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古蹟行
九十四年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古蹟之旅解說訓練活動,本定於九月四日因泰利颱風打亂了既定的行程,改為九月二十五日,老天爺真是愛開玩笑,上次颱風過後沒風沒雨,卻取消行程,今早雨下個不停,落下的雨點真不小,七點半到七點四十分報到,早上望著下不停的雨,還真意興闌珊,慵懶得不想起床,想想打個電話給依瑾,今天她是負責主講人之一,她也正在望雨考慮,最後決定去中山林再說,想不到冒雨前往者還真不少呢?子娟課長和小毛她們早就在此恭候大家,勇為說了風雨故人來,我們可是風雨生信心。
不大的金門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卻有比台灣還早的中原文化及閩南文化,古蹟比率也高於台灣除府城台南外,尤其是閩南古厝,有時在水頭僑鄉館或金水國小值班當義解,有不少遊客讚嘆古厝保存那麼多,讚美著傳統建築的雕琢,那總與有榮焉在心裡有絲說不出喜悅,雖然對建築不甚了解,尤其是古建築裡的術語名詞,但我還是樂意為遊客介紹我知道的金門之美。
二十年前了吧,曾來到陳禎墓,早年金門被評定為古蹟很多是墓園,那年帶學生就是古蹟巡禮,荒煙蔓草,還問了當地人才找到,當時還沒整理,曲手石牆是傾斜,石望柱(文柱或文筆)是倒地的,但墓地的格局視野遠望是寬廣遼闊,今日舊地重遊,雖是雨中行,但不是當年的小土路,是條不大的水泥路,而墓園也整修得很完整,是由依瑾來介紹陳禎墓,也讓我有了新的認識,它是明朝從五品官的墓園,以花崗石為主要建材,墓塚的山牆上有兩個貌似明代官帽的蓮花,墓碑前有一座單層屋頂的墓亭,雨下著依瑾仍舊認真地解說著,石馬、石羊依舊,只是滄海桑田,黃龍山丘陵上坐南朝北,坐山面水的「仙人覆掌」穴,想必已不是當年的氣勢。
不是第一次來到浦邊,卻是第一次進來這棟有民間流傳的「有周從龍的富,無周從龍的厝」的周家宅第,它的佈局是三進(落)大厝加突歸的形式,在大厝旁還另建有長工的房舍,而長工的住房建築都比我們一般人來得美觀有規模,可想而知主人住屋的華麗,裝飾圖案不管是石雕或木雕都精美流暢,占地相當大,還有大埕有圍牆,濱臨海岸的浦邊,容易遭到盜匪侵擾,為保障周宅內外安全,兩側都設置石隘門,阻絕外界窺視,內室空間並伏藏暗窗,以觀察四周動靜,勇為現職是文化局古蹟管理的工作,由他來主講浦邊周宅是最恰當的第一人選。
住在金城的我,是難得來趟後面的沙美,尤其是小村落,五年前修四十學分班,來過一趟西山前,後來又來了一次,我還是分不清西山前、東山前,山西等村落,在語歆的介紹中,才知道西山前,位於金沙鎮的三山村,北倚面前山,虎螺山,東靠美人山,東北依五虎山、獅山,不大的村落,卻有不少三進的古厝,最有名氣是門牌十七號及十八號,都已列入台閩地區的三級古蹟。
馬背燕尾的屋脊是金門古厝之美,尤其是被認為是官宦宅第才有的燕尾造形,天高皇帝遠,有了錢總想也有個名位,似乎人之常情,在科舉時代考個秀才舉人非同小可,有了錢捐個官銜,蓋間美美的大宅,何嘗不是終南捷徑。
對西山前的古厝最先的認識是來自它有十六間的房間,是三進的燕尾翹脊建築,語歆的講解才有了「山明水秀」門楣橫額,以「桂林」為家號,在金門山西繁衍的李氏單姓聚落的認識,十六間厝大門深鎖,我們先參觀門牌十八號的俗稱「大六路」的大厝,它們是前後座,我們參觀的是後座,雖少了一落,但仍有其值得參觀之處,讓人嘖嘖稱奇是古厝的房子還有人居住,還保存了不少的古物,最難得是一座造形精美,刻工細緻的小木龕,是用來供奉誥贈李鑾為奉政大夫的「奉天誥命」的聖旨龕,真是傳家寶,主人還特地拿出一種古時看陰陽刻有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羅盤,很熱情為我們講述,看來他們很習慣也很樂意與大家分享他們家族的榮耀,最可愛是李家的老太夫人,年紀很大了,坐在藤椅上,很親切地跟我們打招呼,其實我們真怕我們的參訪干擾了人家的家居生活。
走過十六間厝的後落,側門是開的,有位老太太蹲著清洗雨後積水的天井紅磚,也很歡迎我們的參觀,怕影響老太太的工作,稍微看一下,我們就在細雨中離開西山前。
看過了「仙人覆掌」穴陳禎的墓,現在是去看他兒子陳健的墓,真正當過四品官的知府大人,其實他的真正墓塚是在福建同安后蕭,而在金沙鎮東珩村東南側的是衣冠塚,雖然墓前沒有他父親墓前的石羊、石馬、石筆等石刻,但墓亭比較高大是雙層石簷,就在依瑾講著雙層石牆、突出三組開闊的雙層伸手石牆,與其父陳禎之墓大同小異不同之處時,來了位在地的黃姓老者,很熱心為我們講解當地傳說軼史,他們這小村莊是位在牛眠穴上,以前墓未造前是上百人的村莊,有人說墓在牛頭上,安穴窆葬時,血水噴出,有口古井可以為證,井水成紅色,三個月未退,從此後村落蕭條,人口外移,現只剩三戶人家,而陽翟牛、后山豬都是興旺財大氣粗的村莊,心想口述歷史的記錄者,可以聽聽這位老者的說故事。
黃老先生為了取信與我們,還特地帶我們到墓的後方見識一下古井,本來想天雨路滑,就讓會長世宙代表去看後再告訴大家,陳爸看後呼叫是真的石砌六角古井,大家前呼後擁踩過人家的地瓜田,去探一探是真的不是蓋的,是一口有歷史的井還有水哩!
老先生看大家這麼起勁,精神特佳還要帶我們去看上百年風獅爺,婉謝了老先生的好意,對不起下次再來,因為我們還要去東溪鄭氏家廟,如果金門的每一位在地人都同黃老先生一樣熱心,能為在地文化推銷,對自由行散客是一大福音,也是金門觀光事業福氣。
三十多年前在多年國小服務過,卻不知在咫尺的學區內有一如此有看頭有名氣的宗祠,原來在戰地政務時期,鄭氏家廟曾一度淪為部隊在存放工事水泥的倉庫,不是我有眼無珠,我真佩服容英對古蹟建築的投入,她說鄭氏家廟附近有著她兒時的記憶,所以對鄭氏家廟的研究情有獨鍾。
從整座鏡面、子午窗、大門口的一對石鼓、簷下頂上的石獅、石柱還有建築的木雕、棟樑、斗拱、雀替、瓜座等,容英無一不去親自撫摸,最特別是這座宗祠有飛天斗拱,而大殿中央的立式祖龕,不只雕工精細,也可以見著兩尊細小的飛天斗拱,而且尺碼符合規制,為島上其他宗祠興建取法的規準。
這座宗祠已開始規畫整修,因而在樑柱上可以見著用白筆寫著「OK」或「蟻蛀」等標記,舊有匾額都收起來,這縣定古蹟是勇為職責,所以他去拿古匾讓大家見識一番,認識古匾寫法右尊左卑,今則左尊右卑,容英還考查出東溪祖廟因失而復得的香爐,寫著道光戊申十月吉旦,而認定為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建,是不正確,應該是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香爐是後來開台進士鄭用錫再度返金祭祖奉獻。
容英還很用心去找出各種木雕石刻的故事代表意義,鄭氏家廟不同於寫在大堂牆上的「忠」「孝」「廉」「節」,而是雕刻裝飾於大堂四柱的雀替,以諸葛亮出師表示忠心,以狄仁傑望月思親為孝,以楊震四知為廉,而李陵會蘇武是節的代表,不仔細瞧來還真不知個中故事奧妙。
這次古蹟行從雨中到天晴,真正體會英雄出少年,而我們這次講解還是年輕的女性,用心認真的女人最美,今天終於見到,真的謝謝承辦人還有主講的人,讓我重溫舊夢,更喜愛我們金門之美,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