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浯島文學獎》散文佳作 城隍爺生日的那一天
「今仔日是底習?」聽見母親的問話,我看了一眼牆上的大掛曆,回答:「五月十六。」「五月?啊嘸啦,我是叫妳給我看咱們ㄟ日子啦!」「噢!農曆::::四月初十。」「初十?按呢不斗還擱兩日?」
母親說完便自顧走出後院,到菜市場去買荸薺、絞肉和豆皮,一進門又趕忙打電話邀請西山的姑丈與古坑的表哥,請他們四月十二當天要來「給阮請」。
這天一早,天空一片迷濛,母親精神振奮地說:「今仔日是四月十二,希望霧卡緊散去,按呢迎城隍才熱鬧。」一聽到四月十二,睡眼惺忪的我立刻變得精神抖擻。
上學途中,遠處行人幻化成一個個黑點在白霧裡移動,彷彿施展著「凌波微步」的絕世武功。我知道,在這純樸小鎮裡,一股熱烈的氣氛正醞釀著,散溢於茫茫霧氣之中::::。
到了學校,我興沖沖地邀請曉玲和惠鳳來家裡吃晚飯。她們異口同聲:「為什麼?」我驕傲又開心地說:「因為今天是我們金城鎮的城隍爺生日!」
「我也要去!」衝著我笑的程宏是個名副其實的「愛吃鬼」。
「你別想!我媽說今天是金城人要請鄉下同學吃飯,你也是金城人耶!」
「可是妳媽做的珍珠丸和五香捲都好好吃。」程宏說著,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不行!我家還有很多親戚要來,我哥我姊也有邀請同學,你一來就把東西吃光,他們怎麼辦?」
說完,幾個女生哈哈大笑。
整個早上,上課氣氛比平常輕鬆許多。中午一過,各班都有人請假,男生去幫忙扛旗,女生則去「裝人」──更正確地說,應該是「裝仙」,也就是好好打扮一番,穿上電視裡才看得到的古代戲服,扮起民間神話裡的人物。
留在教室裡的我們無心上課,不停地交頭接耳。一向嚴厲的數學老師索性開門見山,與我們笑談他小時參與城隍遶境的趣事。我不禁支著頭想,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固然厲害,但城隍爺更是法力無邊,因為今天,祂把老師變得不一樣了。
下午兩點,城隍爺的巡安隊伍從南門開始,漸次而北、而東、而西,朝著每個門里所在地進發,鑼鼓聲因是忽近忽遠。
下了課,自恃有著「飛毛腿」的男同學迫不及待跑到校門口,才張望了一會,上課鐘聲就響了,可惜他們連個人影都沒見著,又得快步衝回教室報到。所謂「人在曹營心在漢」,校外的熱烈氛圍隨著微風吹過窗邊,將每位同學的心遠遠帶離了校園。
不久,鑼鼓聲漸漸清晰。班上的魏紹安一向調皮,只見他一手平放在左耳上,擺出順風耳的架勢,另一手高舉:「報告老師,我聽到『迎城隍』的隊伍剛從民生路轉到民權路,不一會就要經過我們學校了,大家要趕快準備。」老師不解:「準備什麼?」魏紹安笑嘻嘻地說:「要快點到校門口占個好位子,不然等一下就看不到我們班的大美女黃芸芸了嘛!」大家都一直「ㄏㄡ」,說他男生愛女生。
沒想到老師果真提前下課,大夥高喊著萬歲衝出教室,跑過操場。校門口一片人聲鼎沸,我們邊聊天邊向右探看,各商家們也正翹首望著同一方向。耳邊鑼鼓陣陣,夾雜著響徹雲霄的鞭炮聲。
「啊!來了來了!」帶頭的大鑼「鏘!」的一聲,領著一長列的巡安隊伍轉進珠浦北路。大鑼之後便是托燈及大鼓吹。隨著隊伍逼近,樂工們吹奏嗩吶和掃角,敲起鑼鼓與鐃鈸,一時之間,樂聲震天。
這時,「七爺八爺」正朝著我們走來。那一高一矮的身材,加上一前一後誇張的走路姿態,令我們捧腹不已。雖然如此,由於常跟阿嬤到廟裡拜拜,此時看到這些神佛在「逛大街」,我也不自覺地雙手合十。
隊伍行進間,我還看到了獵獵乍響的大纛、威風凜凜的馬軍爺與神駒,以及今日主角──城隍爺。坐著神轎出場的祂,由八名壯漢共抬,看他們左搖右晃,揮汗如雨,讓人有「神轎太重,他們抬不動」的錯覺。為了避免鉤到神轎或大旗,不時有人一個箭步上前,用細竿子撥開商家門口的遮陽帆或繩索,顯現人們對於浯島城隍的虔敬信仰與保護周詳。
過了好久,我們最期待的「花車」終於進入眼簾,每一車都以一個民間故事為主題,令人目不暇給。正當我們看得如癡如醉,魏紹安突然高喊:「黃芸芸在那裡!」順著他的手指望過去,在「八仙過海」那車上,但見芸芸濃妝豔抹,成了妖嬌美麗的何仙姑。她在車上優雅地朝民眾揮手,卻還偷偷對同學眨眼睛,讓我們笑彎了腰。
接下來還有為數眾多的隨香信眾、陣旗、四個門里的陣頭以及舞龍舞獅等等。整個巡安隊伍前後長達數里,等到城隍遶境活動接近尾聲,已經是三個小時過去,同學這才盡興地走回教室,收拾書包。
回到家,擋不住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快步溜進廚房,剛炸好的鯊魚條、劍蝦球和五香捲正躺在漏勺上瀝油,灶裡的珍珠丸也已然蒸熟。我用手各捏起一塊塞進嘴裡,不管塞的是蝦是魚,對我來說,母親的私房菜永遠是天下第一。
五點半多,親友們相繼來到,家裡席開三桌,外加一桌「囝仔桌」。母親和姊姊們像是飯館裡的大廚、二廚和三廚,看她們動作俐落地來回上菜、收盤子,也算「主人」之一的我卻幸福地窩在囝仔桌,跟同學一起大快朵頤。看著平日辛苦的爸爸、哥哥與親友們在觥籌交錯間開懷暢飲,我也豪氣地跟同學們大喊乾杯,只不過我們喝的是「泉發牌」汽水。玻璃杯裡一顆顆氣泡向上飛升,喜悅的滋味也不住地湧上心頭。我想,城隍爺一定是位保護大家的善心老爺爺,所以這一天大家齊聚一堂,為祂辦起一場又一場的生日宴會。
宴席進行到八點,客人們相繼散去,只有爸爸的二三老友留下來陪他聊天,母親和姊姊們收拾著桌上的「菜底」。照理說,我應留下來當洗碗工,但母親指派給我另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陪「瑞士姑」去看戲。
瑞士姑家住小金門,由於小金門的閩南語發音近似「瑞士」,所以她也就變成了「瑞士姑」。印象中,她的臉圓圓胖胖的,頭髮梳成了包包頭,用一個黑色貝殼似的大髮夾緊紮在腦後。服裝永遠是一襲淡青色上衣、一件寬鬆黑色長褲和一雙黑色布鞋。
瑞士姑走起路來步履蹣跚,我也跟著放慢腳步。到城隍廟的廟埕前,只見戲棚下擺滿了椅子,這些椅子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排列,我一眼就認出了家裡的「椅寮」。哥哥在晚飯前先將這長椅扛到這裡,付了兩塊錢請附近的小孩幫忙看顧,這一顧就是兩小時。
台上唱著文言文般的的歌仔戲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椅陣外小販們的叫賣聲,我卻聽得一清二楚,有「好呷糖」、甘蔗以及「鹹酸甜」等各式蜜餞。大概是為了感謝我的陪伴,也或者是看了我的饞樣,瑞士姑自掏腰包讓我去買幾塊好呷糖。
賣糖的「圓仔叔」拿起兩片磨得發亮的薄鐵,熟練地將糖敲裂。這是白糖經過煮融、冷卻、歷經千拉萬甩才變成的雪白糖塊。我拿起一塊小小的糖,用力咬下一口,那糖裡含藏的麥芽立時拔出無數晶亮的銀絲,條條絲帶上還鑲嵌著一顆顆的白芝麻,味道棒極了。
我手裡握著糖,心滿意足回到位子上。身旁的瑞士姑心無旁騖,她緊皺眉頭、瞇起雙眼、拉長了脖子,一動也不動地看著台上,那百分之百的專注,竟讓我看得有點痛苦。
吃完糖的我百般聊賴,起身到戲台對面的城隍廟前逛逛。我踏上石階,念著廟門上刻的一串字:「未進此層門須先自問心有何愧,既生乎斯世要當深思德無必慚。」長不溜丟,不知在說些什麼。但見城隍爺端坐正殿之上,不知是否也正享受這難得的歌仔戲時光?
在廟埕附近轉了一圈回來,瑞士姑聚精會神地隨著劇情時喜時悲,我鑽到她身旁問:「還要多久啊?」瑞士姑總輕聲安撫:「擱一會兒,擱一會兒。」為了轉移我的注意力,瑞士姑開始跟我講述劇情,她說台上正在演一個父親跟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一個女子::::。話還未完,我一臉狐疑:「這是誰編的鬼故事?」
夜色漸深,涼風從戲棚頂上呼嘯而過,看戲的人毫無所覺,我卻漸漸打起瞌睡。不知過了多久,瑞士姑將我喚醒,我迷迷糊糊與她牽著手走在暗巷之中,回到家已是十一點多。
隔天一早,瑞士姑託母親幫她看公車時刻表,她準備坐公車到水頭,再搭船回小金門。我好奇地問這位天字第一號歌仔戲迷:「今天明天都還有歌仔戲,姑姑不留下來看噢?」
「戲是真好看,」瑞士姑笑著說:「阿不過我斗要回去顧孫,明年再擱來看啦!」說著便走出大門。
一旁的母親以熱情的邀約代替告別:「再擱來,再擱來喔!」
青衣黑褲的瑞士姑轉身微笑,朝我們揮了揮手,這個畫面在我腦海裡成了永恆的定格。
曾幾何時,我已不再年少,中正國小校門口那個雙手合十的小女孩早已隨著時間消失,父親、瑞士姑乃至於數學老師,也在幾年之間相繼離開人世。兒時的一切離我越來越遠,同伴們在時間的洪流裡載浮載沉,漸漸淡出了彼此的人生。
雖然書架上那本老舊的聯絡簿裡,寫滿了各求學階段中每位同班同學的名字和地址,而今當我再度翻看,許多名字所代表的臉孔已變得十分模糊,少數殘存的影像也正在逐漸消失。就好像一九九三年重建後的城隍廟,雖然門前石獅子依舊佇立,但石階上卻已失去我小時踩踏的足跡::::。
開放觀光後的金門家鄉,總深藏著我隔海的思念。聽說前幾年,城隍爺巡安活動曾延長至五天,遶境範圍擴及各大小鄉鎮,城隍爺除了「全島走透透」,還跨海到了小金門。
今夜,我彷彿又聽見當年「迎城隍」時的鑼鼓喧天、同學的笑聲,也依稀看見芸芸抹了濃妝的臉、爸爸與老友舉杯的身影,以及瑞士姑看戲的神情。過往的點滴彷若深藏在黑洞裡的記憶,當大風旋起,便穿越時空,為我帶來溫暖的訊息。
就這麼一程又一程,我們在不經意間不斷地與人相聚,然後分離。驀然回首,即使早已遺落了緣分的線頭,但那些人世美好的因緣,仍不斷延展我們生命的象限。在︽洛神傳︾的書頁翻動間,我恍然憶起城隍廟前的那齣戲,戲棚前的瑞士姑與小女孩,似乎未曾自我的生命中離開。正如甄宓與曹子建的愛情在人世間流傳永久,相信城隍爺的神佑也將如同那縷縷不絕的香火,永遠繚繞並守護著浯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