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水祖師信仰源流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801

唐宋時代,福建地區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開發,但是和古中原地區相較之下,卻還是一個開發程度較低、地廣人稀、林菁深阻、瘴癘橫行的地區。當時巫文化氛圍濃厚,佛教為了傳播的需要,紛紛以巫術道法樹立威信,吸引信眾,其佛學、禪法反而退居次要地位(註砣)。於是許多位福建當地的民俗佛教神祇,便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了,在閩南一帶,如媽祖林默娘、保生大帝吳本、廣澤尊王聖王公,以及清水祖師,都是在這段時期產生而後在閩南一帶擁有廣大信眾的佛菩薩。

金門民間信仰中,一直保持著閩南地區非道非佛、既道又佛的釋、儒、道合一之民間信仰,尤其是供奉保生大帝、媽祖和廣澤尊王的廟宇,更是到處可見,唯獨對於清水祖師的信仰,卻不似其他三位那麼普遍,就目前大小金門兩島,只有六座廟宇供奉清水祖師神像而已。

一、祖師本傳:

據︽安溪縣志︾引宋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邑令陳浩然撰︿清水祖師本傳﹀所述:祖師生于永春縣小姑鄉,姓陳名普足,有些資料說他名陳應、陳昭或陳昭應,還有一說他俗姓陳,名榮祖,普足是其字或法號之說。普足誕生於福建省泉州府永春縣小姑鄉。自幼出家于大云院,長大後結庵于高泰山,因聞大靜山明松禪師具圓滿覺,遂往事之,悟道後明松禪師授予衣缽,並告以「爾營以種種方便,澹足一切。」因授以法衣而囑咐說:「非值精嚴事,不可以衣此。」

陳應返庵後,在附近地方上造橋鋪路,凡數十處,後來移庵住在麻章一帶,施醫濟藥,普救貧病,當地人士尊為上人,其別號「麻章上人」。宋神宗元豐六年,福建省安溪、永春一帶大旱,有人謂:「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於是鄉人請他祈雨,結果真的天降甘霖,當地鄉民為感念他,咸有築室請留之願,乃于張岩山辟除苔翳,剪拂頑石,成屋數架,名之曰「清水岩」,於是後人尊稱他為「清水祖師」。宋徽宗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祖師逝世,至於其出生年有的說是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有的說是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所以其歲數也有五十五和六十五歲之差,不過正月初六的生日卻是相同的。

祖師圓寂之時,遠近信眾雲集,瞻仰禮讚,越三日而遺體神色不異,鄉人感念其德澤,乃運石甃塔,築亭於巖後,刻木為像而膜拜,其弟子楊道落髮為僧,奉承香火,使信施綿延不絕。

祖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百姓感恩崇奉為佛,故其寺香火旺盛,每逢病疫,鄉人即恭奉佛像,求師祛除,每遇亢旱,鄉鄰以至府縣官員,也必迎請佛像,祈雨驅災,於是清水祖師之名大噪於泉、汀、漳各州縣。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安溪縣父老姚添具狀羅列祖師陳普足生前德業善行,及歷年各項靈異神跡,逐級奏請,於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奉准敕賜為「昭應大師」。而後大師的神跡屢屢顯靈,或為人治病,或除瘟安民,或化解牛疾,或求雨去蝗蟲之災,其神跡不斷普被一方百姓,淳熙十一年(1184年),迪功郎政事仕林時彥等聯名瀝實奏請加封,晉敕賜為「昭應慈濟大師」。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福建轉運司保奏,以祖師為民祈雨,得降甘霖,乞求加封,經朝旨依禮部太常寺所申,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大師」。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泉州軍申以清水寺祈雨沾足感應,惠利于民,經逐級轉請,而差官詢究覆實,依加封條法再度獲賜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

經過宋代這四次敕封後,祖師在道、佛、釋三教各神祠中,普受萬民之尊崇,成為閩南一帶居民信仰崇祀的保護神。近代以來,清水祖師信仰並隨著閩南移民外遷而遍及海內外各地,尤其是永春、安溪及附近州縣之移民,其移居地的廟宇中,更是少不了這尊清水祖師神像,祖師的無數分靈,已隨著移民的腳步,深入閩南及台灣各地。而位於泉州安溪縣清水巖寺,建寺的地點原名坪岩或坪內,因為祖師神跡及信眾日增而不斷擴建,由於其地點山清水秀,常年雲霧繚繞,宛如蓬萊仙境,而坪內與蓬萊諧音,今日規模宏偉之清水巖,也被廣大的信徒奉為祖師廟的祖殿,稱為「蓬萊祖殿」(註砬)。

二、祖師稱號傳說:

對於清水祖師之稱呼,閩南一帶多以「烏面祖師」或「落鼻祖師」相稱,而臺灣則稱為「祖師公」或「祖師爺」。據說清水祖師有七個分身,其中又以「落鼻祖師」最有名,而「落鼻祖師」名稱之由來,相傳是因為每逢要有天災人禍變故時,祖師神像的鼻子會無故掉落,以此來警示災禍的前兆,故得「落鼻祖師」之名。

而清水祖師傳說的另一特色就是其神像都是烏面,所以又稱為「烏面祖師」,關於烏面的由來,在其傳說中有明確的說明。

話說陳普足築清水岩之初,諸事並不順遂,尤其是山間鬼魅干擾非常厲害,這些鬼一直和陳普足爭道場,普足先以劍削石壁展示神力,再以帨巾比高低,眾鬼還是不服,某次趁普足在石洞內,遂搬來許多濕柴,在洞口累疊成堆,而后燃火壓焰,使濃煙四溢,企圖把洞內的普足窒死,而普足安詳端坐任其熏蒸,如此熏了七個畫夜,但見普足頭臉黝黑,身軀儼然靜坐不動,眾鬼以為這下必死無疑,正在暗自竊喜,不料普足突然躍身而起,伸伸懶腰哈哈大笑,嚇得眾鬼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之後又經過了幾次鬥法都奈何不了陳普足,終於使眾鬼口服心服,被普足收為護法神。(註砢)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清水祖師神像,大都是黑臉,這就是「烏面祖師公」的由來,其來歷也由此而傳開了。

另有一種說法謂清水祖師因嘗試藥草,數次中毒而致使面貌變為黝黑,但一般都以第一項說法的流傳面較廣,也比較能被信眾接受,而對於祖師的稱呼,還有蓬萊祖師和普庵祖師等,但一般還是以「烏面祖師」或「烏面祖師公」最普遍。

三、金門的清水祖師信仰:

清水岩的祖師廟不但是蓬萊的鎮境之廟、安溪縣民的守護神,宋元之後,閩南一帶也紛紛為祖師爺塑像立廟、分爐建寺奉祀。明代以後,祖師公的信仰更隨著閩南華僑渡海南遷各僑居地,到了明末鄭成功渡台驅逐荷蘭之後,由於其隊伍中有無數的安溪人,他們到台灣之後,也把祖師信仰隨身帶到台灣,尤其到清初施琅平台、大量安溪人攜眷渡台,更使清水祖師信仰遍及台灣島內。

在大小金門島上的二百六十多座廟宇中,就目前所知,主奉清水祖師的廟宇,有金湖鎮小徑村的鏡山岩、烈嶼鄉青岐村的清水祖殿,以及金城鎮古區村內暫奉清水祖師的迴龍宮三處,另外金沙鎮后浦頭的汶鳳殿、西園的棲穩堂、烈嶼鄉湖井頭的李府將軍廟,也有奉祀清水祖師(註砵),其信奉的比例可謂很少,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因為清水祖師陳普足和保生大帝吳本、天上聖母林默娘、廣澤尊王郭忠福,都是福建鄉土神祗,這四尊神祗中,另外三尊在金門都有非常普遍的信眾,幾乎大部分廟宇都有奉祀,唯獨對清水祖師的奉祀最少,究其原因,大概與金門的早期移民是最大的關鍵。

清水祖師信仰向台灣傳播,主要是隨著安溪移民向外傳播,時間從明鄭時代開始,到清初施琅平台後達到高峰。到了十八世紀,則是安溪居民移往南洋群島的另一波高峰。(註砯)而根據金門各姓氏族譜記載,金門目前各姓氏祖先的入居時間,第一波是宋末元初之際,接著是明初設千戶所之後,而各姓氏移民的原居地,以晉江、南安、同安為主,都是沿海各州縣,至於位在同安、南安背後的安溪縣,則少有移民遷居金門的記錄,所以同樣是形成於宋代的閩南鄉土神祗,媽祖、保生大帝和廣澤尊王,在金門各寺廟中奉祀的情形之所以比較普遍,其原因應該是由於移民原鄉的關係。

金門各地奉祀的少數清水祖師中,烈嶼青岐的清水祖殿,據傳言是早年一位為人抽籤卜卦(傳統性質的流動算命師)的「林阿伯」隨身供奉的一尊神像,這位阿伯自稱是安溪彭岩(清水岩的原稱)人,神像與林阿伯寄宿青岐後,靈異現象一再發生,後來由乩童起乩,指示這是清水祖師要在該村顯靈,信徒們乃為祖師雕塑金身,並建廟供奉,就是今日的清水祖殿(註砨)。湖井頭李府將軍廟奉祀的清水祖師,也是來自安溪彭岩,兩者都和「走江湖」的人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小徑的鏡山岩據傳原址在蘭湖與中蘭之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唯廟中的香爐刻有「光緒玖年葭月吉日」,至於是原址之物或遷址改建後之物,也不清楚。至於古區燕南山太文岩寺供奉的清水祖師,留待第四節再作探討。

砣謝重光 ︿福建民俗佛教論略﹀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文史論苑︾ 2001年第5 期。

砬安溪清水岩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清水岩誌︾ 頁3至頁13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出版 1989年。

砢安溪清水岩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清水岩誌︾ 頁64至頁65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出版 1989年。

砵楊天厚 ︽金門寺廟巡禮︾ 稻田出版社 1998年12月。

砯安溪清水岩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清水岩誌︾ 頁77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出版 1989年。

砨楊天厚 ︽金門寺廟巡禮︾頁258至259 稻田出版社 1998年12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