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留一線
「人情留一線,以後好相看」,似比「冬烘說書」式的老生常談還更十足的老生常談,這個世界通人知最起碼的待人處世道理,何需再「提鼓關」、「拌槌鬼」浪費唇舌,真的是一點都沒有錯,完全「答對了」。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俚諺,都是意明理正,人人都能通曉的淺顯語句,就是這樣不需高深學問,也不需反覆闡釋,才顯得珍貴,才值得流傳,才值得一再涵詠,欣然受教。
這「一線」的「人情」怎樣「留,就是話不要「說滿」,事不能「做絕」,路不可「阻斷」,情不必「僵凍」,如果真能做到少說一句,退讓一步,吞忍一點,包容一些,這個世界將多美好,雖然「大同」景象不一定立即出現,可以確定的,人的相處會更融洽,互動會更順暢,笑容會更燦爛,磨擦會更減少。
有一次,在與視入世為正常,將出世當異象的「柳梅居士」的對話中,對現今社會父子的反目、母女的失和、兄弟的鬩牆、族親的間隙、好友的仇變、商場的競爭、政治的恩怨,一再地呈現反常的衝突,甚至夫妻的緣絕,至親的陌路,感到憂心忡忡,難道倫常已式微,天道已解體,人間世真的無救了嗎?他也認為事態看似嚴重,卻不全然悲觀,只要有一點點的忠恕與包容,必可讓和諧重現,和睦再生。所以,他對這個看似脫序失衡的社會仍然充滿樂觀與希望。縱然是不共戴天的弒親之仇與失國的椎心泣血之恨,終究有冰溶化解之日,何況,一句「沒有永遠的敵人」就已說得一清二楚。君不見,昨天尚咬牙切齒,聲嘶力竭,痛批痛罵,惡言惡語,今日卻握手、擁抱,一幅「和解共生」的感人場景,就足夠說明一切。我們無意對現實的社會中,許多「現實」得有點離譜的人與事提出意見,畢竟,個人的利益與權益的「謀取」,才是最重要的「權謀」考量,這種難看的食相與卑劣的表演,在他是理直氣壯,說起話仍大義凜然,義正詞嚴,中氣十足,不由人不「拍手叫好」,真的,「我那裡不對」!只可怕沒有為自己「留一線」「人情」,好供自己那一天午夜倏然「驚醒」抿抿「良心」之用。
探問「居士」可是佛門高士,抑是道界靈友,以「柳梅」示世可有深義,居士開心朗笑道自己是佛門不收,道界不要的野散之人,又自愧不具為人起碼的「厚重質樸」本性的「土」味,只好巧取竊用「居士」之名,以為炫耀欺人的幌子,因為「士」字確是比「土」字少了一點點。至於「柳」與「梅」實是逗不在一起,之所以要用為名號,是深感人與人之間絕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強,不必去爭得頭破血流,也不去鬥得兩敗俱傷,何不事事留一線情,時時退一步路,像柳樹一樣,身段柔軟一點,但是一味的柔,一味的軟,卻會讓人「看破腳手」、「軟土深掘」、「忠厚看做爛神」,所以要學學「梅」的堅毅與風骨。聞言之下,頓時一愣,待稍有領悟,立即深深一鞠躬,兩目相視,會心地爽然一笑,原來是塵世高人,失敬失敬。
「插秧哲學」道理也是一樣,俯身低頭,眼往下看,播下未來希望的秧苗,似後退卻是前進,我只是「退讓」,絕不是「退縮」,在適當時候即會挺身伸腰,否則輕則腰酸背痛,重則骨刺纏身。「水車哲學」的做人道理是謙虛、隱藏,水車不斷轉動,卻一半在水下,一半露水面,可是現今社會埋頭苦幹的風氣已經不盛行了,吃香的是「行銷自己」的新手法。要當心的是在自吹自擂,拚命突顯自己的時候,要為自己留一線的轉圜空間,千萬不要自信別人都會在乎你天花亂墜的一套,說滿了,吹爆了,一瞬間就會「五腳出現」,拆穿真面目,到頭來連下台階都不容易找,何苦來哉。
在對話中,我們都同意「人情留一線,以後好相看」的道理人人都懂,都能即時領會體悟,也都可以做到,且稍為用心,就可以做得很好。只是人的「性地」是浮動的,情緒是起伏的,不經觸動,一切保持平靜、平穩、平息、平和,一旦事故臨身,臨急,引發火氣,情緒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就不容易掌控了,所以,現在「情緒管理」已是一門專精的學問了。
「居士」指出,他一向非常欣賞、非常器重的一位媒體節目主持人,台風非常穩健,言詞非常犀利,析理非常清晰,看法非常獨到,且年輕、貌美,曾是多少上班族途中的豐盛「早餐」,也是許多人心儀仰慕的偶像,只是當她赫然發現她的親密伴侶,竟然在自己的不覺中,已被何家玲姬插手成功,連「寶寶」也擾在一起,此情何以堪,此恥何以雪,事已關己,情緒一發不可收拾,什麼「危機處理」,什麼「情緒管理」功能全失,本身的機智、理智、蒸發得無影無蹤,還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超高分貝,要當時勤政愛民,德望崇隆的「宋省長」負責,要給她一個交代,否則絕不干休,引起一片喧騰、嘩然,還好「趙董事長」說好說歹,最後總算把「人情留一線」,才有以後的「專訪宋主席」。「居士」說,當她與帥哥你儂我儂的時候,何曾想到「宋先生」,又與「宋先生」何干。
「居士」最後「開示」說:先民的「人情留一線,以後好相看」是非常實用而有用的俗語話,看似淺明,實則深邃奧妙;做起來似容易,實則難中帶難,大家如能相互提醒惕勵,必可受益無窮。不知鄉親們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