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
時序已進入農曆的七月,民間稱之為「鬼月」。從初一的「開鬼門」,地藏王打開地獄門,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到三十日的「關鬼門」,這批孤魂野鬼都得返回陰間。在這三十天之間,這批孤魂野鬼徘徊於陽世,四處遊蕩。因此,各家門戶在初一和三十的黃昏時刻都會供拜五味碗(雞、鴨、魚、肉、菜等五種)和糕粿等於門前,以接待鬼魂,又在供物上,各插上一支已經點燃的香,燒金衣、銀錢,供鬼魂使用。還在門旁懸一盞燈,燈罩上寫著「慶讚中元」、「超生普渡」等字句。這盞燈是為鬼魂引路之用。所以,從初一起點至月底關鬼門止,每夜燈光長明不熄。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稱之為中元節。『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據「大藏經」記載,目蓮得道後,發現其母身墮阿鼻地獄,為了解救母親,向如來佛求救,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依法施行後,其母果真得救。目蓮就告訴佛門弟子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大悅,便傳言弟子,從此七月十五供盂蘭盆的習俗廣為流傳。因此,佛教稱這天為「盂蘭盆節」,俗稱「普渡」。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道士在這一天都要誦經、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民間則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盂蘭盆節以及中元節都是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線就逐漸模糊,形成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的節日。
中元節最主要的活動是普渡拜拜。普渡的型式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渡,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渡。舉行普渡的當天下午,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稱「拜門口」。細心一點的人家還會準備香煙、臉盆毛巾等。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稱「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當天下午,就要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擺放著各種牲醴及水果,非常豐盛。有些大的寺廟甚至擺上幾十桌,各式佳餚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上百多條,米山、魚山聳立著,非常壯觀。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普渡結束後,寺廟還得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跳鍾馗」。藉著鍾馗的法力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跳鍾馗時,一般民眾怕被煞氣沖到,都不敢在現場逗留,跳鍾馗後,廟普就算圓滿達成。但是距「關鬼門」尚有半個月的時間,民間依然進行私普。
農曆七月十五除了普渡拜拜、盂蘭法會外,還有「放水燈」、「搶孤」、「立燈蒿」等活動。放水燈是用來通告溺斃的鬼前來享用祭品。搶孤是在普渡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台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參加的隊伍以五人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普渡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選手們便奮不顧身的往上攀登搶奪供品,這是有遊戲規則的競賽,沒有混亂搶奪的場面,現場熱鬧歡愉,是值得提倡的民俗活動之一。立燈篙,就是立一根高數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頂端吊起燈籠,入夜後點亮。民間相信,燈篙豎得愈高,招聚的鬼魂就愈多。為了避免餓鬼太多無法應付,平時只豎起兩、三丈高左右的燈篙,只有在大普渡的時候,才豎立五丈以上的燈篙。
到了三十日地藏王誕辰這天,陰間門將要關閉。從初一起徘徊陽間的孤魂,都要重回陰間,寺廟也同時撤下燈蒿,燒路燈,結束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中元節實在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節日。祭拜祖先是「孝道」,具有「追遠」的教育意義;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他們享受人世間的熱情款待,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雖然政府提倡改善民俗、節約拜拜,但是各地普渡的盛況和規模依然盛大和熱鬧,但是由中元節的原意-闡揚孝道和普渡眾生來看,我們要努力的應該是減少鋪張浪費,而積極發揚中元普渡的善道。在這個充滿「愛」的日子裏,願每個人都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