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山書院遺址—金門祖地行之三
金門古區重建「太文巖寺」和燕南山書院的消息已在四月十八日︽金門日報︾發出,去年我還有一份過時的︽金門日報︾,今年已被停寄,所以也就訊息不靈了。許金龍先生是重建的主要發起人,他先告訴我這個訊息,又於四月二十五日到銀城找我。我送他安溪清水巖的資料,又帶他參觀現屬翔安區的香山巖寺。香山巖建於南宋,主祀清水祖師,是古同安清水祖師信仰的主廟。明代會元許獬遊香山並賦詩紀勝,光祿寺少卿蔡獻臣還捐俸增建香山僧舍。尤為有趣的是,民間相傳赤腳大仙從香山一步跨海,一隻腳印留在香山,另隻腳印落到太文山,真是「人間無情神有情」。太文巖寺若能早日建成,那真是隔海相輝,神光普照。
朱熹創建燕南山書院的資料祇見諸︽滄浯瑣錄︾:「朱子主邑簿,採風島上,以禮導民。浯遂被化,因立書院於燕南山。」現在學術界對朱熹有沒有到過金門尚有異議,鄙人也沒有「過硬」的一手材料,但憑主觀臆斷,朱熹肯定到過金門。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卒後於嘉定元年(一二○八年)被賜謚「文」,故民間多稱「朱文公」。朱熹十九歲中進士,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授官同安縣主簿,二十三年秋蒞任。三年秩滿,但代者未至,他又借住畏壘庵(陳良傑之館),直到二十八年離開。所以他在同安先後有五年的時間,因而同安境內的山區海島,他幾乎「走透透」。民眾說他是到處「看風水」,其實一位有所為的地方官員,首先應該「遊山玩水」,求得知山知水,方能治山治水。朱熹去過同安東半縣的鴻漸山,發現「鴻漸腦已渡江矣」,還斷言「浯洲(金門)各鄉鴻漸照到者無不吉利」。到底金門幾個鄉能被鴻漸「照到」,他能不親往勘察?蓮花山有七三八米高,想必交通也不好,朱熹爬上山峰並留下「太華巖」、「靈源」等摩崖題刻。嘉禾嶼(今廈門)也是海島,需要坐船划槳,朱熹上島探訪陳 黯(南陳十世)遺址並作︽金榜山記︾,至今廈門也還有紀念朱熹遊蹤的「朱公山」。廈門與金門近在咫尺,這次我們乘坐「東方之星」號,水上行程也才三十二分鐘。宋代水上交通當然不比現在,但朱熹能到現在的廈門,也一定能到現在的金門。況且朱熹「為官勤政,凡事躬行」,現代話叫責任心強。金門宋代熙寧間立都圖時已領十一保一七六村,又是同安縣的轄區。朱熹在同安時連永春的岱山、安溪的鳳山、南安的揚子山都去過,而「下鄉」到眼皮下的轄區是自己的工作職責,想必也毋庸辦理什麼手續,這麼長的時間不到金門也實在說不過去。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九月馬巷通判黃家鼎到浯江書院讀︽祭朱子文︾時說到:「況此浯江,公(指朱熹)曾來居。存神過化,德被海壖」;研究「國際朱子學」專家,美籍華人陳榮捷教授生前也認為「朱子曾遊金門,不無可能」。
既然地方志書有這樣的記載,民間又有「此日山林,他年儒林」的傳說,還有朱熹︽次牧馬王祠︾的佚詩,這些都是可以盤活的文化資源。學術問題可以探討,但可以做的事今天不做什麼時候做?泉州南少林寺是在爭辯聲中建成的,如今也成了「歷史文化名城」一大景觀。我是六月二十三日下午參加古地城隍廟六一七周年慶典活動後,由楊清國、楊樹清兩位先生帶領來到燕南書院遺址。但見土地已經整平,據說四千六百萬重建資金也已到位。燕南山海拔祇有七十九米,但視野開闊,清靜優雅,不失蓬萊仙境。如果在李炷烽縣長任上,能夠重現這兩處宗教文化景觀,那肯定是增光邑乘,萬民咸頌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