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談趣
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每逢「七夕」,民間的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有人稱之為「乞巧節」;又因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也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在許多傳統性的節日中,是最富有浪漫氣氛的節慶,所以又有「中國的情人節」之稱。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於漢代。相傳天上的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女兒織女,長得花容月貌,手藝又巧,宮中的重要織錦都由她負責設計與製作。織女也非常勤快的天天為天宮織錦。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個叫做牛郎的年輕人負責管理。由於牛郎勤於牧牛耕種,因此玉帝就把織女許配給他。但是沒想到兩人卻因浸淫在愛情的甜蜜中而漸漸荒廢了工作,玉帝非常擔憂,就命令喜鵲轉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准相聚一次,其餘日子都要工作。但是這隻喜鵲,竟把命令傳錯了,說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還是過著恩愛的生活,把工作完全拋在腦後。玉帝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並用髮簪在空中劃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離。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銀河。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好讓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這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鵲橋相會」的由來。因為一年僅能見一次面,因此二人相聚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相思之情,不斷地淌著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幾乎都會下著毛毛細雨。這是多麼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啊!
傳說中織女非常有才藝,手很靈巧。所以女孩子都希望像織女一樣,有一雙巧手,能做衣服鞋襪,能繡花織布,於是每年七月初七就有了「乞巧」的活動。家中有十五、六歲女孩子的家庭,七月初六的晚上,先在院子裡供上瓜果和一大碗清水。初七的正午,想乞討的人,就把一根平日縫製衣服或繡花的繡花針輕輕的放在水面上,看太陽光照在碗底的針影兒。由於水的張力,可以浮著針不致沈底,以及水放在室外許久積落了一些飛揚的纖維以及塵土;仔細看著碗底,除了針影之外,還可看到一些形影。如果這時看到水底的針影成雲霧、花朵、剪刀的影子或細直如針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針影像槌子般粗或彎曲不成形的,就表示放針的婦女沒有乞討到。
七夕這天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誕辰。「註生娘娘」陳靖姑,又稱「臨水夫人」是福建蒲田縣臨水人。她之所以被人們奉祀為生育之神,是因為相傳她曾救了很多的產婦。眾所周知的織女,被尊為「七星娘娘」。她和其他六位姊妹(即七仙女)會保佑人間未滿十六歲的小孩,順利長大成人,是兒童的守護神,民間對護佑孩童的七仙女多以「七娘媽」尊稱之。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時,在這一天的黃昏,家中有小孩的,都要在門口祭拜七娘媽,祈求子女平安長大。已婚的婦女祭拜註生娘娘,希望能早生貴子,懷孕的婦女則祈求分娩時能順利。
七月七日也是魁星夫子的誕辰,「魁星」是星宿的名稱,也就是北斗第一顆星。因為一般相信魁星是「文章之府」,所以一般人,特別敬奉魁星,把魁星列為「五文昌」之一,而稱他叫「魁星夫子」。拜魁星和拜織女一樣,都是在月光下進行。祭拜時常玩一種「取功名」的遊戲助興,用桂圓、榛子、花生三種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甲,由其中一個人手拿三種乾果各一顆,往桌上投擲,任由它自己滾動,看那一種乾果滾到那個人面前停下來,就表示那個人將會得到那一種鼎甲,一直到大家都有功名為止,以為高中的吉兆。
此外,在唐、宋時,在這天有曬衣和曬書的風俗。宋朝時,還欽定七月初七為曬書節。久存不動的書籍,利用炎炎的盛夏,拿出來曝曬一番,以免蟲蛀或潮霉,這倒是一件很有益處的事。只是現代人住屋清潔明亮,空氣流通,又有除濕機和乾燥劑,所以也不曾看到有愛書人曬書的景象。
現在滿街都是成衣、皮鞋,女孩子不必那麼辛苦的縫製衣裳,「乞巧」的活動也就不再流行了。但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仍然流傳著,年輕人感染了他們的真情和浪漫,就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禮物,表達情意。商人更是利用此一商機,大力推廣情人節套餐,鮮花、巧克力、燭光晚宴等,讓有情人都能度個浪漫的佳節。逢此佳節真心期盼天下的有情人均成眷屬,也願所有的眷屬都是佳偶,年年共度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