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木有本而華實並麗,水有源則川流不息

發布日期:
作者: 吳秀嬌。
點閱率:545
字型大小:

︽金門宗族文化︾第二期編輯手記

  浯洲原為避亂的世外桃源,但明清以來的貧困和戰禍,逼得先民別父母、離妻子,遠赴異鄉奮鬥,日久他鄉成故鄉;或顛沛流離,愈行愈遠終致失去蹤跡。今天的金門居民,拜先人遺澤,於紛亂的世局中,有幸再成世外桃花源,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今人無從理解何謂「一衣穿至無祖布」。︻金僑情緣︼中,金門錄回憶,紀錄了清末民初,軍閥割據的亂世,先民刻苦求存,與無法落葉歸根的惆悵。短短數百字,一字一血淚。出外幸而奮鬥有成,則慷慨回饋故鄉,從本會深入鄉間修譜後,逐漸浮現了諸多的史料,紀錄了富而好義的金僑,小至寄贈布匹,解決鄉人無衣的困窘,大至辦學校、起華屋,修宮廟等各項澤被桑梓之義舉,正所謂「典型在夙昔」。蜚聲國際的書畫家黃海泉先生,九十八高齡第一次踏上原鄉土地,根據父親的口述,紀錄了先人懸念的故鄉,強調「先人之鄉土,如不能知其位置形勢,不亦可恥歟。」

修譜不僅單調無趣而又備嚐辛苦,地區修譜前輩許嘉立先生自我解嘲:這種工作是白了工、倒貼錢、還賺人罵。之所以堅持修譜,目的在於把失落的子孫找回來,基於此一信念,歷代有無數的修譜人,不計毀譽得失,以傳承為己任。而面對地區兩百年來又一波的修譜熱潮,新時代的修譜人必須與時俱進,運用新的工具與開闊的視野,並擬定符合時代精神的修譜準則。在︻文化傳承︼中,黃奕展理事長根據他卅餘年來的修譜經驗,綜合歸納出歷代所共遵的修譜通則,與現代修譜的功用;冬至是中國人特有的節日,其冬至祭祖的習俗儀式,只有金門島保存最為完整。為了推廣修譜的理念,凸顯地區豐富的族譜資源,本會的成員也積極的參與本地媒體與國際研討會,呼籲鄉親勿使源遠流長的家族歷史斷送在這一代的手中。一九九四年戰地政務剛解除,無數關心珍愛金門的人士,紛紛提出金門未來發展的諍言與卓見,王鑫先生十年前發表於金門日報的文章「金門地區永續發展的探討」,展現了作為知識份子的風骨與智者的遠見,十年後檢視他當年的建言,只能一聲嘆:不幸而言中。

二○○四年年底的一場世紀盛會:世界金門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金僑,扶老攜幼,飛越千山萬水,回到闊別半世紀的原鄉;他們有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有的是遵循先人遺命,回鄉尋根謁祖。本會特別辦理世界金門日族譜展,為海外鄉親提供尋根尋親的服務,︻世界金門日族譜展系列報導︼,深入紀錄了此一族譜盛會的來龍去脈,並提出本會未來的目標:成立「金門華人族譜研究中心」的構想與做法。

︻譜書江山︼中,詩人從一本險遭焚毀的族譜,惋嘆歷代無數譜書的不幸遭遇,學者並從譜書中淬取出豐富的地方史料;後山陳氏宗親提供的「明朝陳四明紀年」,字裡行間處處玄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史料。小小金門島,大大的人文驚奇,蔡復一是島上家喻戶曉的七鶴戲水傳奇,︻鄉賢列傳︼龜蓋朝天子一文,廣泛地敘述了這位多重殘障、卻文武兼資、滿腹韜略、一生充滿傳奇的鄉賢。

金門因喪葬習俗之故,尚保有許多的不同朝代的古墓。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墓葬型制,成為極富學術研究價值的文化資產。遺憾的是名目百出的鄉村整建,無情的摧毀這些古蹟。︿四百一十八年古墓‧八小時怪手﹀,詳實的紀錄當年古墓被毀的經過,真令人不忍卒讀。

本期每一篇文章皆是深情的力作,透過修譜,與民間關心文化傳承的鄉老或文化工作者勸募而來,實可謂千金不易,刊首專論是高齡八十的島嶼專家、資深新聞前輩梁新人先生,入居金門一年來,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敏銳觀察,肯定保存宗族文化,對地區、甚至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謹此向每一位作者致上深深的感謝。謝謝大家不計代價,致力金門文化的傳承,同心共築文化大舞台,提供所有宗姓與關懷金門文化的朋友,一個飛揚騰躍的空間。

欣逢馬來西亞砂勞越金門會館十五週年慶典,柔佛州金同廈會館華廈新成,特藉此刊物,謹以:『木有本而華實並麗,水有源則川流不息』,聊申賀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