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言手語—走出寂靜
今日讀到報紙有一則報導指出,金門地區有四千零七十一名身心障礙者,其中有五百八十六人為聽障、四十人為聽語障。在看到這個統計數字時,我感到驚訝,有將近六百多人即使你在背後聲嘶力竭叫喊他們的名字,卻不會有人轉頭回應你的呼喚,這數目不算少,但平常「他們」都在哪裡呢?
生而為四肢健全、官能正常的你我是何其有幸!想念一個人,我們可以打電話問候對方近來可好;聽到美妙的音樂,我們可以隨之起舞跟著哼唱;當生氣一件事情時,我們也可以閉上嘴巴沉默以示抗議。我們聽聞天地萬籟之聲,如同魚兒悠閒水中般自然,就像每日晨起刷牙洗臉般平常。我們是否有善用與生俱來的感官,去用心傾聽周遭真實的話語、去誠懇表達內心存在的想法或感謝?
因心有所感,我急欲介紹一套溫馨好書「心言手語」與一部感人電影「走出寂靜」。這部好書是七、八年前任教於北市某所小學的么妹推薦給我的,由於教育部有陣子開始推行特殊教育回歸主流教學體制,用意是在讓一些特殊孩子將來也能融入適應正常的社會團體,所以她的班上就有了一位聽障的孩子。如何顧及聽障孩子心理層面和輔導其他小朋友正確的相處態度,同時又要考慮到教學的進度,常令她頗感頭痛,這也成為她執教生涯裡難忘的經驗。
「心言手語」是一部我認為非常好的作品,它不是曾得過任何獎項的文學著作,也不是什麼論述道理的學術研究叢書。事實上,它是一套漫畫,說是漫畫似乎有些不登大雅之堂,但因有著人物場景具體的形象,比較於光用文字的描寫,更加深閱讀人的印象。我花了一些時間在金城區的幾間書坊尋覓詢問,想重溫一下書裡的內容,但卻失望了。林林總總的書架上,都沒有陳列和庫藏,原因應是大部分的青少年男女,並不會有興趣去坐下來看一部刻劃描述一位失聰女孩的人生過程與生活處境的故事。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日本,某大株式會社為配合國家保障殘障人士工作權的政策規定,因此雇用了故事的主人翁美榮子。美榮子很認真努力做著公司派給她的工作,但因她的耳朵聽不見,所以同事們都將她視為麻煩人物,上頭也未對她抱有任何期待,其實如果有人肯願意耐著性子向她稍做說明,她可以比其他人更專心而有效率的完成一件事情。男同事野邊先生因著好奇而去學習手語與其溝通,試著瞭解走進她的世界,最後,兩人共同建立起屬於他們的幸福家庭。
好的故事、好的電影均不會讓人看過即忘,即使時間褪去它們原有的鮮亮色彩,卻也總是會在某些時候、某些地點,讓你不經意的想起其中的某個片段、某個畫面,感覺似曾相識,而逐漸成為你記憶裡的一部份。「心言手語」長達十集的故事,真實呈現女主角生活的樣貌與完整表達裡邊人物的心境,是無法用簡短一篇文章,來顯現原著所蘊含深刻打動人心的量能。但是有幾個片段,真的讓人難忘而印象深刻,
片段一:當美榮子決定到大公司上班時,父親強烈反對,他告訴美榮子心中的顧慮與不安:『一直以來,妳都在跟一群能夠瞭解聽障的人生活,爸媽愛妳、同學喜歡妳。但外邊的世界不如妳所想像的美好,是充滿著不如意、甚至不友善,我不希望妳弄得遍體鱗傷回來。』美榮子勇敢而堅定的回答父親:『我不再是躲在你們懷中哭泣的小女孩,如果我不抓住這個工作機會,去證明我有生存的能力,那麼我將永遠要受家人的保護,無法獨自過活,甚而成為別人的負擔,我不要我的未來人生是這樣。』
片段二:一個悠閒的午后,男同事野邊獨自坐在咖啡廳一角,啜飲香濃的咖啡,此時服務生走來請他配合移個位子,因有團體要來聚會,原來是一群啟聰學校的女生在此地做定期的聯誼會。就像大部分很愛嘰嘰喳喳的十六、七歲女孩一樣,她們興高采烈、旁若無人的用手語比劃個不停,不時還傳來快樂的笑聲。野邊突然覺得自己像外星人,完全不懂身邊這些人的語言,眼前的景象雖活潑熱鬧,但自己卻被孤立阻絕在外。他開始有些能夠體會那被視為麻煩人物的新來女同事,經常在其他人有意無意間的忽視對待下,卻仍能保持笑臉迎人,但她的內心是否也很孤獨寂寞,渴望能夠有人來同她說說話。於是,野邊買了一本手語大全,隔日上班遇到美榮子時,他向她比出了「早安」,美榮子高興驚訝的回比「早安」,開啟了倆人手語溝通的愛情之路。
片段三:美榮子懷孕了,人家說讓肚子裡的胎兒聽古典音樂,有助於孩子的心靈與智慧成長,她也跟著買了音樂CD,回到家放給肚子裡的胎兒聽。她希望孩子能夠聽得到音樂,能夠感受到世界的聲音,卻沒發現家裡的門鈴早日響翻天。大樓的住戶都被震耳欲聾的音響吵得受不了,紛紛聚集在她家門口狂按電鈴老半天,最後還是等到野邊加班回來後,才趕緊進門將音量關小,再連忙和大家賠不是,而妻子卻渾然不知的早已睡著了。
片段四:美榮子生了一個健康的女孩,孩子漸漸長大了,慢慢發覺自己的媽媽和鄰居的媽媽有些不同,別的小孩也會笑她的媽媽發出像恐龍的聲音。她開始會說話了,她問爸爸為什麼我叫媽媽,媽媽卻沒有理我。爸爸告訴她說媽媽耳朵聽不到,如果妳在背後叫媽媽,媽媽不會知道,妳一定要先用手輕拍媽媽的肩膀,那媽媽就會回頭看著妳,明白妳在找她。但女孩似乎不願意比手畫腳惹來別人注目的眼光,而遲遲不肯同媽媽「說話」。有一天晚上,外邊傳來下雨的聲音,美榮子正在廚房煮晚餐,小女孩好心急晾在外面的衣服會被雨水打濕,頻頻在媽媽身後叫喚,但美榮子卻專注在火爐上。終於,她記起爸爸的話,走上前去拍了一下媽媽的肩膀,美榮子轉身看著她,她對著媽媽正確比出了「下雨」,此時美榮子流下了眼淚。
「走出寂靜」是一部德國電影,雖無法像好萊塢賣座電影般廣為人知,卻讓每個看過的人深深感動,終究好的作品是不會寂寞的,它也於當年度大放異彩,囊括數個影展獎項。
女主角娜拉擁有過人的音樂天賦,卻出生於父母均為聾啞者的家庭,從小便成為父母和外界溝通的橋樑。她和大人一起到銀行辦事、她用手語替媽媽翻譯電視上的劇情、她將她所聽到的大自然聲音用手語形容給父親知道。環境使然,她比同年齡的孩子心理早熟,她犧牲了一般兒童應有的友伴與玩耍,也渴望能像其他小孩子一般地被照顧與呵護。
娜拉有一位美麗充滿自信的姑姑,小時候和父親很要好,後來因為學習黑管表現傑出,深得音樂家祖父的喜愛,而使娜拉父親從此感覺到他開始被隔絕輕忽。另一方面,祖母卻因兒子存在的缺陷心生疼惜,總是較寬容偏袒娜拉父親,也造成姑姑內心不平的感受。有聲無聲的區隔,加上祖父母各自的差別對待,造成父親與姑姑原本交集的童年,劃上一道逐漸無法填補的鴻溝。
娜拉九歲時,姑姑送她一支黑管,激發起娜拉心中的音樂靈魂,她無法自己地隨著姑姑走進音樂的國度,卻又因父親極度反對,而陷入衝突與矛盾的兩難中。
娜拉激動的用手語:『所有的父母都以自己孩子的成就為榮,為什麼你不支持我?』父親有些痛苦哀傷的表情:『有時我真希望妳也耳聾,這樣妳就可以徹底走進我的世界。』
當娜拉因學黑管而跟父親起了一次嚴重的爭執,她生氣的比出:『我恨你!』父親夜半難過的對母親:『我可能會失去她。』母親也用手語告訴父親:『你只要不犯你父母的錯,就不會失去她。嘗試去聽、去理解,她雖然是我們的女兒,但是不屬於我們的。』
電影最後一幕是,父親來到了娜拉音樂學院入學考試的現場,娜拉在主考官的聆聽下,首次對著一直在她音樂之路上缺席的父親面前吹奏黑管。結束後,隔著一段距離,娜拉比著:『這是我的音樂,妳能嘗試體會嗎?』父親回答:『雖然我聽不見,但是我願意體會,我終於知道妳的音樂是什麼了,::::。我失去妳了嗎?』娜拉會心一笑:『不,從我出生以來,我就愛著你,你永遠不會失去我。』
除了演員自然的演技與精彩對白外,全片也迴盪著好聽動人的音樂,導演隱喻著即使是寂靜的世界,還是充滿著聲音。片中娜拉後來結識一位男友是聾啞學校的老師,他教導這群先天失聰的小朋友,用身體感受地板的震動,來認識音樂節奏並舞蹈。此片也傳達了互相瞭解的方式並不侷限於語彙或肢體,除非消除掉心中的屏障,願意去了解、願意去包容,才能開始有真正的溝通。
『給我們教育,我們將走出無聲的世界!』『給我們舞台,我們將演出亮麗的生命!』這是出自聾啞者的心聲。請問,你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