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慈母
母親育有五子二女,我排行老四,上有兄姊下有弟妹,算是很好命的,但是姊姊出生沒多久就去世,因那時在家中生產,用的是生鏽的剪刀,又沒消毒,很容易感染病菌。母親常感嘆,如果不是這個女兒夭折,我們家正好五男二女,是最標準、最令人稱羨的子女數。那時一般父母都有著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子女眾多,耕田幹活不怕沒人手,但又何嘗想到養兒育女的辛苦呢?
由於姊姊的早夭,我一生下來就倍受關注。偏偏我的體質又不好,從小體弱多病,經常出狀況,有一次我發高燒,躺在床上昏睡不醒,母親求神拜佛,拿香灰餵我。那時的鄉下根本找不到醫生看病,生了病,只有聽天由命。過了幾天,病情始終沒有好轉,就在客廳的角落用木板搭了一個小床,那是為行將就木的人設置的。母親日夜守候,不眠不休,時而痛哭哀嚎、歇斯底里,在昏睡中的我不覺悲從中來,跟著落淚。後來從城裡請來一位女醫,叫「也好姑」,用雞蛋在我身上摩搓了一陣子,然後拿鹽水,用瓷製的湯匙在我的頸子和背部刮動,刮得又紅又黑,就這樣燒退了,人也清醒了。這是小時候從鬼門關裡撿回一條小命,而母親就在身邊守護著我。
另外一次攸關生死的重病是在民國八十年,我因鼻咽癌在台治療,身邊有老婆和么女陪我,母親這時在金門照顧家中那三個還在讀小學的兒女,所以我的兩對子女,她都記得清清楚楚,即使在她臨終之前,都還惦記著他們。這次生病,母親不在我身旁,但是我知道,她每天都在求神拜佛,拜拜燒香,為的只是祈求神明讓我早日康復。
■ ■ ■ ■
小時候,住在中蘭老家,家中人口眾多,樓上還住了一些阿兵哥,我們像擠沙丁魚一樣,擠到樓下的小臥房,晚上睡覺只能側著身子,無法翻身,白天起床真是腰酸背痛。由於物質匱乏,三餐難得吃到米飯,有時阿兵哥把吃剩的饅頭、豆漿或白飯、菜餚,送給我們,那真是香甜可口、天下美味。家中食指繁多,想吃魚肉,只有在過年時候,才會買一些來應景,母親盡費心思,整天為柴米油鹽大傷腦筋,所謂「年年難過年年過」,日子就這樣熬下去。
八二三炮戰那年,我六歲,還未上小學,在沒有電視和電腦的年代,下午沒事,小朋友常聚集在村中廣場玩救全國、過五關、老鷹抓小雞:::等遊戲。也有搧人仔標、賭銅板、彈珠之類的遊戲。每次總要在母親把飯煮好,太陽已經快下山,她站在門口高聲吆喝,要我們回家吃飯,我們兄弟才會匆匆跑回家。
那天下午,我們正在玩老鷹抓小雞,日頭偏西,太陽快要下山,晚風微涼,大夥正玩得興致勃勃,突然一陣炮聲由遠而近,疏疏落落,起先大家也不在意,以為是軍方在演習。這時,遠遠傳來母親呼喊的聲音,要我們趕快回家,才驚覺事態嚴重,拔腿就跑,一進家門,門還來不及關上,就聽到一聲巨響,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母親立刻把我壓倒在地上。砲彈落在門口水井邊,碎片從大門飛進來,把門板擊碎,在牆上留下彈痕累累。檢視身上,毫髮無傷,總算逃過一劫。此時驚魂甫定,從地上爬起來,趕緊躲進屋後的防空洞。
我們家屋後是一片相思樹林,防空洞就在林子下面低漥的地方,因為地勢低,經常積水,潮濕又髒亂,晚上用長板凳墊著,上面舖幾張木板,將就著睡。
躲在防空洞裡,聽聲辨位,猜測炮彈落點,有時一些不怕死的會跑出去探聽消息,回來報告村裡那一家被砲彈擊中了,某人受傷送醫急救,生死不明,諸如此類的消息,令大家都很驚惶,不敢出聲,靜靜地躲在角落裡,一動也不動,過了吃飯時間,肚子咕嚕咕嚕叫,又沒東西吃,日子真難挨!母親趁砲擊稍歇,冒著生命危險,趕緊回廚房弄些東西給我們吃,為了子女,母親何曾想過自身的安危?
有時想想,躲在洞裡只是圖個心安,一點都不安全,土洞實際上很脆弱,真的是不堪一擊。還好大家福大命大,砲彈總是落在周邊較遠的地方,最近的一發,是落在井邊,把大門口附近的紅磚牆打成一張大花臉,另一發落在房屋後側,把家中的牆壁震出一道裂痕。部隊撤走後,我住到樓上去,有時半夜驚醒,夢見樓塌屋毀的景象,冷汗直冒。
炮戰過後,結束躲防空洞的日子,屋後的土洞日漸廢棄,成了堆置雜物、傾倒垃圾之處,而這一段悲慘的歲月,也被掩埋在記憶深處。
■ ■ ■ ■
民國六十年,父親過世,我高中畢業,赴台求學,兄弟大多外出謀生,一時之間,像候鳥離巢,一批批飛走。只有年老的母親依舊守著家園,守著她與父親共同營築建造的窩巢。母親形單影隻、兩鬢霜白,還要上山下海、為生活奔波忙碌。每念及此,不禁潸然淚下。
民國六十九年,我結婚後,住在金城南門,母親也住一起,老家無人居住,形同廢墟。有了自來水以後,門前那一口井,用鐵皮蓋子封死,老家大門深鎖,屋內雜草叢生,樹木長得比屋頂還高,山上田地盡皆荒蕪,無人耕種。偶爾回去,只能在屋外徘徊,屋旁草埔,一片荒煙漫草。以前家中養雞,夏日午後,經常看著母雞帶著小雞到此處覓食,有時天空突然出現老鷹盤旋,一個不留神,牠就像戰時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一樣,急速向下俯衝,把小雞叼走。母雞聽到老鷹在天空呱譟,早已做好準備,一旦老鷹飛衝下來,牠便會奮不顧身的和老鷹纏鬥,緊緊地護衛身旁的小雞,經常打到頭破血流,雞毛脫落一地,仍無一絲怯意。那種拚鬥的精神,猶如母親護衛子女的心情,是不惜將自身的性命安危置之度外的。
而我的母親,也像大多數傳統的金門婦女一樣,長期在貧苦的環境和戰爭的陰影下過生活,養成勤奮節儉,堅毅不拔的個性,並且將她刻苦耐勞的美德,一點一滴留給了我們。她以母雞護衛著幼雛的精神,把我們兄弟姊妹,一個個拉拔長大,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子女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深恐我們有些什麼閃失,而從來不圖自己吃好穿好。從小到大,我在母親的呵護教誨下,深深體會到,母親對子女的愛,那是只有奉獻、不求回報的。從青絲到白髮,母親含莘茹苦持家的點點滴滴,又哪是我三言兩語所能道盡的呢?就如同︽父母恩重難報經︾所載,爾時如來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如今,母親已經毫無遺憾地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在傷痛之餘,回想母親的身教言教,更歷歷如昨。記得母親時常耳提面命,教導我們:不要央望有好田地,要央望出好子孫。生於荒荒的流離亂世,如今家族的子孫皆能平安順遂,日漸光昌,相信這就是我們唯一能夠回報給母親的一點心意吧!而在母親行將入土安息之際,雖然母親已經悄悄走了,但我仍要告訴母親:
兒孫們對您深切的懷念與追思之情,是一刻也不會停息的,願您在西方的極樂世界,那佛祖曾經許諾予妳的淨土上,保佑您的兒孫們,讓他們永遠也不要忘記:您如何以一生的歲月,在家國動盪坎壈之際,堅強地、默默地,成就了一個「哲婦隆家人之道」的故事,一則極為平凡卻又充滿美麗色彩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