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一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第一名 迷‧藏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672
字型大小:

離開家鄉這麼多年,思緒的某個角落,一直隱藏著一些關於井呀洞呀的影像。那種思念漫渙的感覺愈積愈深,像蘸滿濃稠的墨汁懸在筆端,不勝地心引力的拉扯而失重墜落在宣紙上,「逗──」一聲後,向四面緩緩暈開。   七歲正要上小學那年,母親在井邊洗衣,我陪著才二歲的妹妹在一旁玩耍。母親晾衣時,我們玩起了捉迷藏。「一二三:::十六十七十八:::」。我趴在防空洞的木門上數到了二十,背過身來準備找妹妹。出乎意料,怎麼也找不著。若非那一片漾在水面烏黑油亮的頭髮洩露形跡,至今,我必然還得懷著深深的遺憾。 

  這段帶點戲謔而又以喜劇收場的過往,卻成了引發我鄉情潰決的一角隱患。我沒能弄清到底是妹妹可親可愛的關係?還是躲到井裡這事本身的可驚可笑?是這些發生在坑洞水井內的故事所牽引?還是這一個個曲折無奈、迂迴迭宕的命運背後,存在著甚麼力量在操弄? 

  這口井,據說是當年九叔公為了迎娶九嬸婆,不讓她大老遠跑到村子外的圳仔溝洗衣服所挖鑿的,九嬸婆總是誇說井水有一股別人品嚐不出的甜味。井邊不到二米處是一處防空洞,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一直是最佳的棲身之所。為人媳婦的九嬸婆,在炮火間歇中奔回厝宅內煮來兩碗稀飯,端給了婆婆和丈夫。洞裡左鄰右舍稱頌賢慧的讚聲不斷,但隨著九叔公碗底所藏著的幾塊肉片被瞅見而轉為奚落與責難。 

  偏心和不孝的指謫或許過於沉重。在困頓匱乏的年代,每個人總有一些不為或不欲人知的黑暗需要隱藏,而其中也蟄伏著許多平凡的愛。自覺顏面掃地的九叔公暴怒的將碗筷砸向洞壁,兩三塊細薄的肉片,宛如被炮火擊斃的士兵,伏屍在幽密詭異的石階上。昏黃的燭火迷離憂傷。性烈的九嬸婆選擇九叔公為她挖掘的水井當成她對九叔公偏愛的罪贖之所。  

 一口井或一個洞的身世往往等不及醞釀哲學般深邃的詮釋,就已經宿命的附著許多的悽然與恓惶。日據金門時,外公因為吸食私藏鴉片被逮而關入陰暗潮濕的土洞。病故那年外婆二十剛過、母親也才週歲不到。由於日子悽苦難度,外婆與母親母女倆經常守著無米為炊的鍋灶垂淚。   外婆最後決定再嫁給也是喪偶的祖父,或者應該說祖父用了六十圓國幣正銀「買」了外婆和母親。那時的祖父還頂著「番客」之名,他找了算命仙批了祖母的生辰八字:「夏令失時。幸逢疊印生身。日主賢固,卯限多端。此運病耗之厄。步入二旬,漸入佳景,三旬走振家聲。六陰朝陽格。妻媗沖破。平常之人。避之為妙。壽之卜,古稀。」   或許祖父自認並非「平常之人」,所以他沒有避之。宣統登極那年出生時,曾祖母已經四十好幾,入贅的曾祖父也已經是個年近花甲的老漢,晚年得子,宗嗣後繼有人,對祖父溺愛有加,早早就讓他上了村塾學堂,課間曾祖母還得定時等在村塾外,讓已經六、七歲的祖父跑來站著吸吮母乳。限令剪辮子的政令傳到金門島的那年,有一日祖父一手拎著自己被絞斷的髮辮,一邊對著塾師大罵三字經,氣沖沖的哭著跑回家告狀。 

  十五歲不到,祖父趕著出洋落番的熱潮,跟著鄉裡好些人一起到新加坡做工去了。曾祖母雖然不捨獨子遠行,卻是無計可施,只能暗自垂淚。祖父一去數年,曾祖父過世時,他才回家奔喪。之後,娶了祖母、有了父親,但還是阻止不了祖父再下南洋的決心。第二次回來時,祖母已經仙逝,父親也已經六歲,但驛動之心未曾稍歇。曾祖母聽算命的說咱們的家廟位處「鷹穴」,而且祖父的前世是隻鷹,當然要四處翱翔。若想要把他留在身邊,除非想法子把他栓著──。 

  祖父再娶外婆時,父親已經十歲。心裡百般的不願使得父子關係劍拔弩張。在父親自覺委屈時,他總是臥仰著頭蠕身鑽進木床下,漆黑霉濕的感覺讓他不由自主的想起死亡的種種;他真想知道如果自己突然消失,甚至死了,祖父到底會不會後悔難過?他探出手指來在床板底下寫著一個又一個的「死」字,那是一種說不出來、難以言喻的奇妙感覺,彷彿死神正溫柔的撫摸著他的頭,傾聽著他夾雜不清的訴說。  

 燭火劃破了漆黑。他舉起燭火靠進床腳結著的蜘蛛網,滋滋燃燒的蛛絲發出淡淡的焦味,來不及跑開的小蜘蛛應火落地。在一陣令人昏眩的火光中,不慎引燃了垂掛床腳的蚊帳,火勢迅即向上漫燒。他嚇慌了手腳,拍打無效後,只得大聲呼救。祖母趕來時,一張床已燒了大半。「救人哦!救人哦!」的驚叫聲在深夜裏顯得悽厲。左右鄰居陸續聚攏,祖父跟著幾人七手八腳撲滅了火,正要問明詳情,祖母已哀哀泣訴,「夭壽哦,你怨懟我這後母,嘛毋免放火燒厝!嘛毋免放火燒厝!」。

祖父氣急敗壞的跑到門口抄了根扁擔,罵說,「飼你這畜牲做什麼,不如摃死准煞。」鄰人紛紛勸阻。看見祖父拎著扁擔的兇狀,父親沒命的奪門出逃。在晦暗的天色中,漫亂無著的跑呀跑,像隻被燭火逼得無路可藏的小蜘蛛。他在村外田埂、林內繞了幾匝,最後來到了老厝對面的大型牌坊下躲了一晚。

清早,祖父母及鄰居等一行人,碎碎切切的嘈雜聲,將冷冽的晨霧攪動得沸沸揚揚。祖父用鑰匙開了大銅鎖,雙手一推,門葉發出「該」的聲響,一干人在老厝裡的各個房間左進右出,大夥兒呼叫著他的名字。父親依然伏著不動,他害怕壞脾氣的祖父,真會用扁擔夯死他。待一群人各自散去,老厝的大鎖再度「喀喇」關上。他又觀察了一陣、確定沒人之後,一溜煙似的跑到側門,蹲身取出藏在石磨旁的刀子,三拐兩拐的開了門,閃入厝內。

空蕩蕩的大廳,樑木滿是被煙燻黑的痕漬。兩面壁上懸著六、七個不會說話的祖先遺像,男男女女;有請人用手繪設色的、有照相的;有著清朝服飾的、有穿灰黑布衣的;有表情嚴肅的、有和藹慈祥的。

父親從門邊搬來了梯子,一如往常的將它靠在最接近祖母的地方。還沒觸摸到祖母時,他的雙眼已經濡濕,難過得哭出聲來。「俺娘,我又擱惹俺爸生氣啊,我不小心燒了蚊帳跟眠床,連厝都差一點燒去,俺爸氣甲欲用扁擔甲我摃死!」他難過得伏在梯子上,哭得悽然。「俺娘,死咁會痛?我若是死,您咁會來接我?」父親仰著頭等著祖母的回答。而他彷彿聽見祖母對他說:「阿達呀我心肝,你要乖,要聽恁阿爸的話,嘸通惹伊生氣。」

父親「哇」的一聲,趴在梯子上抽搐不已。久久,他爬上梯子頂端,取下了祖母的遺像,小心翼翼的摟在懷裏,下了梯子、蹲靠在廳堂一隅。一晚的驚恐疲累,讓他想一陣、哭一陣,恍惚惚的睡著了。

醒來時,屋簷的日影剛好和庭院的石階切齊。經過一晚和半日的折騰,他粒米未進、滴水未沾,早已口乾舌燥、饑腸轆轆。「俺娘,我欲安怎?我不敢回去!」虛弱的聲音中微微顫抖。他把祖母的遺像小心掛回原位後,收了梯子。內心掙扎著是不是該回家。他走到庭院,讓溫暖的陽光幫忙驅散全身上下因著饑餓所引起的寒意。

口渴讓他沒有多少選擇的朝井邊走去。他將臉埋在水桶內,用力的嚥了幾口涼水,腸胃立即貪婪的叫索。正想洗一洗手腳時,卻見祖父又掄著扁擔、跟著幾個村人,一路吆喝的朝他圍了過來。

「你這小畜牲,看你多會跑!」祖父大老遠就嚷著,幾個村人幫著堵住了另一邊去路。父親在退無可退之際, 探頭看了看水井,迅速翻身入了井口,眾人一陣驚呼────。

當大家急急奔赴井邊,朝井內一看,只見他兩手兩腳大開,撐在井內半壁上,雖然井不是很寬,但井壁上長滿了濕滑的綠苔。眾人好說歹說,都叫父親別想不開。祖父氣罵著,「我才不吃你這一套,你這畜牲,恁爸算白飼你了,好膽你就跳落去,麥擱在彼互恁爸見笑死!」幾個村人七嘴八舌勸說,「阿達呀,麥聽恁老爸亂講,趕緊起來!」

「誰亂講?生這種不肖子,不要也罷,想要死?想死就趕緊跳呀,麥擱杵在彼卸世卸眾!」祖父半點也不肯鬆口。父親低頭望著水面,手腳已經微微發抖,井壁掉落的碎石砂粒,在井底激起的一圈圈細細漣漪,竟變得像可怖的惡魔,伸著手攫取並扭曲他微顫的身軀。「死了吧?橫直活著也無啥意思!」父親在心裏面認真問自己。「阿達呀,趕緊起來喲,你阿爸不在這兒了」祖母和村人半推半拉著祖父離開。祖父回過身來大聲撂下一句:「有種,有種你就跳落去死!」

多年後,每次提起這事,母親嘴角都會漾著一抹笑意。這抹包容、理解、逆來順受的笑,自我懂事以來,就跟著母親須臾不離。隨著祖母一起被祖父用六十圓買來的童養媳,在當時祖父的心裡,不曉得可以值幾個大圓?還是只能算是個「贈品」或「拖油瓶」?我嘻笑的追問著母親,母親微笑不語,嘴角依舊是那抹淺淺的笑意,溫暖而熟悉。

就像那一年,據說是為了保護新植栽的木麻黃,司令官對金門羊隻下了「格殺勿論」的律令。那個傍晚,母親趕著原本豢養在家裡的羊隻,急匆匆往村南金山頂的高射砲陣地跑,我上氣不接下氣的在後頭追著,驚恐萬狀的以為大難即將來臨。依稀,猶可聽見村莊裡指導員的哨聲嗶嗶嗶,危急中,還是見母親滿臉堆著笑,請求砲陣地的空軍弟兄,讓我們羊兒在他們的壕溝與土洞裡躲藏棲息。

不知是藏匿在洞中的歲月太久?或是這塊土地令人傷感的事情真的太多?曾祖母、祖母、外婆(祖母)、九嬸婆與母親,甚至千百年來所有在這個島嶼上活過的女人都一樣────早早學會了把自己隱藏或是隱身在男人背後,既希望長相廝守,又甘於忍受分離與折磨。 

  祖母的臥房裡有一個小吊樓,小時搆不著,只能望樓興嘆,年紀稍長,站在祖母的梳妝台上,踮著腳尖,伸手才勉強可以摸到吊樓的邊緣。上頭有一個印有精美圖案的漆罐。曾經趁祖母外出時,偷偷拿了下來。裡頭有一只玉手鐲、一些崇禎、康雍乾嘉年間的古錢幣,比較引起我興趣的,是一對用紅絲線繫著的、比一般麻雀腳大得多的鳥腳,銳利而乾癟的鳥爪已經捲曲,我拿在手上把玩了許久,想像著蒼鷹翱翔天際、俯衝並用利爪攫取獵物的姿態。

即使在好些年前祖母房間遭到匪砲宣彈片擊中、房頂的瓦被擊碎、吊樓邊的木頭也橫遭摧折時,我也沒有機會細細檢視那些收藏。前年,老房子的舊傷在颱風肆虐後復發,祖母的房間尤其嚴重,祖母特別交代要把小吊樓的東西挪開。 

  樓上頭除了一些舊棉被,一些放著家族老照片的相框,一些早年爺爺從南洋帶回來的過期的專治頭風腦熱、蚊蟲咬傷的空藥瓶。一個原來懸掛在廳堂右邊壁上的黑木框大型西洋擺鐘。還有一個一呎見方,用塑膠袋層層包裹的木匣子引起我的注意。拭去了表面的塵土、碎紅瓦片、密佈的蟑螂屎粒,解開纏繫在塑膠袋口的紅布條,拿出木匣子,匣子上還有從舊大衣上扯下的拉鍊當繩子綁著,推開木匣子上的匣蓋,率先映入眼簾的還是一層摺疊成匣子大小的塑膠袋護著;移開塑膠袋,是兩排摺疊整齊的棉紙,攤開,都是一些典押質讓的古契約文書。比較特別的是幾張還有紅格線的小型習字棉紙,寫著稚嫩但還算工整的小楷毛筆字,標題有:「拔都西征」、「拐子馬」、「班超」等,右下角落款是父親的名字。祖母把父親上私塾的寫字習作都珍藏著,少說也有一甲子了吧!匣子最底層是一長一短兩張紅色的紙,短的那張是算命仙對祖母生辰八字的批示,左右對摺的長形紅色那張則是祖母「入門大吉」的合婚書。

  讓人意外的是那個小漆罐還在,還有那一對鳥腳。或許是因為濕氣的關係,原本微黃枯槁的鳥脛上竟然泛起了一層白色的黴菌。母親說,曾祖母和祖母託人要來了那對鷹腳,用紅絲線緊緊綁著。也許真是這辦法起了作用,總之,祖父雖然有數度還想要再下南洋,但終究沒能再飛出金門島。 

  祖父沒能再下南洋,是否感到遺憾我無從知曉,倒是從年輕就一直嚷嚷著想要舉家遷台的父親,終因這方土地上的人情世故拘絆太甚,只能將雄心壯志草草埋葬。而自己,雖無能光宗耀祖,卻也自詡志在四方。左腳離了浯江,右腳就踏進了淡水,茍且數年,再一路越過珠江、長江跑到了黃河塞上。  

 彷彿,逃得愈遠就愈有出息。 

  只是,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掙不開故鄉那些井呀洞呀的召喚,離得愈遠,心愈茫然。去年早春路過秦嶺,山裡大雪紛飛,車迷了方向。拉開車門,皚皚白雪蒼茫無際,河床邊一座孤零零、灰灰的帳包倒成了希望。一對來自四川的婆媳等著她們在深圳打工的兒子及愛人回來。聽聞那個鼻下垂著兩道結凍的涕漬,蹲在地上攪著炭火、兩個臉頰紅似蘋果的小女孩名叫「嫦娥」後,我和司機相顧莞爾。但隨即又為自己心底浮起的輕蔑笑意感到羞慚。這婆媳、這小女孩和幾千里外小島上的親人,竟有著如斯相似的命運── 

  情不自禁的踱來河岸,已經化冰了的春水潺潺。順手撿了顆石子,沿著河面振臂拋出,自忖可以激起幾許波瀾,石子如飛魚般從水面穿出、如蜻蜓般優雅的點水踏浪,但終究還是跌落到屬於它的地方。 

  我彷彿明白了「故鄉」!那守著早春的燕子呢喃,不管曲調是短是長,祖先或是你我的一輩子只堪折抵成一顆顆豆芽,至多是找到了合適自己的音譜線掛上。個別看,形貌近似,單獨聽,叮叮噹噹;合著吟,哀怨婉轉,連著唱,莫名哀傷。 

  我彷彿明白了!那些關於井呀洞的幽思懷想,都是一個個不甘的靈魂和故土鄉情間的一場場「迷藏」。

啊!「故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