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日據時代金門勤耕記

發布日期:
作者: 歐陽揚明。
點閱率:1,933
字型大小:

我小時候,家鄉的金門,所有的民眾,都是依農維生,又那時代的鄉土,是被日本之統治,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想謀生活,惟靠農耕,而金門之土地,又不肥沃,只可種些地瓜與青菜,而所勞之務,惟靠人工之勞力和牛耕之助力。工作之中,乃須有工具,否則,想種田也是種不起來。憶我小時,家庭之窮,幾乎是窮無立錐之土,想種一點地瓜來餬口,只好去找靠近海邊的沙地,這些地方又缺水份,所有的農夫,須用肩力去挑水來澆剛栽下的地瓜苗,才有辦法得活。又這種地方,地質很瘦,須下肥料,才有收穫,那時候金門沒有化學肥料,須靠人工自造肥料,人工自製的肥料,一種是將自家人的大小便儲蓄起來,在戶外挖一個露天的廁所,所有的大小便都儲存在裡面,等到該下肥料的季節,村人的農夫們,才挑到田裡去施肥,讓地瓜得營養而長大。

有些農夫,因所存的大小便不夠用,即到海裡去挑海水倒在廁所裡,再到山上去採一種叫做「土比葉」放進去,混浸一段時間,以這種方法自製肥料,到須下肥的時間,村莊就會看到很多人在挑糞。以那時候,尿與屎都可賣錢,有些農夫,經常挑糞桶到城裡去買屎和尿。

除了人工自製肥料之外,尚有一種是用家畜的大小便做肥料,像自家養豬,豬舍之旁,挖了一個小池缸,將豬放出在舍的大小便沖洗流入缸池內,有的當天挑上山去澆,有的挑到廁所去存放。另有一種是自家養馬、養牛之糞便做肥料。以前金門農村不注意衛生,人畜同住一家,農夫們用馬到海邊去載沙放在牛馬舍裡,牛馬晚上放進去,所有的大小便,被沙吸收,到一段時間,這些牛馬屎尿混沙之後,就是最好的肥料。

除此之外,尚有常見勤勞的人,會到外面去撿肥料,農家的門外,常常看到一個手提的小畚箕和一枝手爬器,他們走往野外,看到牛的大便就帶著牛糞放進廁所,備作肥料之用。還有一些更勤勞的人,常常在很早的晨間,帶著小畚箕和爬子,在村莊的路上,專撿野狗的大便去做肥料。以前的鄉下人,因以農為生,農家視便糞,認為這些都是財寶,所以若有看到,絕不放棄,據傳說之所云:「金門西半島某村莊,有一位老先生,他家裡很有錢,在鄰近的村莊,村民都稱他是富翁,而他每天早晨,都起的很早,所有野狗的大便,都給他撿去做肥料了。他因勤又儉,有一天,他到金門街去,買了一包(用紙包)魚要帶回家,走到半路上,看到一堆牛糞,剛好他身上有帶了一個小紙袋,就把牛糞包起來,走進村莊,先到廁所要丟那包牛糞,一時錯誤,把那包魚丟進去,將牛糞帶回家,並放在廚房的灶頭上,還告訴他媳婦去煮一煮。媳婦進了廚房,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包牛糞,消息傳出,鬧了民間的笑話。」

講到以前農家的生活,不但勤,而且儉,當時老一輩的父母,教育子女,不准浪費,視廁所之存肥料,即如視飯桶之漿飯,認為廁所肥料滿,家中的飯桶就跟著滿。懶惰的人,廁所空空,飯桶也就空空。在當時日本佔據金門,人民假使沒有那麼積極,沒有那麼勤勞,可能被餓死的人一定會很多。可是金門人的精神,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原無法活下去還是照活下去。那時候的處境,金門因出產不夠吃,燃料不夠用,一年至少缺乏三四個月,至於穿的方面,原料要從何而來?求食方面,惟憑勞力勤耕,與大自然大戰鬥;苦盡甘來,才有辦法綿延至今的金門。

談其金門農耕,我那時候,年紀雖小,同樣也是有做過,我的農耕生活,說起來還要比別人特別,原因我家太窮,什麼都沒有。論年齡和能力,我是沒有資格當農夫,為什麼?因為年紀太小,那有本事做大人應做的工作,但因環境之所迫,不行也得行,無力也要盡力,用牛耕地,用肩桃糞,我小時候,就有訓練過,就有做過,雖然重量的負擔,沒有辦法和成人的重量相比,但為了農耕維生,不得不做,不可因年紀小而不會。

女人做家務,男人勤耕田,這是農業社會理所當然之工作,有田有地,有家務可忙的人,在當時,可說是富家之人,而我年小,不但無足夠的工作力量,甚以連田也沒有,家庭用具都沒有,後來有一兩塊小小的沙地,還是母親向堂親買來的,否則,我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金門人,也可以說,是一位窮無立錐之土的歐厝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母親從苦難中置了一兩塊瘦沙地,我也是很賣力的耕種,可是,因窮買不起,家裡沒有養牛,無牛可耕地,也沒有設置犁,只設置了一枝鋤頭,也沒有設置糞桶,想挑糞到田裡去,必須向鄰居借,雖然是有耕種,但無工具,地瓜是不會自己長起來的,所以每當農耕的季節到了,要耕種,無牛要向鄰居借,無犁也要向鄰居借,每當施肥的時間,沒有糞桶可裝屎尿挑到田地去,也必須向鄰居借。鄰居的族親們,他們也是隨時都在使用,向人家常常借東西來使用,我自己也感覺很不設意思,但勢迫無奈,誰叫我家裡要那麼窮,牛也買不起,犁也說不起,糞桶也置不起,原因是因為無錢才會窮,有錢就不會窮了。當時因窮無法設置工具和養牛可耕作,但人總是要求生求活,雖然做了日本的亡國奴,但金門人的意志很堅強,求生的能力也很堅決,什麼苦都不怕,什麼苦都敢吃,有了當時吃的苦中苦,痛苦過了,時局轉了,也才有今天的金門人。

天地配人事,論金門人,在日據時代有辦法自力更生,此乃天之助也,金門的土地雖瘦、雖小,雖是不適農耕之地,但經常下雨,農夫將地瓜下栽之後,雨水就源源而來,這就是天老爺有慈愛心,所以當時金門的水溝,或是山野的潭邊,到處都有看到水在流。有了金門的勤耕,也有了天老爺的雨助,所以金門人才會活下去。

民以食為天,在日據時代的金門,人民的生活,根本沒商業,也沒有工業,想做工無工可做,想做生意,只看到金門街的開店人,排了幾件簡單的東西,談不到商店此名堂,有些想做外貿生意的人,只有從金門同安渡頭搭船去廈門,廈門從第五碼頭搭船回金門,金廈之間,來來往往,手上帶了幾斤地瓜粉,幾斤花生米,這樣的做生意,當時人家稱他們叫做「走水的」,這種人,也就是當時做外貿的人。以那時候的金廈人民,金門窮,廈門比金門更窮,原因生意人實在「無法度」,只有往農村去謀生。

在農村,只要有田地,在當時,他們是最有辦法的人,也可以稱他們是有錢人,大家為求有一碗地瓜吃,住在城裡的人,很喜歡將自己漂亮的女兒嫁到村莊去,而所選擇的目標,她的對象、田種的越多的家戶,她們認為越可靠,明明知道種田人最辛苦,下種與收穫時期,都要賣命勞動,明明知道凡用水要用桶到井裡去打水,要用肩去挑水,但為了女兒有地瓜吃,肚子不使餓,所以願意使她們嫁到鄉下去。當時金門的種田人也很有福氣,再漂亮的小姐都要來嫁給他。

在當時,做農夫的人,雖然勞苦的耕種,可以混到一碗地瓜可填飽,但在時局的環境下,稍不注意,亦會馬上變成沒有地瓜可填肚,為什麼?因為日據時代,金門抽鴉片的人很多,這些人當他們無錢可買鴉片時,就會利用深夜去偷,一夜之間,會使全家人餓死。生長在那時期的人,每天晚上,都要到山上去睡覺、去看顧他們的地瓜園。關於這件事情,我小時候,也是睡在山上。要知詳情,請參考民國九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門日報的副刊,我有寫了一篇「蕃薯田守夜追記」,就可知道日據時代的金門農民生活。

當農夫,種田人,實在是足苦,白天忙耕種,晚上要守田園,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沒有自己可以休閒的時候,白天要忙,晚上也要忙,下種期到也要忙,收穫期來也要忙,從早到晚,忙下種,忙施肥,忙收穫,天氣再熱,氣候再冷,都無法偷懶一下。而且所做的工作,都是用勞力的,肩要挑,手要拿,腳要動,滿身汗水,全部精力,都獻出去了,有些農民,一家人還是吃不飽,你想,當日本管金門的時候,我們是人嗎?從此可想,異國之侵,就是拚死了,也是比活的更好。

從當時的工作情形來看,日本人對待金門人,不但做人辛苦,做牛也辛苦,因牛每天都要陪人幫助耕田,做馬也辛苦,馬經常要幫農夫載海沙和拖肥料,運收穫之穀物。

由當時耕種之感想,今往作比,天地之別,現在的農民,工作之餘暇,尚有康樂活動,有電影看、有電視看、有卡拉OK可唱歌、有各種的運動與活動,以前的農民,只有勞動,而無康樂活動,在當時的農民,名義是人,其實,和牛馬差不多。至於食衣住行,那更無法對比,以前生活如牛馬,現在不但食衣住行之富足,還有育樂之享受。以前想要肚子飽,就要費盡心力,時刻不休,還沒有辦法得到溫飽。同樣是一個金門島,而因兩個時代之不同,同樣是有政府,而因一個是偽,一個是真,所以才會造出兩種不同的生活。

至於土地,只是用法不同,同樣都是寸土寸金,現在的台北市,因人口集中,高樓大廈林立,為了找地建築,眾有所求,地少人多,自然而然,就會造成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其實,金門的土地,亦是寸土寸金,在日據時代的金門土地,為了找地種地瓜,再小的沙地,都有人去開墾種植,所以造成當時的金門土地,也是寸土寸金。總之,人為生活,必須經營,日據時代,金門以勤耕而生。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