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烈嶼「賣魚尾」──金門祖地行之五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832

金門原屬同安縣行政區域,兩地的風俗、信仰、語言、飲食無多大差異,但「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同一地區的風俗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正月初三,同安民間忌諱登門訪友(據傳明代倭寇正月初二攻城殺人,翌年初三喪家為亡人做「對年」),而鄰縣龍海卻是「請子婿日」。一般喜慶的日子要演「嘉禮戲」(即傀儡戲)助興,但大嶝田墘村(今屬翔安區)歷來不演嘉禮戲,這是他們明代的「姑婆祖」鄭萬娘撫弟成人後自縊的緣故。所以古人說,「不識天文地理不足為將,不諳風土人情不能行商」,入鄉必先問俗才能隨俗,否則就有可能鬧出「褒美進士」的笑話。

金門「雞頭魚尾」的禮俗早有所聞,但其意義與同安則大相逕庭。同安有「魚尾相對,夥計閃開」的俚語,說是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日,老闆設宴招待員工,席間以「雞頭魚尾」的方式來決定明年辭退的對象,這是一種「炒魷魚」的婉轉手法,因此受請的夥計心驚膽顫,大家都害怕面對「雞頭魚尾」,所以又有「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捻嘴秋(鬍鬚)」的俚語。因為來年二月初二「頭牙」是老闆與夥計共謀生財大計,夥計沒有「下崗」的思想包袱,心情自然寬鬆。現在就業門路很多,老闆也不必用這種方式炒人,但「雞頭魚尾」的原意還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六月二十二日上午,我們一行十一人到烈嶼參觀,鄉長林金量算是老朋友,他兩次帶團到瑤頭大元殿參拜玄天上帝時都見過面,這次有機會在他的鄉公所重逢自然格外親切。我們一行人在公關主任陳延福(同安陽翟人)的引導下,冒雨參觀了九宮坑道和四維媽祖天后宮。雖是「坐車觀花」,但感覺整座十四平方公里的島嶼非常乾淨,祠堂廟宇富麗堂皇,「風雞」地標醒目,社會治安良好,據說是台灣地區環保模範鄉之一。從九宮碼頭到鄉公所的沿路建設,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林金量鄉長和他團隊的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

中午在海園飯店,林金量鄉長熱情招待我們。宴席上,我受到了「魚尾」的禮遇。我們一行人中有的來自福州,有的是廈門的外地記者,許多人對「雞頭魚尾」的掌故並不熟悉,於是慫恿林鄉長給大家開講「雞頭魚尾」的故事。這個關於華僑「唐山林」的傳說,金門鄉親耳熟能詳,我再重複可能還會走樣,這裡就省略不談。這棹宴席,我生平首次賣「魚尾」,大家都不勝金門高粱酒力,福建省文化廳黃福華女士、廈門廣播電視集團的吳芬和林敏兩位小姐,也都先後買到了「魚尾」,結果是「一杯高粱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但大家仍然十分開懷。烈嶼確有許多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的裔孫到海外拓展,唐山林「雞頭魚尾」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也很難考究。凡是地方掌故,民間傳說往往都有始作俑者,而且借助名人為載體而歷代薪傳。閩南吃「薄餅」的習俗︽同安縣志︾記載「俗傳為蔡復一夫人所製」,但據民俗專家洪乾祐先生考證,三國魏時已有「薄餅」的記載。中秋博餅據傳是鄭成功部將洪旭為紓解士兵思鄉之情而發明的一種遊戲,但有人以洪旭為武將不諳文藝而提出質疑。竊以為作為地方上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持寬容的心態去傳承,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為新時代服務。據林金量鄉長介紹,「雞頭魚尾」的故事富含為人誠信和吉祥如意的積極意義,又給宴席帶來歡樂的氣氛,我想這就是這種禮俗盛傳不衰的原因。祇是這樣的場合,如果我不是貴客而是一般的客人,那真是害怕最後一位買到「魚尾」││因為要喝掉前面買魚尾人酒量的總和。如果是這樣,那我就會如︽水滸傳︾書所寫那樣「倒也,倒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