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結伴同行絲路遊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素娥。
點閱率:483

敦煌莫高窟的藏品大量流失國外,係因人為的貪婪,清光緒時有位逃兵王圓籙躲到莫高窟當道士,在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無意間發現第十六窟的北壁上有個高一點八公尺、寬約零點九公尺的藏經洞,有著無數的佛儒道各家經卷、詩詞歌賦等民間文學、地志戶籍等書,更有繡畫、法器等重要文物約五萬餘件,卻因無知賤賣了無價寶物,絕大部份敦煌經典文物資料,都流落在英、法、俄、日等國的圖書館中,而成了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及日本人研究敦煌的重要文物,後因政府的覺醒,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而敦煌學也成為一門國際公認的顯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在西元一九八七年將之列入「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成為世人共同珍惜的世界瑰寶。

政府的重視也得到財團的支助,香港邵氏公司邵逸夫先生曾大力鼎助莫高窟的修建,在一洞窟旁有勒碑記載,根據書上記載,古代的莫高窟遠比現在華麗,當時有數以千計的石窟,洞窟皆有前室,室前都有木構的窟簷,窟與窟之間又有虹橋、棧道、勾欄相連,但因自然條件等因素皆已崩塌無存,當時如何解決各窟的交通,如今已成為一個謎,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其簷飛鷹翅,砌磐龍鱗,雲霧生於戶牖,雷霆於階陛。左轄坪陸,目極遠山。前流長河,波映重閣」,當時建築的繁複華麗,可見一斑。

在編號九十六窟,唐代的北大佛殿,三十四點五公尺的大佛(小單解說本地好多的佛跟三、四、五的數字有關,不知是否有特別的意義),就是剛進來拍照的九層樓閣,只有它的外形建築,讓我們可以從其屋簷、欄干雕鏤精緻的木結構建造,想像當年莫高窟華麗精緻的宏偉。

走完十個石窟,大家覺得我們不是來做研究的學者,只要參觀兩洞大佛窟和涅槃窟就值回票價,但如真讓我們走三個,一定入寶山竟未深入,又不夠癮,但短短二個時辰,又能暸解多少各時期的佛教藝術珍品,我想敦煌最美的作品應是「飛天」及「反彈琵琶的伎樂天」,因為解說員帶我們去家商店,裡頭好多飛天圖畫絹及伎樂天雕塑作品,而進到敦煌的標誌就是「反彈琵琶的伎樂天」。

終於看到莫高窟前的牌坊,八柱雙層廊簷木造建築,很精美細緻典雅的牌坊,上豎牌寫「莫高窟」,下橫匾正面看到石窟群題「石室寶藏」,背面看見三危山則寫「三危攬勝」,三危山下莫高窟前的沙漠上有著不少佛塔,我的感覺是高僧的塔林,再走過去就是我們還要參觀的「敦煌石窟博物館」有收藏的佛教各式佛菩薩雕塑,不少青銅作品直覺菩薩面相比較像藏傳密宗及西域,也有仿洞窟作品,最讓我欽佩有座仿石窟的千手觀音雕塑作品,竟是楊惠珊製作,在博物館一轉角處,本來走過看一眼覺得好美的觀音坐像,未去細看旁邊的文字介紹,還是莉莉的妹妹惠玲比較用心,那是楊惠珊的作品,退出影藝圈,專攻琉璃,闖出她琉璃世界的一片天地。

雖然鳴沙山月牙泉就在莫高窟的另一端,現在去騎駱駝,熱不打緊,不晒成人乾也會脫層皮,就帶大家去參觀手工地毯,這兒地毯圖案有很多敦煌石窟的造形,精美不用說很立體,看了都心動,可是價碼都是六位數,純欣賞看過癮。

欣賞手工地毯後,來到鳴沙山外頭,小單說還得等太陽偏西斜照後,就再去參觀附近的外翰第改建的敦煌民俗博物館,是座北方四合院古堡式建築,民俗就是當地生活用品及以前用過家具農具展示及婚喪喜慶禮俗文化,館內也有小商場,愛買的人就是想殺價,又是看夜光杯,我看形式材質都是差不多,但價錢就有差,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在夜晚品酒的杯,竟因詩而出名,怪不得我們笑說下回就作首詩,高粱美酒一口杯,金門也來專賣一口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