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第三名故事中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董欣。
點閱率:874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總會在各種證件申請表格的「籍貫」欄中,直覺地填入:福建省金門縣。

其實,真正走過金門那段輝煌又黯淡歲月的是老爸,我不過是跟隨他的字跡,寫下不知其意的名詞,尾隨他的足跡,在短暫的假期,於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裡,找尋自己的故事。

  很多很多的故事,總習慣以「很久很久以前」開始:::

但他的開始,又比中國歷史晚了很久,直到晉朝五胡亂華,中原六姓義民逃難遷徙,蠻荒島嶼始有人煙。然而這海陬邊陲的一隅,常見忘於掌握偌大領土的中國朝廷,待宋神宗時,才真正被納為版圖。

「浯洲」古名,喊到了明太祖,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形勢的意象,更名為「金門」。也許當時未料到,水由金生,而太多的「金」,將註定刀槍彈砲的鏗鏘回音不息,於是,一頁頁的墾植拓荒,都只能在爭戰的滄桑中寫成,從明朝倭寇海犯,清初鄭成功企圖扭轉局勢,到民國的台海危機,不同的目的佯裝著不同的藉口,一場場戰役,成歷史課本中標為粗體的專有名詞。

所有的名詞,為了考試,曾煞費心思地硬記苦背,但對我而言,紅筆加螢光筆的強度,仍達不到真切感受的閾值,事件始末總如此地遙遠而飄緲,除了那場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從老爸五歲的記憶中,抑揚頓挫地流瀉了出來::

那時,夜色尚未封鎖起蒼穹,倏地一道粗魯的火光,劃破紫紅天幕,扯下靜謐,轟然掀起漫天塵埃。

「打來了::」,「快撤快撤!」,顧不得手邊的工作,大人們趕著一家老小衝出大門,沿路跌跌撞撞,邊逃邊躲,臥倒再爬起,在槍彈交織的慌亂背景中,鑽入自掘於村外山丘的防空洞。

洞口外,戰火燔燒起夜空,挾帶陣陣廝殺的怒吼與傷者的哀嚎,在緊張凝結的氣息中蔓延。大人們雖都明白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擔憂的神情仍掩不住心底的驚恐,孩子們以灰頭土臉壓抑著聒噪的唇舌,企圖模仿大人的心情,卻忍不住好玩的天性,數著一顆顆落地的砲彈,和「咻::」之後,未連接到落地「砰!」的爆炸聲,嘿嘿,老共又浪費了一發!

凌晨戰火稍歇,村民回家清理,爸才知道,那並不是一發浪費的砲彈,在滾進了鄰家躲避的洞穴後才炸開,八條性命只剩灰燼。也許是中共接獲情報,在爸所住的古崗村落,有隱密的軍事布署,於是攻擊火力多集中在金門的西南隅,當中數十戶人家,中彈的就有十幾戶。其中一枚,落在與阿嬤家同一排房厝的豬圈,地與牆毀壞崩塌,直到毗鄰廳房中的那尊觀音菩薩像,大家都相信是菩薩庇祐,才使阿嬤家得以保全。

斷斷續續的炮火攻擊,金門人漸習慣了家與防空洞「兩棲」的生活方式,趁不打的時候回家煮飯,當警報器或是砲彈落下聲響起時,再奔回防空洞。躲空襲的時間長短不定,為了打發空檔,就邊躲邊挖,看著洞穴越來越深且寬,就算在此陰濕的空間裡,仍能自得其樂於自己的小小成就!

當我於披覆數十年歲月厚度的土地上,想再覓尋當初挖掘的痕跡,卻只見許多早已傾圮隳壞的防空洞穴,不是落石堵住通路,便是加裝上鎖的鐵欄杆。有心還是無意,不願後人擅闖痛楚記憶的禁地深處!

金門人在之後的報章雜誌和官方文獻,讀到了被添加許多感嘆筆觸和洞悉評論中,自己隱約的影子。紀念碑上,也清楚地記載著這場戰役的每一個數字:發生時刻、傷亡人數、發射砲彈數::,不過金門人倒不是挺在意這個統計學上的意義,而是隱沒在字裡行間,一段段曾用生命串起最純粹的情感:四十四天的砲戰裡,大伯頂著炮灰彈雨,搬運過後援糧食、軍火炸藥,姑姑在躲防空洞的倉皇裡,邂逅了牽手到老的青春戀情;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一十一發砲彈,夷平了多少胼手胝足打拚成的家園,奪走了多少陽光下漾著希望汗水的容顏,喊啞了多少喚不回親人睜眼的悲慟,卻也讓多少撿拾彈殼的孩童,賺得一點點銅錢換取零食的興奮::

戰火卻未隨著八二三的結束而落幕,只不過換了個頭銜名稱,繼續隔海丟砲彈。所謂「單打雙不打」,其實是天天都打,過了午夜十二點,便是單與雙號的轉接點,只差是白天或是半夜打罷了!

但誰也不想花費心力,去管阿共有沒有說謊,在不該打的時候偷打,而是開始學習充耳不聞,視若無睹,過自己的生活。打過來的,大多是不會爆炸產生火花的宣傳彈,鋼桶中塞滿的,不是火藥,而是宣傳單,不過,內容到底寫些什麼,爸還沒時間看,就迫不及待地將四處蒐集來的紙張,拿去學校兌換獎品、記嘉獎::這還比較誘人!而那堅硬的鋼殼,被鋼鐵工廠搜購去,竟鍛鍊出金門新特產:菜刀!

金門真正歸於平靜,是在民國六零年代中葉之後的事了,老爸已在台灣,準備築起另一個家園。 

  在阿公去世,隨爸回家奔喪那年,我才第一次踏上金門土地。那時正值戒嚴時期,全家坐著船,晃著梅雨的微寒,蕩著不斷嘔吐的暈眩,就這麼漂搖顛簸到了金門,跪在黃土地上,從巷口慢慢爬進阿嬤家。

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平日嚴肅的爸落淚,哀傷扭曲了一向從容鎮定的表情。我尚未明白人世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只是疑惑地看著這一切,疑惑著自己竟會有那麼多從未謀面過,自鄰近房屋前來弔唁的舅公、嬸婆等親戚。

每每風起,篩落自兩旁木麻黃扶疏葉隙,發出啾啾幽響,拉長的影子,在昏黃燈光下,把眼前景物顫得忽忽飄,心也吹得涼颼颼,膽小又不解「風情」的我,再也不敢一個人走在金門的夜路上!

後來,才在地理課本中,滌清風的冤情真相:一年中,金門有長達九個月的東北季風。但強勁風勢,已縈繞著代代的傳奇、野史、地方誌,吹得黃沙與魅影紛飛。也許,就是靠著那一絲的信念,才能緊繫著狂風中,渺茫欲墜的生存希望,而信念的另一端,託付給虔誠意象塑造的具體形象,屹立於百載風中。

避邪文化因「無奈」而興起,又因「多情」而長存,金門導演董振良如此註解。

風,鹹濕如昔,路口風獅爺的容貌已模糊,任憑他的緣起在歲月中風化,金門人仍記得用裊裊香煙,刻劃信仰最清楚的輪廓,在時代的岔口::

一尊直立的獅像,不只捍守著金門土地,也守護著一段文化。

  碎瓦、紅磚、竹窗、油漆剝落的斑駁老牆,自政府解嚴之後,又開始在懵懂的記憶中鮮明了起來,回金門的頻率也增多了,只是坐的不再是軍船,而是飛機。

雖然水泥道、日光燈、瓦斯爐的文明設備,正以鮮麗的色彩,一點一點地褪去前一個時代的影像,但他的背景仍是樸實而不豔的色系,縱使平房建築,開始取代古厝的居所,他的架式仍挺著直而不峻的高度。

高中畢業後,老爸才告訴我,咱們家在金門的第一代祖,是明朝的泉州秀才,時因金門平地早已被其他家族佔據,只得隱居古崗湖畔的深山裡,但原居山腳下的大戶人家,慕其才氣與德性,招贅為婿,遂繁衍成古崗一帶第一大姓之家族。而老爸算是第十六代孫,卻也是離開金門的第一代,像蒲公英般,帶著夢想,在異域扎根,但他們這一代有太多的蒲公英,只留下老一輩的人,曾經奮力用生命戍守這一塊土地,現在孤獨地用土地守著這一片記憶::

我理應是,擁有一半的金門血統,但自稱為金門籍幾十年的我,卻總是心虛,那一口不流暢的「國文台語」,對疼愛我的阿嬤,只會說:「阿嬤,彎安::」

祖孫眼神交會的那一刻,我看見阿嬤失去視力的右眼,微微顫動,隔著時代,將那份深邃關懷和綿密親情,撼成我眼中悵惘的紅絲,浪散成花,卻無力再成回流的潮,回阿嬤稀疏的齒牙、深刻的皺紋::

晚安、早安,只願一切都平安!

  飛機起飛,跑道邊的黃土,慢慢退::

成海面上,摻和綠顏料塗成的平板,書上說,如仙人臥倒之姿,而我倒覺得像蜻蜓攤平的翅膀,但背負了太多的歷史矛盾,承載著太多的干戈起落,懸吊著太多的政治曖昧,於是再也無法輕盈飛翔,終墜於海。

夕陽餘暉下,歲月的情恨糾葛,似乎皆揉碎在此寬廣的海面,蕩著釋懷的微波::

金門,正在說著很多很多的故事,結局,還在遙遠之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