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時期的金聲大戲院
週六整理房間時意外的發現一張電影票根,上面是十二排七號日期六十二年五月十八日,讓我回到童年快樂時光是用力向母親要十元帶去看電影,五年三班時代,看電影就會高興二、三天回味戲劇內容到家時坐在母親大人旁將所看的情節細說,母親也會高興的聽著故事內容情節,母親一生忙於家務,沒上過電影院,只能在村中廣場欣賞勞軍影片,廣場中的影片視覺效果差,白布會隨風飄搖,在六十年代娛樂少是我們一月之中的福利之一,因為部隊各師政戰部門分批實行放電影慰勞軍民工作之一,我們村中婦、幼更是期待電影的放映時間。
喔忘了電影票根是金聲大戲院,七十、八十年班的朋友已沒有看過,因為筆者經過時已是圍著鐵皮的雜草空地戲院已成平地,回想六十年代能到戲院看電影的學童是少數,而軍人放假最大娛樂逛電影院、那時票價分普通、軍警及學生票,兒童要有大人帶著,如人多時要坐在父、母或兄長前,因座位客滿,對號入座,記得金聲戲院前廣場有賣冰品,口樂汽水、香腸,燒酒螺的聲音一聲聲吸引阿兵哥,而金聲至育樂中心那店面生意興旺,小吃店林立,而廣場前更是做生意者的天堂,而三家戲院成為生意人眼中的至寶聖地鐵三角,計程車來回載客生意好得很,且軍人放一天假時間有限,電影一場就耗掉半天,再吃過飯很快就收假,所以坐計程車是必需要,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在戲院前打香腸,而香腸伯總是笑口常開招呼著生意上門,小時最喜歡站在前面學習烤香腸的功夫,看著小車掛滿香腸,生意興隆的碗公十八啦聲,期待長大也能在這廣場前賣起香腸呢?
談金聲大戲院最該感謝一位已逝的長老發哥,出生時發哥已五十多齡了,他是歸國華僑見過世面,在南洋半個世紀,思想、理念,比同年者開放新潮,看電影是他最大娛樂,而我在四歲後,更隨著他逛金城三大戲院,更遠至僑聲、中正堂、沙美戲院,所有戲院中我最喜歡是金聲,因為空間大福利社也寬廣,尤其發哥怕人潮多常會提前二十分鐘到戲院廣場,先記下(那年代很少有報紙)每期播放片子廣告。他喜歡的正派主角有黃家達、上官靈鳳、陳觀泰等,反派主角張翼,而武俠片是我們最喜歡看的,文藝片很少看,只要演少林系列、滿清王朝、邵氏功夫片我們一一記錄放映時段,一片片期待著,進入戲院他第一位教我辨別單號、雙號,四歲的我數字就是從戲院中學起,我不知為何媽媽給我的十元不是用來買票,而發哥只買一張牽著我的小手進入戲院和售票員講幾句話就進入了,先到廁所小解,逛到福利社(販售部)買二包零食、二支冰,這時就發揮我十元的費用功能,我倆高高興興找了定位,如人多時就坐在發哥腿上,而他老人家總選在前排,因我個子小怕被擋住,坐定之後我冰品、零食一下子吃光,而他會留一包到放映中段給我享用,當音樂放著鄧麗君、鳳飛飛好多歌曲,我總是期待開幕廉拉起,當燈一關更是興奮,國歌一唱沒有人敢亂走動,有時還有憲警出現期中,等唱完國歌還有一段廣告及預期片頭,人山人海陸續進場找位置趕人,我心一直期待能安靜坐到電影結束,而機率一半一半座位前排較少人買,這一個半小時是童年最快樂的時光,很感謝發哥及金聲戲院,還有金門、育樂三家帶我們走過快樂的童年。
七十年代尚在金服役,一次休假中帶著學弟來到金聲看電影,想找回童年快樂時光,只可惜味道變了,廣場前三三兩兩,廣告吸引不了人潮也許電視普及,娛樂多樣化戲院再也吸引不了客源,而票價也從六元十二元到一百五十元,而我還是很興奮的獨自利用週六至金城三家戲院看電影,而長者發哥因行動不便再也很少陪我來戲院,他說在家看電視方便又不花很多錢,有一次我帶他到戲院,想一想沒好看片子,就去吃廟前一家小籠包也談及電影院沒落吸引不住人潮,如今香腸伯不知在何方,商家也改成各種店面、廣場、電影院不見了,地區戲院也在八十年代一一改建、打掉,只剩僑聲、育樂二家,經過九十年代僑聲也進入尾聲,而我在金聲大戲院看最後一場片子是黃飛鴻第一集,以後就調台服役了。回想這大戲院帶給好多好多人快樂時光,尤其四月四日兒童節全校師生一起進入不用買票的看電影,吃零食更是一大滿足,九月三日更是軍人看電影不用錢的最大福利,想一想有如昨日,由戲院大起大落也看出金門消費娛樂改變多樣化及軍人裁軍,生意形態改變計程車業者也少了電影院點,時光飛逝,要找回已有一點失落感,而現今小孩也很難有機會看大銀幕電影,尤其過年看電影是大事,那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在新年中三家戲院人山人海是如此熱鬧,軍人、百姓、孩童一一前往,如今想想已成追憶了。
最後感謝戲院老闆,及很懷念的發哥帶給我美好童年生活娛樂及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