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族譜研究之二金門的風害史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炳容。
點閱率:787

︽吳氏族譜.祖德祖業誌︾亦談及該族原開墾數處大片土地,但「此後沙壓幾盡,其僅存者田浦洋、莊厝洋,亦溝澮壅塞:::若東山則遷居後附近就墾之業也,但昔李洋聚時地,餘於人以東山為樵採之荒地:::」,東山位居舊李洋之東而得名,原供吳氏樵採之用,但吳氏遷來此地開墾後,勢必又砍伐林木,導致風沙加大,鄰近東山西側的前墩、東砂尾、后壟,也不得不遷村,︿后壟保安廟重建誌﹀載:「建自明初舊後攏,清代風沙為患,隨村移建於村中。」

︽金門碧湖陳氏族譜.鄉里海垵誌︾記:「始祖來居於此,其鄉曰湖前,而其號曰碧湖,因東北原有二湖,一曰頂湖,一曰下湖,故因以湖名鄉也,今二湖已受沙壓成為平坡矣,:::添生公派居東厝,即頂湖上一鄉是也,添祐公支派分往田后,即相疊石西南一鄉是也,今二鄉被沙所廢,仍復湖前始居之地。」

該文並未指明二湖被沙壓成平地,以及二鄉回復湖前始居之地的時間,︿鄉里海垵誌﹀是湖前十六世的陳鼎丕撰寫於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可知至少在清初碧湖之二湖泊已被沙壓成平地,再據修纂於明萬曆末年的︽閩書︾所載,金門昔稱的五湖,其中的赤庭湖、湖尾湖已淤為田。湖之淤積成田雖有多方原因,但與風沙飄壓亦脫離不了關係。

到了清代,金門的風害更為嚴重,清道同年間︽金門志︾記載:

隆冬海風焱聚,飛沙滾塵,東方濱海村,沙壓與室埒,夜棲房廬,旦已閉塞,辟除之,始得出入:::風烈莫如東方,料羅以上荒埔茫茫,飛沙填壓,不可耕作。

族譜所記述因風害而遷村者雖皆在東半島,但林木之被砍毀,乃是全島性的,導致「又山皆童,芻薪自漳州載至,春雨綿綿,有每擔至八、九百文者。」故藉樹立風獅爺來鎮風的信仰便應運而生,在東西半島均有,而其設置的時間,研判當在明末金門之風害日趨嚴重之後。

四、金門林木被毀的原因:

  原有「仙洲」美稱的金門,何以竟變成童山濯濯、荒埔茫茫之地呢?

金門蕞爾小島,又無高山峻嶺可阻擋強勁的東北季風,自東晉中原百姓避難播遷以來,經歷唐代陳淵率眾牧馬開拓,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年)已需繳納戶鈔,神宗寧熙、元豐年間編立都圖,顯見是時人口已不少,宋室南渡及宋末元興,更有一批批的百姓逃難而來,到明嘉靖、隆慶年間(十六世紀末),已經千餘年的繁衍和外移人口的加入,時金門至少有七、八萬人口,迫於生活需要,勢必要不斷的砍伐林木為耕地,或製器物、或充燃料,金門的山丘皆低矮,砍伐容易,然未曾有造林之舉,林木自然日漸減少。

元代,金門設立鹽場,共轄十個鹽埕,分布在大、小金門各地,初期採煎煮製鹽法,鄰近鹽埕的林木,難逃被砍的命運,明嘉靖三十九年(西元一五六○年)倭寇大舉洗劫金門近兩個月,史稱「庚申之難」,︽滄海紀遺︾載:「凡廬舍之空虛者,則一炬而焚之。」許多姓氏的族譜也不乏寺廟或宗祠等等建築被焚毀的記載,倭寇焚燒屋宇而波及金門之林木,也是導致金門風害加劇的禍首之一。

「庚申之難」後金門不幸又逢荒旱,以致「丐道求食,連肩接踵,孤村野麓,十室九空:::一女易銀三錢,一男換米兩斗」「採木葉而葉彫,掘蕉根而根絕」此等淒苦,如同人間煉獄,洪受之︿撫院訴詞﹀不禁要反問有司「如蒙一顧,則睹山堆之白骨,能不傷心!聞野哭於黃泉,忍無流淚!」

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記:「:::又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砍伐殆盡,吾嘗聞之金門人云,是金門亦宜樟也。」亦即當時縣志編者是根據傳聞而做的記載。但民國四十七年︽新金門志︾及民國五十六年、六十八年、八十一年版的︽金門縣志︾記述金門林業時,皆云:「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砍伐殆盡。」導致今人誤解鄭成功砍伐金門林木,才導致金門之風害。

明隆武二年(西元一六四七年)十二月初,鄭成功大會明文武舊僚於烈嶼,時金廈二島被其族兄鄭彩、鄭聯所據,肆虐無道,民不堪命,鄭成功於永曆四年(西元一六五○年)才取金廈二島作抗清基地,極盛時養兵近二十萬,戰艦數千艘,是時金門早已是風沙飄壓之島,恐怕能夠提供造艦的林木也不多了。因此若將金門林木被毀而導致風害的罪魁歸咎於鄭成功,那是不公平的。

為嚴禁沿海百姓接濟鄭成功,清順治十七年(明永曆十四年,一六六○年)清兵科左給事中王命岳上奏「密陳靖海二策」云:

臣探知賊所必需而平日皆取於海濱一帶者,獨火柴、松楸二項。島上多風,草木不生,樵爨之具,必資內地。而海船必用松楸燒底,過三月不燒,則啾蟲蠹食,一點砲碎矣。故禁楸、禁柴雖平常,而策中要害,不可不留意也。

王命岳並建請在閩南數處可能接濟柴楸出口的港口設官駐軍以嚴行譏(按:稽)察,其餘興化,福州等海濱地方,凡有港路通山者,皆責成汛兵嚴行譏查,令行禁止,寸木不下。至於和閩省接壤的粵東,凡海濱有港之山,理宜封禁,居民只許零星採爨,不得販 全山。嚴行巡緝,如有積薪、積楸足至一舟者,治其罪。

鄭成功以金廈二島為根據地,原有的百姓加上大量的軍隊與眷屬進駐,食物與燃料的供應是一大難題,盧若騰的詩中就有兵丁兵婦強奪豪取之記述,使得金門所剩無幾的林木,更是雪上加霜,又遭受一大浩劫,在康熙二年遷界之時,金門的林木更徹底的被摧毀殆盡。

以明鄭時代需材孔殷的情況來看,清道同年間青山坪是否如︽金門志︾所載「松柏茂密」,甚至要勞「官為伐去」,恐值得懷疑,︽金門志︾所言,應是指明末青山坪林木未被砍伐前的情況吧!(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