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語融入浯洲俗語中
前言:
世代的輪替,衣、食、住、行等,也將隨時代進步而有所差異,語言亦然,尤其吾金自古有僑鄉之稱譽,鄉人清末民初之際,為生計不得已奔波異域│東南亞等地,因昔日受教育不高,大部份從事「龜里」工謀生,三年五載,稍有積蓄,將會三五成群邀約還梓省親,於是與鄉人交談,無意中信口說出僑居地慣用的一二句外語,如此經百年華僑來來往往,而帶回來的異地語言愈來愈多,鄉人們也感新奇,便學而致用,久而久之,世代相傳,將溶入吾金語言中,今老一輩耋老在彼此交談中,也會偶爾插入使用,但是我們對早期許多俚語似乎有過時失落感,尤其早已溶入吾金語系中的外來語有漸漸被遺忘與失傳,如今在地青少年匪夷所思,從中更可看出群眾生活隨著時代而產生變化,筆者客居台灣,有時與同鄉青少年交談,不意中說出家鄉慣用的外來俗語,將使對方莫名其妙,有感如此,將憂思吾金特有語言文化,應有所傳承之必要,不致遺忘,故特摭拾常用外來俗語舉例闡明溶入於日常生活交談語言中供讀者參考指正。(閩南語音)
一、「巴剎」(菜市場):
今日是端午節,民間有祭拜「土地公」之俗,所以媽媽很早就拖著菜籃到「巴剎」去買菜了。
二、「牙撈」─(爭吵,吵架,糾紛)
青年人血氣方剛,與人三言兩語不合,就大發脾氣,後來就與對方發生「牙撈」,互不相讓。
三、「龜里」─(搬運工人,粗工,雜工)
新加坡自古是一個轉運港口,須要大量人工,因此吾金鄉親早年都前往從事「龜里」工,討生活。
四、「阿訝」─(大約,約量,概數)
我忘了帶尺來量,怎麼辦呢?這沒關係,你先「阿訝,阿訝」,下次再做詳細測量就好了。
五、「惹訝」─(關照,照顧)
弟弟年紀還小,又是初次出遠門,人地生疏,你做大哥的要時常「惹訝」他一下,以免家人懸望。
六、「道濃」─(幫忙,協助)
所得稅申請表我不會填寫,恐怕錯誤,「道濃」咧,替我代填一下好嗎?謝謝。
七、「須甲」─(合意,喜歡,滿意,甲意,高興)
這位小姐長得不怎樣漂亮,他也能看上了他,真的是自古以來情人眼裡出西施,「須甲」就好了。
八、「牧師」─(耶穌校長)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和一家人到教堂去做「禮拜」,聆聽「牧師」講道,又和教友們見面,大家和樂融融,親同兄弟姊妹。
九、「神父」─(天主教長)
有一天小明問爸爸說:「神父是神明的父親嗎?」那不是,他是「天主教長」,主持教堂的事情。
十、「交寅」─(結婚,娶妻)
張伯伯的兒子好像「交寅」好幾年了,未見弄璋弄瓦,覺得很奇怪,難道不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
十一、「之拉甲」─(狼狽,不爭氣)
這位青年人,終日遊手好閒,結交一群不務正業朋友,如此不上進,將來是「之拉甲」,淪落窘境吧!
十二、「鴿泡啦」─(商務頭目,經理,財富)
他家自古就很富裕,所以兒孫都是西服革履,終日花天酒地,花錢似水,主要原因,是他祖父當年在南洋任「鴿泡啦」職務,而致富的。
十三、「九八行」│(貿易行)
在當時到南洋謀生,不是做粗工(龜里),就是划小舟(划電板),運輸水上貨物,或是到叢林(巴裡)中砍柴為業,能有資金經營「九八行」的鄉親乃是寥寥無幾。
十四、「把家車,風車」─(自用轎車)
現在吾金鄉親歷年來經濟繁榮,家家富有,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出門多數人都有「把家車」代步,既方便又派頭。
十五、「馬尖」─(鄙薄,無用,無志之人)
像他這種「馬尖」人,人人都看不起他,怎能和人家接洽重務呢?不如不要去算了,反正是多此一舉,得不到好結果的。
十六、「把家」─(儲蓄,私房錢)
他從年青時就很勤奮,從事商務行業,又逢當時十萬大軍駐紮金門,生意好做,所以他早就「把家」很多,銀行擁有巨款存入。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