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三百年來第一回─血脈相連敘宗情‧金澎族譜聯展後記

發布日期:
作者: 吳秀嬌。
點閱率:1,766

行前準備

  從本島居民遷徙的歷史來看,金門澎湖關係十分密切,金門的修譜不能脫離澎湖,因此到澎湖族譜展是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的年度計畫之一,我們決定利用暑假期間,大家比較有空的時間來辦理。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一項活動執行的順利與否,決定於事前的規劃。原本計畫以包機的方式前往,但由於人手不足,民間的財力有限,我們決定遷就現有的條件,以轉機的方式辦理,歷經波折,終於敲定參與的人數廿餘位,大家對此行的有兩點共識。其一:不是去觀光,而是尋訪各姓在澎湖的宗親,以建立起澎湖與金門的聯繫通路。其二:因為修譜是各姓的事,費用皆由參與者自行負擔。

我們參考了澎湖學者余光弘先生所著澎湖的研究︽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找到了許多祖籍是金門人的族譜資料,請澎湖文化局提供當地各村的地圖,重新整理成一份手冊,發給所有有意參加的鄉親,請大家就手上的資料作行前的功課,並請澎湖采風學會協助,設法在出發前與澎湖的各姓氏聯絡,以利屆時尋親連譜的工作。

飛向菊島

  我們不斷的透過電子郵件與澎湖文化局承辦單位,視覺藝術課紀麗美課長溝通彼此的想法與做法,確定了族譜展的展出形式和族譜田調座談會的內容,經過一陣緊鑼密鼓的籌畫,︻血脈相連敘宗情‧金澎族譜聯展︼終於成行了,在本會黃奕展理事長的帶領下,一行廿人,帶著族譜和︽金門宗族文化︾創刊號五箱,從金門搭機飛往高雄再轉往澎湖。七月廿一日出發的早上,金門機場還留有一點強烈颱風海棠走後的陰影,陰霾的天氣,不時飄著陣雨,往高雄的復興班機準時在八點五十五分起飛,鄰近高雄上空的時候,機長報告現在高雄正下著豪雨,小港機場關閉,飛機必須在上空稍作盤旋,五分鐘左右,若雨不停,就必須飛回金門。由於有四月台南鄭成功文化節的經驗,深信一切必定圓滿成功,所以大家都心頭十分篤定,果然不久小港機場開放,飛機順利下降到達高雄。延誤了近一小時,轉搭立榮航班「折返」澎湖(因為澎湖正位於金門與高雄之間)。於下午近兩點到達澎湖,祖籍珠山、澎湖漁翁島的薛文理先生已等候多時,大家上車先到餐廳慰問飢腸轆轆的五臟廟,並到旅館安頓好行李,再前往澎湖文化局拜會。優雅大方的曾慧香局長對我們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嬌小幹練的紀麗美課長也立即與我們就開幕典禮的細節進行磋商。該局的工作人員幾乎青一色都是女性,服務態度積極熱誠。當她們了解我們安排的澎湖美國越洋電話連線,「千里鄉情一線牽」的致詞人旅美藥學博士蕭俊偉,先人源出金門,祖父是遷台的澎湖鄉親,二○○二年曾寫信向澎湖縣賴峰偉縣長和金門縣李炷烽縣長請求協助尋根的這段因緣,憑著女性特有的敏銳與細膩,認為此一活動極有意義,立即請示賴縣長,賴縣長當即表示第二天將親自前來主持開幕儀式。接著紀課長帶我們去看會場,開幕典禮在演講室,可容納百餘人;族譜展現場在一樓入口處中庭,佈置得典雅古樸,並有工作人員隨時協助,我們從她們活動前的推廣,如發公函給各鄉鎮,轉知族譜展的活動、媒體的報導,深深感受到澎湖文化局對此一活動的慎重。

離開文化局,薛文理充當義務導覽,安排大家前往附近景點參觀。看到澎湖的街道、古蹟景點,灰色的水泥樓房,低矮的木麻黃,正大力推廣的「青青草原」景觀,共同的感想是金門的條件比澎湖好太多了,久居金門難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彷彿是捧著聚寶盆乞討,又像是站在金山上哭窮」,我們常陷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迷思。

  三百年來第一回

  下鄉與各姓修譜時曾多次聽村中父老提及,在國共戰爭前,常有澎湖鄉親來金門祭祖,各姓的譜書都有記載祖先遷居澎湖,后園蕭氏亞金長老就一再提起,民國三十五年左右,有澎湖蕭氏宗親開了十艘船回金祭祖;也有其他姓氏長老回憶,曾有澎湖人來金門尋根認祖,但因為沒人出面接待,又問不出所以然,只能在祖先交代的村莊看看,最後滿懷惆悵的走了,從此音訊杳然。澎湖古名平湖,別稱西瀛,位於台灣與金門之間。明代中期開始有移民遷入,大部分居民祖籍源自金門。根據澎湖籍學者余光弘研究統計,目前澎湖十大姓氏的三十三支系,每一姓皆有支系源自金門,從遷入時間分析,部分是在順治四年(1647)、康熙廿二年(1683)遷入,其餘大半在明鄭時期遷入。首先入澎的是來自金門后豐港洪氏,落腳於湖西鄉的尖山。有鑒於此,這次族譜展我們力邀后豐港鄉親同行,由洪德舜一家代表前往。

金門與澎湖雖是多年的姊妹縣,有深厚的歷史與血緣的淵源,但透過正式而有規模的組織,確認彼此的血脈關係,︿金澎族譜聯展﹀是三百餘年來的第一次,澎湖文化局的共襄盛舉,更擴大了這項活動的深度與內涵,配合金門族譜四十姓、一百冊譜書的展覽,澎湖文化局也提供館藏的族譜四十冊,並向民間辦理族譜徵集。開幕典禮在七月廿二日上午十點展開,澎湖縣賴峰偉縣長參觀族譜展後致詞,詳細的說明了他的祖先來澎湖的經過,並推崇姊妹縣金門,對於族譜整理研究的工作,著力甚深,累積了相當的成果,他表示族譜文史工作不僅是家族姓氏的串聯,更反映了中國動盪的近代史。金門對基礎的文獻工作,如此重視,用功之深,不愧是海濱鄒魯,文化大縣,值得澎湖向金門學習。有鄉親調侃賴縣長,這次展出各姓都有譜,唯獨不見姓賴,他也頗感遺憾,希望文史工作者能幫忙研究賴氏族譜。

澎湖文化局曾慧香局長也盛讚金門文化資產保存做得很好。希望未來藉著族譜聯展,發展金澎兩島成為旅外鄉親尋根尋親的原鄉,族譜聯展就是彼此文化交流的開始。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黃理事長致詞時,特別感謝澎湖籍學者余光弘的研究,豐富了金門族譜研究。黃理事長並以金門傳統的黑白格子的花帔,包裹了七套譜書送給澎湖縣文化局典藏,由賴縣長代表接受,並特別應賴縣長的邀請,把花帔包族譜的用意,花帔避邪與祝福子孫綿延不絕如蜘蛛牽網的涵義做了詳細的說明。

典禮的最高潮「千里鄉情一線牽」由賴峰偉縣長主持,他與遠在美國加州、與金門、澎湖兩島淵源深厚的旅美藥學博士蕭俊偉,以越洋電話連線,彼此親切共敘久違的鄉情;蕭博士的祖父是澎湖白沙鄉城前村人,日據時遷到屏東潮州,家族在醫學領域表現傑出,本人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學博士,現在美國加州舊金山郡立醫院擔任臨床藥部主任,雖在異國成家立業,仍心懷家鄉,不忘根本,故有二○○二年尋根之事。當日賴縣長主持「千里鄉情一線牽」的越洋電話連線,台風穩健,親切隨和,訪談節奏流暢,現場氣氛溫馨感人,掀起典禮的最高潮,讓與會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

典禮結束隨即展開「族譜田調文史工作座談會」會中,安排了金門兩島的族譜文史工作的專題報告與交流,首先由筆者報告在金門推動修譜的目的與做法,接著金門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敘述他在澎湖當兵的美好回憶,肯定金澎族譜聯展已走出︿海峽文化平台﹀構想的第一步;澎湖高啟進老師介紹:阮姓高ㄟ家族在澎湖,澎湖技術學院呂祝義老師介紹:澎湖地區姓氏族譜調查研究。現場澎湖鄉親也紛紛表達對族譜展的看法。遺憾的是,因為與會人士的熱烈反應,原本安排陳炳容老師談︿從族譜看遷界﹀,由於時間不夠而取消了。座談會結束,隨即有絡繹不絕的澎湖鄉親來訪,考慮到來一趟澎湖不容易,為了提供更多鄉親尋根服務,族譜展的時間是從早上九點持續到晚上九點。

第二天的展出,會員都在現場接待尋根的人潮,各姓接待各姓,行有餘力者還能協助其他姓氏,如蔡鳳雛老師協助莊氏尋根;黃理事長協助呂氏修譜,李尚仁先生協助洪氏等,陳炳容老師充分把握了此一難得的機會,充實他的研究資料,荷包也因此消瘦不少。

來澎湖的前一天適逢海棠颱風過境,天氣十分涼爽,開幕後天氣逐漸恢復正常,艷陽高照,白花花的陽光反射在水泥地面,令人有些消受不了,直到傍晚天氣轉涼了,才由漁翁島工作室的薛文理先生帶大家去參觀,由許嘉立、陳炳容、蕭永奇和筆者留守。本會顧問許嘉立先生畢生奉獻修譜,不計毀譽,凝聚家族向心力,令人肅然起敬,他多年來修譜的成果,在會場中呈現,不斷有當地各村許氏宗親來致意,成為這次族譜展鋒頭最健的人物,但也因為多日來為籌備許氏族譜展出各項工作,勞累過度,廿三號晚間十點多因身體不適,送往澎湖海軍醫院急診,經過醫生的治療,幸無大礙。盧懷琪為了明年家廟奠安,已先行來澎一次,與澎湖當地宗親已有共識,故這次連譜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明年家廟奠安,必然盛況可期。賴縣長與曾局長二度光臨會場,大家深感榮幸,紛紛合照留念,留下歷史性的鏡頭。

  結束才是開始

二○○五年的金澎族譜聯展有幾項重要的意義:

第一、這是三百餘年來兩島第一次透過正式族譜展的交流,確認彼此血緣的關係,啟動兩島修譜的機制。

第二、這是民間自發的活動,所有的費用皆由參加者自行負擔,總計本次族譜展的活動,花費卅餘萬元,在資源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大家同心協力,加上十餘萬各姓祖先的庇護,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文化交流。

第三、這是民間與政府合作雙贏的典範,由於得到澎湖文化局和澎湖采風學會的共襄盛舉,三天的展出圓滿成功。各界迴響熱烈,澎湖當地媒體如澎湖時報、澎湖日報、民眾日報、台灣時報及地區的報紙皆大幅的報導展出的消息;成果豐碩,帶回了許多委託尋根的案子,成功的架起兩島聯親的橋樑,澎湖鄉親十分期待下一次的族譜展。澎湖縣長賴峰偉、議長劉陳昭玲也在不同的場合致詞感謝金門到澎湖舉辦各姓氏祖譜聯展,讓澎湖鄉親了解自己祖先一脈的淵源,證明金、澎二地,血濃於水。

這次的展出感謝澎湖縣賴峰偉縣長,文化局曾慧香局長的支持與鼓勵,及各課室如視覺藝術課紀麗美課長、崔璐璐、莊小逸、書庫黃淑文和其他忘了名字的朋友熱誠親切的服務,如協助會場接待、聯絡當地宗親,代訂便當、照相、編輯展出活動花絮等,她們提供的服務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期待。展場附近的書庫參考室,更作為我們接待鄉親、洽商修譜、譜書複製和休息的場地。離島面對的共同困境是缺乏就業機會,謀生不易,導致人口大量外流,相對的優勢是仍保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讓旅居在外的遊子戀戀不忘。澎、金族譜聯展的目的,在於保留兩島傳統宗族文化,進而從修譜續譜,發展兩島成為旅外鄉親尋根尋親之原鄉,以文化氣息促進兩島的經濟發展。如今活動在各方的協助參與下圓滿成功的告一段落,但是後續的工作才開始,相繼而來的尋根、修譜案例,將為下一次的金澎族譜聯展再創高潮。

民生報八月十日在文化新聞版面上,有一則報導引人深思,擇錄如下:「:::台北市文獻會就發現,近年舉辦家譜族譜活動,迴響總超乎預期,反映出社會大眾對尋根溯源的重視與期盼。繼五月間「族譜家譜尋根源」系列活動,舉辦種籽教師研習會,將族譜的功能與文化價值根植在學生族群::。」金門、澎湖同是離島,是旅居各地遊子的原鄉,以修譜來啟動文化產業,培養下一代從事知識經濟的能力,形成可代代相傳的文化產業,我們深信族譜文化,就是金門可以打造的文化創意產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