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 讀樓

發布日期:
作者: 許思賢。
點閱率:486

我對古寧頭一棟佈滿彈痕的洋樓,常常離譜的誤讀。就像我誤讀這座島嶼以及先人的歷史。我一直以為記憶與歷史是連續的,像是一個起承轉合各部分都完整的故事,但那是我話語的失敗,我試圖理解─試圖有邏輯的、有頭有尾的、符合科學方法的描述一個歷史,但我總是失敗的。在描述的過程中,我隱匿或遺漏了一些事情,同時也誇大了一些事情。我誤讀洋樓,同時,我是失敗的描述者。

記憶和歷史都破碎得難以訴說。這道理很簡單,因為生命的面象本來就是混合體,任何的描述都顯得武斷。讀一座洋樓就是這個樣子的狀態。我試著以這樣的對話解釋:

「你所居住的島,是不是有一棟洋樓,上面都是彈孔?」某人問。

「是的。是有這麼樣的一棟洋樓在我居住的島上。」我回答。

「可以替我介紹一下這棟洋樓嗎?」某人要求。

「或許可以。也或許不行。」我必須這樣回答他。

我認為「或許可以」的理由相當簡單,那是我從小時候就熟稔的說詞,我能講得得心應手:

洋樓是飄洋過海到南洋討生活的金門鄉民,回來故鄉表達榮歸故里的建築物,所以洋樓的建築風格與傳統閩式建築迥異;同時,位於古寧頭的這間洋樓還保留了古寧頭戰爭留下來的,激烈巷戰的彈孔。透過洋樓的建築外觀,我們可以想像當年下南洋奮鬥的先民,榮歸故里的榮耀;透過那些彈孔,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古寧頭戰爭的激烈。

然而,事實上或許我不能這樣介紹這棟洋樓,因為在上述的描述中,我徹底的撒謊了─我無法想像或感受任何一段歷史─,不論是戰爭的激烈或是遷徙中命運的漂泊。我在讀這座洋樓的時候,真正的感覺不是這樣的。真正的感覺破碎得難以訴說。

我的曾祖母在十六歲生下了我的阿媽,在我阿媽七歲的那年,我的曾祖母隨著丈夫舉家遷移到南洋討生活。那是近百年前,生活在這座島上的人,註定漂泊的命運。

金門與南國大陸其間,汪洋遙遙,時間亦然。

五十年後,在島上生活的阿媽經歷了戰爭、政治經濟情況好轉、生兒育女到抱孫子,生命大半的時間過去。數十年後,母女才又再次相見。他們母女的故事聽起來壯闊得好像一部好萊塢電影,故事裡是包含了這麼多的戰亂、流離、苦痛以及最終的喜悅,但事實上一點也不。她們並不偉大、她們的夢想也不曾遼闊,她們的生命和記憶終究是停留在一些零碎的記憶上的。我才理解那是歷史與記憶真正的樣子。

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午後,曾祖母正在和我的阿媽說話,我在一旁曬著正炙的太陽,在馬來西亞的住所,是建築在海上的木屋,地板底下傳來陣陣的浪聲。曾祖母已經超過一百歲了,她的生命裡經歷過一百個這樣炎熱的夏季。她有嚴重的白內障,眼前只能見到光影移動;她非常的瘦小,感覺上像是回到生命最初的狀態-微小。曾祖母喜歡抽菸,在這個夏日的午後,她口中的菸一根接著一根抽著,燃燒著的像是她等長於一個世紀的生命記憶。她的談話對象,我的阿媽,經歷過大大小小書上寫的動盪歲月,這對母女在夏日午後聊著天,聊著她們可以概括百年的回憶。

她們,就是歷史。在漫長的時間裡,她們見過一切書上寫的東西。

可是從曾祖母口中喃喃唸出的回憶和場景,卻不像我所認識的「歷史」那般恢弘。她口中說出的事情,可能是遠在幾百公里外,金門島上她走過的那條紅土路;口中描述的那個婚禮、腦海浮現的色澤、半掩的紅布、所謂盛大的筵席,主角和出席的人早就埋沒在死亡的泓澤裡。她持續的說著,她口中說出的人物,我阿媽是唯一有可能認識的人─因為那是數十年前存在的場景和角色。她的時間點跳來跳去,悠游在她長過一世紀的生命經驗裡。她喃喃訴說的,她的記憶中的,那些等同歷史滋生的事件們,卻不曾和偉大、壯闊有任何關聯,她所訴說的,都是瑣事。

戰爭、遷徙、漂泊必須訴說的,都是瑣事。

夏日馬來西亞的午後亮晃晃的,曾祖母的住所─建築在海上的移民者的木屋,漂流在閃閃發光的海面上。這樣明亮的海面跟金門島上的海景無異,或許是日照同炙,或許海潮聲給人漂流的暗示,所以一個一百多歲的老人就此能踏上金門的紅土路,說著昔果山、陳坑這些遠在百里外的地名,彷彿就在眼前。

她就這麼訴說百里外的一座島上,數十年前的故事,而無視汪洋遙遙。

我於是發現了,書上說的,小時候學的那套歷史都應該是荒涼而破碎的,他們只是被寫成像是完整連續的樣子,但真正的歷史,真正的生命,真正的蘊涵金門島的記憶和歲月的力量,其實應該隱涵在阿媽的皺紋裡,隱涵在那些生命盡頭的喃喃自語,真正的偉大隱涵於破碎裡。我們把戰爭和漂泊說得誇大了,因為語言總是欺瞞最好的工具。我們所閱讀的歷史都是不實的想像,漫長的時間被寫上了幾月幾號的刻度,然後填上簡短的事件,因此未能經歷的我們就以為,金門島的過往就僅僅是那三言兩語。

夏日向晚有風,洋樓背後是整片的荒煙蔓草,夕陽沉於洋樓之後,我步進洋樓前院,幾株亂草滋長,蚊子咬得我小腿刺癢,我觸碰了彈痕;觀看那些斑駁的牆;淡淡的黴味發酵在空氣裡。我重新讀這棟樓。路遠遠的地方傳來叫喚孫子回家吃飯的聲音,風吹過田野傳來沙沙的聲音,夕陽黃黃的日光抹過窗子於地板上,從小到大都有機會學習閱讀洋樓歷史的我,猜測或許這才是一個正確讀樓的時刻,我讀這棟樓像讀一個廢墟,光影交疊,氣味與聲響混雜,而不是唸出書本上正確的時代和事件,因為歷史其實該是這般荒涼的況味。

此一刻,我覺得害怕。

真正的偉大,讓我覺得敬畏而害怕;真正的偉大來自於微小。是那些光影,那陣風,那遠處的叫喚聲,那美麗的向晚,才隱涵著這個島嶼的歷史和命運,我從小到大學習的抗戰、奮鬥都是浮誇的神話。相較於世界,這棟洋樓是這麼渺小;相較於整棟洋樓,一個彈痕是這麼的渺小;相較於全島,一個年老的人是這麼渺小;相較於一個人,一條皺紋是這麼的渺小。但偉大的歷史卻是存取於這些渺小裡。

漫長的時間是汪洋,或說沙漠。沖垮也乾涸一切不夠堅硬的東西,佈滿彈痕的洋樓是這樣的獨立於時間的荒涼裡,在微小的每一刻,為這座島嶼存取著記憶。我當從洋樓上讀這些,像是當從曾祖母的喃喃細雨中讀歷史。

因為,那才是生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