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巍峨顯赫,神恩浩蕩──嶽帝爺

發布日期:
作者: 震撼。
點閱率:4,539

家喻戶曉的嶽帝廟,有著威靈顯赫的事蹟,是地區善男信女祈求平安、焚香膜拜信仰的中心,終年香客不斷,允為地區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由其楹柱聯語:「帝德巍峨秉五嶽權衡,神恩無私作陰陽主宰。」可見巍峨顯赫,神恩浩蕩,澤披遐邇。

我國祭祀五嶽頗早,在周禮春官即有「以血祭祀五嶽」的記載,而五嶽之有神,是從漢武帝移祀南嶽於霍山可證。到晉代五嶽之神更為具體,原來道家中已有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五帝,下有五嶽以就神位。而掌管五嶽神君即鎮守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的五位神明,民間稱為五嶽大帝,其神格居於三官大帝之下。

到了明代封神演義將五嶽之神全部變更為:東嶽泰山黃飛虎,為齊天仁聖大帝,南嶽衡山崇黑虎為司天昭聖大帝,中嶽嵩山聞聘為中天崇聖大帝,北嶽恆山崔英為安天玄聖大帝,西嶽華山蔣雄為金天順聖大帝,並指令黃飛虎為五嶽之首,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並兼掌陰間地府十八重地嶽,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全由東嶽堪對,始可施行。可說權司泰山、功高五嶽。

金門奉祀嶽帝有三座,但唯獨以南門里民族路五嶽廟為最早,且奉祀五嶽大帝五尊金身,香火極盛,地區俗稱「嶽帝爺廟」。相傳清光緒二十四年后浦人許嘉卿到泉州府五嶽廟焚香膜拜,看見有神衣置桌上,許氏認為神明有事交代,乃舉筊杯虔誠請示神意,結果神明意欲隨許氏返後浦許家,許氏返家後,便將神衣暫置茅草搭建的屋子中,本為自家供奉,後來靈跡顯露,陸續有信眾加以祭拜。

有一次,東嶽大帝化身為書生親至到「裝佛宗」的「西天景」佛師家中,向其祖父(佛師)訂作五尊大帝的神像,講明神像尺寸大小,暨費用共計八元。「裝佛宗」的祖父將書生所言一一記載在簿子中,以利依書生所訂作大小尺寸雕刻神像,隨後書生交予六元,尚欠二元就當作事後幫忙介紹生意所賺得的錢了,書生轉身離去,一溜煙不見了。此時,「裝佛宗」的叔祖剛好經過聽到書生的說辭很不以為然,就將簿子拿起重重摔在地上,沒想到原來的六元竟變成了六疊的金箔,令「裝佛宗」的祖父和叔祖,甚是驚異。此時叔祖肚子竟莫名其妙疼了起來,以為吃吃藥就可無事,但臨傍晚時分肚子痛得劇烈,就早早休息,在睡夢中恍恍惚惚看到五尊頭戴皇帝帽的神像,不覺醒來滿頭是汗,但是肚子仍未全然痊癒。第二天一早趕緊跑到東門代天府請示池王爺,經池王爺明示,原來是將裝佛的簿子摔落地上,對神明大不敬以示懲罰,必須親至嶽帝廟求大帝原諒。事後只好專程到嶽帝廟懺悔一番,請求嶽帝的原諒,點燃三柱清香口中喃喃自語請求嶽帝爺原諒後,神奇似的肚子再也不疼了。而「西天景」的生意竟也興旺起來,成為金門響叮噹的商號。

兩年後,五嶽大帝神像雕妥,廟宇亦落成,乃將新雕塑五嶽大帝安置新建的廟宇中,除了五尊大帝神像外,「西天景」再奉謝一尊五嶽城隍爺,連同後來雕塑的師爺構成了最初的嶽帝廟。不久,東嶽大帝爺從玉皇大帝處敦聘鎮嶽將軍,鎮嶽將軍本為幫忙協助玉皇大帝發送三十六部門公文;天上、凡間、與陰府等各有十二份公文。後受嶽帝邀請下凡人間做副將,當鎮嶽將軍來到南天門時,眺望凡間,看到凡間百姓人心沒公平,就不想下凡,最後由太白金星一再保薦,才答應協助嶽帝專管人間改運、補運、作訴等工作。

目前嶽帝爺廟內不下有五六十尊神像,各司不同的神職。除原有的神明之外,有求壽補途的南斗、北斗星君;有求功名考運的孔子公;有求生財生意的關帝爺;有求姻緣的日月老人;有求子的註生娘娘;有作訴與解決陽間與陰間各種疑難雜症的城隍爺;有每逢初一、十五來廟幫忙的陳府將軍:::儼然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神明行政體系。

嶽帝廟內主祀五嶽大帝,農曆三月廿八日是東嶽大帝的作醮日,相傳人往生後第一關就是要向東嶽大帝報到,待驗明正身後再發送十殿閻王受審,對作奸犯科、做惡多端的人都能明察秋毫、賞罰分明,深得民心,因此民間對嶽帝爺奉祀祭拜也特別隆重。每年農曆三月廿八日就是嶽帝爺的生日,一連兩天的作醮慶典活動自是熱鬧,來自全島的善男信女紛紛湧入,信士們手中一束清香,虔誠祈求嶽帝爺能消災改厄、家人平安、事業如意。而善男信女「進金紙」的金帛,舉凡「進玉帝」、「進東嶽」、「進閻羅」、「進南北斗」、「進鎮嶽將軍」、「註生娘娘」和「補庫」、「補運」等等的金帛堆疊成一座座的小山,另外作醮日進送來的「義子」金帛,更是不下千份,整個嶽帝廟裡裡外外萬頭鑽動,煙霧裊裊,當金帛燃起火光沖天好似翳入了天聽,人人臉上泛著喜悅與滿足,也帶給十方善男信女最大的心靈安定與希望。

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該廟祝許丕炳老先生,自從接手以來每天與神為伍,雖不識字,但是只要香客求得籤詩,請問代誌,許老先生即隨口唸出該首籤詩文句來,並為香客析分明、解疑惑,引路途,香客們無不嘖嘖稱奇,咸以為嶽帝爺籤詩靈準,神威顯赫。

這就是現在的五嶽廟,供奉至今,威靈顯赫,神被遐爾。「義子」遍及金門、台灣海內外,加上籤詩靈準,為信士明示吉凶禍福,牽橋過路,指點迷津,為地區十方信眾所崇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