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東園孝婦塚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714
字型大小:

翔安區新店鎮東園村北的孝婦塚是明代日本倭寇殘害同安婦女的一處歷史罪證。

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紀劫掠我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據道光版︽廈門志︾記載:「泉州自洪武三年(一三七○年)至嘉靖四十三年,屢擊屢犯。海濱之民,幾不聊生,世廟季年,尤遭蹂躪。經戚繼光、俞大猷、張奇峰剿破,至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年)倭始絕跡。」在這二百年間,同安人民同樣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地方志書、文人著作、譜牒家乘也都每有記敘。如︽同安縣志︾記載嘉靖三十七年至三十九年倭寇攻打同安縣城,大掠浯洲(金門)的事件。︽金門志︾則記錄,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寇登島後據平林,攻陽翟,劫殺湖下、湖尾、古寧諸鄉的罪行,「始終凡五十日,村社為墟」,「婦女相攜投於海者無數」。倭寇所到之處,施行「三光」政策(即燒光、搶光、殺光),令人髮指。刑部侍郎洪朝選(今翔安區新店鎮洪厝村人)在︽瓶台譚侯平寇碑︾寫道:「千里無煙,蒿萊極目,檞櫪長於田間,狐狸嗥於戶下,冤橫之氣塞於慘黷,沴毒之氣蒸為疫癘」,深刻反映了倭寇劫後的焦土景象;林希元則有「殺戮同雞犬,川原污血腥」描寫倭寇殺人如麻的詩句。馬巷︽官山譜系︾記載,何厝派十三世陳堯,「一家七口於嘉靖辛酉年(一五六一年)俱被倭害歿」。淗江李氏族譜記敘這樣一件事:金門金沙西山李氏二世祖孫助,原住小嶝,其母是宋末元初泉郡名士邱葵之妹詠梅。洪武二年三月十八日倭寇犯小嶝,時任守禦百戶的孫助以舟師拒敵,陣亡屍體沉海,僅遺手臂在船。原配伍氏(金門人)以痣為據,將臂葬於金門西山塔門中,繼配王氏則攜長子李德宗到同安縣城西門驛路定居(蔡復一夫人李氏是該派裔孫)。這是金門與同安居民姓氏互遷的一種歷史原因。

倭寇洗劫,老人、婦女、兒童首當其害。鴻漸山的千人洞,小嶝的東街窿,大嶝的義井,窯山鄉的「陷馬堰」,大帽山的紅架寨,都流傳著民眾抵抗倭寇寧死不屈的故事。而東園一位媳婦用身體護衛婆婆而犧牲的故事更加淒切感人。

依據︽同安縣志︾和東園張氏族譜的記載,事情是這樣:東園張氏八世張琠(縣志作腆,該村張姓系金門青嶼衍派)字子昭(一四七七─一五五八),號東園,有才學,善和詩,識地理,人稱「東園博士」。其母陳氏(一四五三─一五二七)是金宅兜人,原配林氏(一四八一─一五一四)是金鑾城場林勳(嘉靖十七年貢生,任廣東海豐訓導)之女,正德九年(一五一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倭寇竄犯東園,全村百姓逃匿,這時張腆的母親陳氏臥病在床,張腆又從學遠遊,祇有張腆之妻林氏在家護理婆婆。倭寇破門而入,持刀殺人,林氏急忙用自己的軀體護衛婆婆,兇殘的倭寇舉刀砍向林氏,林氏氣絕之前還泣求倭寇不要殺害她的婆婆。倭寇見狀引發惻隱之心,終於饒了婆婆一命。婆婆感念媳婦孝行,將媳婦棺木停放堂上,直到嘉靖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婆婆離世,家人才遵囑將婆媳二人棺木一起橫葬在東園寨仔北,穴名「鵲鳥啣柴」,人稱「孝婦塚」,「理學名宦」林希元(一四八一─一五六五,今翔安區新店鎮垵山人)題其墓曰:災祥順受;體魄永綏;還在張氏祠堂為之立匾「孝高唐乳」。

孝婦塚至今保留完好。墓地坐南朝北,深十五米,寬八米。墓碑由兩塊長三‧二米,通高○‧九八米的長方形石板疊成,中鐫「張母陳氏暨婦林氏」字樣。二級墓埕,內埕深三‧六米,寬三‧四米;外埕深三‧六米,寬五米。翼牆以長三‧二米的石板砌成,墓手裝飾為六根高一‧三米的印斗方形望柱。頭曲手石柱分鐫「后土之神」和「大明嘉靖」,二曲手柱上鐫林希元題詞「災祥順受」和「體魄永綏」。沒有供桌(可能被廢),這種墓體在同安與翔安現存墓中極為少見。

四百七十八年過去,孝婦塚作為文物古蹟,既可以讓人們瞭解歷史上倭寇的罪行,汲取歷史的教訓;而林氏獻身護姑的孝行,對於今天薪傳中國的「孝道」美德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