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一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 貢糖石

發布日期:
作者: 林媽肴。
點閱率:574
字型大小:

「當今這些少年,懂得什麼叫著手藝?食品手藝是一種藝術、一種品味、一種文化、一種境界。」

雖然阿公的話語已經遠颺在十年前了。

但是阿嬤還是時常叨念著:「既然你們捨不得讓阿公把它帶進新厝當枕頭,也不要棄置在餅板下蒙塵,那會對不起祖宗三代的!」

還記得「新寶珍齋」貢糖廠要開幕的那天,表哥一大早就徘徊在「寶珍齋」糕餅鋪的老店口,焦急著良辰吉時將至。

而阿公仍縛著那條泛黃的麵粉袋圍裙,掄著那枝一甲子功力,烏黑閃亮的方木槌,節奏沉穩的在一尺見方的花崗石上,寒著一張臉,落寞的摃貢糖。

阿嬤附在耳際:「今天是八達樓總店開幕,還是去一下,對外人也比較好交代。」

「這,沒你們查某人的代誌!」阿公的假牙,整排飛落在歷經百年捶擊的貢糖石上,口齒不清的喝斥著。

一輩子柔順的大家閨秀,也只能噤聲垂淚。

「新寶珍齋」貢糖廠是統合傳統技藝、現代機械、食品行銷各領域,企劃建構的。

請建築師設計融入閩南傳統建築元素的現代化廠房。

把製作工法裱褙,掛在牆上。

貢糖的實作過程,就一一呈現在透明的玻璃帷幕內。

員工制服別緻亮麗,櫥窗擺設新潮創意,導覽動線順暢流利。

商標禮盒、包裝提袋由知名的設計家承製。

依照產製工序規畫:訂製滾輪炒爐定溫炒花生,藉著儀器測脆度量甜度,運用機械碾花生、軋糖條、切塊、包裝。

產品,可以現場提購、也可以利用郵政劃撥、或上「新寶珍齋」貢糖廠的網站訂購。

然後,再以每季開一家分店的進度,把「新寶珍齋」貢糖廠複製到後浦、沙尾、山外:::各鄉鎮的主要街市。

唉!想起傳承百年,仍無一家分店的「寶珍齋」祖鋪。

十六歲那年,一雙木屐,滿身襤褸,提起家族冀望的包袱,從雙口渡頭揮別島嶼向命運出發。

此去廈門,能否在這閩南通商口岸習得一技之長?

手上僅有一張草圖地址。

而尚未謀面的同鄉前輩坑伯,聽說是在思明南路開行郊。

也許是木本水源之故,他老人家竟然首肯推介年少的後輩。

此時,中秋已近,廈門從鄭國姓兵部衙堂時代,流傳至今「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節慶依然火紅,傳承百年的糕餅鋪「寶珍齋」,正是欠缺人手的時節。

因此,連續半個月,只穿著一件短褲頭,還燠熱得痱子爬滿了脖子,在黝黑又煙燻的拖爐間,灶內的火不能熄,煎盤的爐上火要精準,雙爐旺火對拖,一刻也不能停歇。左爐起餅、落餅,再拖過去右爐;右爐起餅、落餅,再拖過去左爐。壓模印製的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的餡餅,就一個個酥酥香香的出爐。

小徒弟的那張竹床,循例要睡覺時才陳置在二樓的樓梯轉角。

一樓店屋後段是木板隔成,用來存放砂糖、麥芽糖、花生、豆餡、麵粉、包裝紙:::的倉庫。

因此,老鼠、蟑螂、螞蟻就順著樓梯日夜上下流竄喧囂。

深夜,手上的蒲扇輾轉的揮舞著想家的鬱悶。

僅隔著一層木板隔間的前房師兄,此起彼落的鼾聲,更增添強制自己入睡的壓力。

翌晨,必須比師兄們更早起,開店門、灑掃、擦拭、備茶水、煮早餐:::。

如果稍有差池,還會被師父、師兄開罵。

這就是敬謹受教的──學徒習藝啊!

學藝,它應該是一點一滴的累積,它堅持的是風格與獨特,它需要的是師徒有意識有理想的傳承。

而今,連學藝也淪為消費化、輕薄化、規格化。

花錢就能買功夫?

俏麗的女孩也能扮學徒?

無知機器竟能充當大師傅?

垂淚阿嬤在阿公裝上假牙,仍憤憤不平中,無奈的揚手示意。

表哥只好默默的,僅載走昨天才返鄉的大舅。

一陣陣霹靂啪啦的鞭炮聲過後,揚聲器隨即響起:為了慶祝「新寶珍齋」貢糖廠開幕,金門首創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在本廠二樓特別開闢全樓層的藝術展示中心,第一檔推出「浯洲驅山走海油畫展。」今後將定期展出名家書畫以及免費提供藝文活動場地。

本廠十分感謝:應邀首展的林埜,他是本鄉留學法國的教授級知名畫家。

「希望阿公不要聽見伯父的名字才好。」

「聽見又怎樣?飼老鼠咬布袋啦!」阿嬤一面叨念,一面踩著三寸金蓮,搖搖晃晃的走出糕餅鋪。

「阿嬤妳是怎麼嫁給阿公的?」

「是你阿公嫁給我的!」

憨厚、勤快、樸實的烈嶼孩子,很有你阿祖的緣,進「寶珍齋」不到半年,就被叫到身邊。

每天除了學發酵、揉麵團、做糕餅外,連你阿祖最珍惜的貢糖手藝,也像被麥芽糖黏上似的脫不了身!

只學做糕餅的徒弟也知道:貢糖製作的竅門,就是在於──糖。雖然,都曾機伶的明察暗訪,想打探特級白砂摻入麥芽的比例,但是阿祖說什麼也不肯鬆口。連在店裡學了三年多,即將出師的大師兄,想套出熬煮的火候,阿祖思索良久才艱難的吞吞吐吐:「大約大約,憑感覺就可以了。」

其實,阿公的那口「假牙」,才是阿祖的真傳秘訣:

「輕鏟攪溶特砂粒,緩手傾注麥芽料,靜心洞察熬金黃。

觀糖目,舀糖漿,過冷水,入口嚐。

品度出:酥、鬆、甜、啖不膩。

趁勢起鼎拌土仁,迅即施摃不分神。」

但是,就在阿公二十歲,即將出師的那年。

潮汕那邊突然鬧瘟疫,整個東南沿海州府,死人死到找不到棺材,還一路無法遏阻的蔓延開來!

阿祖就趕緊幫我們完婚,因為「寶珍齋」是傳承百年的老店,玄祖的手藝是進過金鑾殿的。

想當年福建巡撫透過知縣在閩南各地蒐羅貢品,「寶珍齋」的貢糖是唯一騎乘快馬,透過小李子蓮英公公的雙手,高抬過頭呈獻給慈禧太后老佛爺品嚐的!

而阿祖這一代,就只生下我。

所以,招夫傳藝,也是百年歷史老店的傳承大事啊!

阿祖一看疫情危急,就遞這方貢糖石,催促一脈香火趕緊回返故里來延續。

第二年,生下了你大姑之後,疫情才逐漸的緩和下來。

阿祖在海令一解禁,就急急跨海探視他的衣缽是否得傳?

很不幸的,他老人家再也無緣見到──嫡系長孫。

因為,你伯父是在求神拜佛,內親外戚萬千期盼中才降臨的。

這個傢伙從小就愛耍帥,整天只喜歡東塗塗西畫畫,衣服要穿那種漿燙出有線條的才肯出門。

阿公則是秉持著:「國用大臣,家用長子」的古訓,全心全意要把貢糖的手藝傳給他。

而他說:「如果要嚐到落喙齒才能學會,我寧可去看牛尻川!」

再說你爸爸,到台灣念高中以後,每次假期返鄉,一站近揉麵的餅板,就會跟你阿公嘀嘀咕咕:「什麼時代了,有什麼東西不能科學化處理的,遵古是遵精神,又不是要遵到落喙齒!」

阿公總是說:「既然什麼都是用科學、機械、儀器,這和純手工、講師承、重風味的『寶珍齋』百年老字號又有什麼關聯?」

有時甚至激動到說出:「我的手藝是可以進入紫禁城金鑾殿,而你們的科學製法能夠進入台北市總統府嗎?我看這塊貢糖石,終究是要把它帶進棺材裡當枕頭!」

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

你伯父跟你爸,一個念高中、一個念初中,你三叔還在聚落裡讀小學,一場沒來由的砲戰,轟得整座小島爛糊糊的,他們兄弟在阿公百般不捨下,也只好讓他們跟老師搭登陸艇到台灣去寄讀兼逃生。

而嫁到湖井頭不久的大姑,家被砲彈轟得片瓦不留,也只能搬回娘家住。

你大姑從小就很勤儉貼心,那些男孩子不願意做的事,她都會一一的挑起來。

因此,不必什麼秘訣傳承的糕餅,跟在阿公身邊一二十年,整天搓搓揉揉,該會的也都會了。

但是,再韌的菅蓁也無法當做梁柱來支撐。

所以,阿公就是不願意把製作貢糖的手藝傳給她!

唉!其實砲戰後的那段日子,糕餅鋪的生意都是大姑在經營。往後你伯父才能去法國學繪畫、你爸也能出國念機械、你三叔還能進大學修食品科學。

「阿嬤!免怨嘆了。我載你去參觀大姑的貢糖廠。」

一路上,瀏覽著一團團的觀光客,提著一袋袋「新寶珍齋」貢糖廠商標的產品,除了傳統的竹葉貢糖外,還有豬腳、鹹酥、千層、芝麻、海苔、咖啡、芋頭、高粱、花生軟貢,高級包裝禮盒有烈嶼情、金圓滿、十全、三好,還有一大堆精緻的小茶點:::。

但是,當阿嬤一腳踩進「新寶珍齋」貢糖廠就愣著:「到今天我才相信,原來他們兄弟個個都是賊!」

霎時,阿公也感應到了,彷彿就在耳畔應聲喝斥:「你們知道嗎?全金門誰最會摃?誰最該摃?」

我想,生氣的阿公還會請阿祖一起來檢閱家族圖像:不肖子孫,會嚇得像小時候犯錯般,個個裝著一臉無辜,然後,乖乖的把屁股翹得高高的聽候發落。

「阿嬤!您說現在到底誰該去傳承那塊背後鐫刻著:大清同治元年閩寶珍齋的貢糖石?」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