直冒的汗珠,在這種艱苦情形之下,我們成功地完成了無數次重大的外科手術,使病患轉危為安,救人無數。筆者曾為出生三天的新生兒治療吸入性肺炎;為九十三歲高齡的老先生緊急進行腸道嚴重阻塞手術;為一位無法使用全身麻醉而大膽採用局部麻醉,成功地切除了出血不止糜爛的全胃手術,此為高難度的醫療作業,但均能成功地完成手術,轉危為安。
衛生院的護理人員,均為金門同胞的子女,赴臺就學,畢業於護理學校且經驗豐富的優秀護理人員,其中最為傑出的有洪春美和李景華小姐等,她們任勞任怨,熱心服務,配合醫師作業,得心應手,時隔四十年的今日,對她們仍記憶猶新(圖三、四)。
金門衛生院的院長姚子英先生,是一位從軍中退休的軍醫前輩,在人力和物資皆缺的艱苦環境中,掌管衛生院,必須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勇氣。他是一位為人誠懇,工作熱心、心地善良的長者,待人和藹可親,慈愛為懷的謙謙君子,對院內的醫護同仁,愛護倍至,每當外科手術或門診作業時間逾時,無法按時用膳時,姚院長會在旁耐心等待,等我們工作完畢後一同用餐。每當深夜急診手術時,他會派人送來宵夜,熱騰騰的餃子或麵,對工作人員是莫大的精紳鼓勵。
三、人在洞天福地中
民國六十九年中秋,艱鉅的花崗石醫院工程開鑿完工,將位於陳坑的陸軍八三○醫院遷入進駐,七十年善燦層奉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之命,派往接掌全新的花崗石醫院。花崗石醫院開建在夏興村太武山脈之東側的堅硬花崗岩山的崖壁之中,內部空間可容納千人之石中醫院,工程之艱難浩大,為世界之最,因而聞名於世界。曾在金門任師長的彭天雄將軍說:當年開鑿醫院,他是鑽孔鑿洞的第一人。工程艱矩,建造不易,有數位戰士不幸在爆破巨石時捐軀,善燦將該等犧牲的戰士安靈在後山,每年中元節,善燦必率院內幹部代表,往後山向該等靈前祭奠,以慰英靈。落成時,先總統經國先生特命名為「金門花崗石醫院」。將落成誌立碑在醫院大門的牆壁上,碑文寫道:「這所醫院是我們金門全體國軍官兵,以集體的智慧、無畏的意志、克難的技術、加上必成的信念,經過二年的時間,用勤勞、血汗和決心建築而成的一所戰地醫院,它的落成,代表國軍壯闊的力量,也代表著金門的戰鬥精神。
我把這所醫院命名為「花崗石醫院」,不僅由於它是建築在花崗石的山岩之內,因地取名,而且更是象徵我們中華民國不懼任何艱危,不怕任何困難,永遠堅強屹立、和其堅如石的志節,就像萬古磐石一樣,千秋永恆!
建造是人類發揮智能,試煉信念來實現理想的事業,最宏偉的構築,祇要信心動工,即使移山填海,決無不成之理。我們對此醫院工程的艱鉅,不避開山鑿壁之險,所憑藉的也就是無比堅毅的信心,願以這份滿懷信心的至誠,來紀念這所醫院的竣工,也願所有來到這裡的官兵弟兄們,在息養之後,個個充滿信心,更增勇武,剛強地迎接勝利!蔣經國」
開幕以後,來自世界各國之貴賓每到金門後,花崗石醫院必定是首先要參訪的重點之一,故每天應接不暇,必要時院長親自簡報或陪同參觀院內的各項現代化的醫療設施,參觀者無不讚不絕口。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位貴賓是美國太平洋海軍總司令朗恩上將夫婦,由司令官許上將陪同前來參訪,由善燦親自簡報介紹,並帶領參觀醫院,他詢問甚詳,當朗恩上將知道我也是一位臨床醫師時,他高興地向旁邊的夫人介紹,因為他們的兒子也是一位臨床內科醫生。
參訪的外賓中尚有各國的駐華使節、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議員先生攜眷分批前來參訪,並接受美國CNN電視臺記者採訪。參訪者除了外賓以外,國內的各界人士均紛紛前來金門參觀勞軍慰問,後方的溫情一波波而來,內心感到無比的溫馨。各級長官們亦分別前來視察,當時的副總統謝東閔先生、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先生、國防部長宋長志上將、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總政戰部主任王昇上將、聯勤總司令蔣緯國上將及空軍郭總司令及夫人等均先後來醫院參訪慰問,可見當時的花崗石醫院受到了全國上下空前的重視。
花崗石醫院的內部規劃係由東西七個坑道、南北有二個坑道相串連,成「冊」字形組成,共有五個大門,前面分別為一、二、三、四號大門,五號大門通往後山,另有一透天孔洞由旋轉梯垂直通往山頂。每扇大門均經特殊的設計,關緊後可防核射線和毒氣滲入。坑道內分隔為病房、X光室、手術室、門診部、檢驗室、急診室、牙科、會議室、各科辦公室、宿舍、廚房、餐廳等。病房分戰備病房和一般病房,一般病房又分設軍官、士官兵及民眾病房,隨時收療防區內的軍民傷病患。院內有良好的空調、除濕系統,二十四小時運轉,另外給水系統、污水系統、資訊系統及生活機能均十分完善,以備戰時之需,生活在內,冬暖夏涼,如在洞天福地中。
花崗石醫院為一四級醫院,分別由臺灣的四級醫院每二年輪調進駐。院內各項醫療設施齊備,可應付戰時大量傷患之醫療作業。民眾求診與軍人一樣,均不收費。善燦到任後,正式成立民眾醫療門診與住院服務,將衛材補給與軍方分設,且建立了公、勞保作業系統,完成公教人員及勞工求診之方便性,可隨時接受衛生院公、勞保病人之後送。醫療作業以急性治療為主,對慢性病患不能久佔床位,必須後送臺灣,所以本院有完備的急、慢性傷病患後送機制。空軍派有航空護理人員駐院,負有緊急傷患之後送任務;慢性傷病患之後送任務均有海軍負責,民眾傷病患之後送也在作業之內。
四級醫院之醫療任務,有一定的規範,受到裝備及醫療技術人員之限制,如外科手術只能執行腹部以下的外科手術。但遇到傷患生命重危,無法後送,受情勢所迫,基於救命第一,不得不實施超級作業,所以我大膽負責,全力以赴,終於成功地完成了腦部及胸腔等數件重大手術而轟動了全國(圖五),臺灣的廣播、報紙電視等製作專題,爭相報導,將金門的醫療能力提升到最高點,雖然手術非常成功,救回了傷患生命,但我還是受到國防部軍醫局局長的口頭責備。
院內的醫務人員大部分為編制內的人員,當人員不足時,由其他醫院抽調補實,同時由三軍總醫院派遣資深專科軍醫駐院支援,每三個月輪調一次。該等支援醫師也負責支援衛生院的門診作業。同時抽調金門各師衛生連服役的醫學院畢業的預官來院服務,以增強醫院的醫療能力,同時解決軍醫輪調時所發生的空窗期。關於護理人員,我函呈陸軍總司令部,建議盡量招收金門當地的婦女任用,護校畢業具有護理資格的金門女青年優先錄用;末具護理資格的女青年,由本院訓練後按比例錄取任用,擔任助理護士。此項政策實施得十分成功,解決了不少金門婦女的就業問題。同時我建議分期抽調各村的女性自衛隊員來花崗石醫院接受護理和婦幼衛生講習,提升農村的醫療能力。
善燦在花崗石醫院任職期間,執行過多次重大醫療任務,如66金門料羅空難事件、軍中大暴行事件、兩岸槍戰海邊救難事件等。同時建立了重症加護中心及洗腎病房,也是金門地區的創舉,對重症病患有了妥善的照顧,對腎臟病患者有了一線求生的希望。
民國七十二年軍人節,善燦當選了國軍英雄楷模,接受了金門各界及全國的表揚(圖六);十二月金門縣政府頒授金門之光的「金門榮譽公民」身分證。
古諺云:榮耀永遠歸於勤奮而無私奉獻的人。
(以上珍貴照片為台視已故記者顏伯仁先生所攝,特此悼念致敬)
四、花崗石醫院之蛻變
花崗石醫院雖然建築宏偉,有現代化的醫療裝備,內部整潔美觀,是一所以戰時為著眼而開建的醫院,原計劃在劇烈的戰爭炮火下,所有的醫療作業均可在坑道醫院中經營,救護車可直接駛入,可立刻得到救治。但其維護費極為高昂,有三部大型空調機二十四小時不停運轉,所耗的電力驚人,若末妥善管理,夏天每月電費均在150至200萬元左右。自來水是由山外村輸送而來,因為醫院的地勢較高,當山外居民用水高峰時段,水壓降低,流入醫院的水量減少,直接影響到空調機之運轉,一旦停電或水量不足而無空調時,院中潮氣逼人,裝備損壞率高,而且對人員的健康頗有影響,這是最大的缺點。我認為在無炮戰的太平時日內,醫療作業毋須在坑道中運作,不符經濟效益。因此我認為應該在第一坑道大門外的花圃中,另興建一幢兩層以上的醫療大樓,作為平時醫療作業及人員住宿之用。一旦發生戰事時可立刻避入坑道之中。於是我著手搜集建築資料,自行設計繪製建築之平面及立體圖,並作成簡報,向來金門的各級長官們作詳細的簡報,包括防區司令官、軍醫署署長潘樹人將軍等,潘署長對我的理念和建議十分讚賞。最後向陸軍總司令蔣仲苓上將簡報,蔣總司令十分滿意,命我呈報防衛部,請建築專業人員估算建築經費,編入預算,列入金門五年整建計劃之中。數年後該幢醫療大樓終於完工落成啟用,內心十分安慰。
由於國軍所屬醫院原以數字命名,後統一改以地區命名,因此該幢醫療大樓易名為「國軍金門醫院」。目前因國軍精實案之實施,該醫院必須裁撤。真所謂滄海桑田,世事難料,往日的風光不再,作為連續兩任花崗石醫院院長的我,內心有萬分的痛。
五、結語
以上所撰係善燦個人服務金門時的醫療工作之紀實,雖然是有時間的片段性和空間的局限性,但也可反映出金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中及七十年代初的金門醫療史實之真貌。
金門由於遭受了無情炮火的洗禮和長期的備戰狀態,且處於戰地政務的控管之下,數十年來已完全失去了自我,使得建設停頓,處處呈現荒涼的面貌,農、漁、畜牧業一直處在原始狀態,島民生活清苦,常以地瓜充飢,致人口外流,對島內的發展更是雪上加霜,島上居民的生活長時間依附著軍方,如海陸空交通運輸、水利和電力之發展,醫療保健等。尤其早年的醫療保健,金門民眾醫護人力嚴重不足,無法全面肩負起醫療業務。在敵人的炮火下,若無軍方支援,情況更不可設想。金門縣政府有鑒於此,早就設法保送金門優秀的男女青年回臺灣接受醫、護教育,學成後返鄉服務。此一政策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使得目前金門地區登記執業的專科醫師多達四十一人,其中縣立醫院十五人,衛生局五人,國軍金門醫院十二人,金門籍的開業醫師增至九人,金門縣的人口以六萬人計算,醫療人力仍然不足,但與以往相比,已是很大的進步了。但如一旦軍方醫院全面撤離,三總及榮總不再派專科醫師支援時,金門的醫療會立刻產生嚴重的空洞感,尤其是對離島如小金門等居民的醫療照顧更顯困難,對縣立醫院將產生衝擊,必將是一床難求,尤其對各重要科別,若無專科醫師,無法推展全民健保醫療作業,民眾會有求醫無門的困境。希望中央掌握醫政大權的諸公們要多為金門的民眾著想,速派民間醫院銜接,為當務之急。據悉已有北醫在金門設立分院,且提前接替,若能一切順利,確是金門病患同胞之福音,我等老軍醫也樂見於此。
目前的金門,戰地政務已停,軍事煙硝已遠,縣長民選,政治、經濟已漸漸復甦之中,尤其小三通以後,兩岸商業活動頻繁,有助於島內經濟之發展,金門歷代以來,人文薈萃,名勝古蹟豐富,及以往眾多的軍事建設遺址,將是未來發展觀光的景點。與廈門僅一水之隔,近在呎尺,來往方便,對末來的金門將是一片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