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民間十大傳奇故事之六巨龍擺尾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1,163
字型大小:

古寧頭是李姓世居聚落,早在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李氏祖先李應祥即於此開基。由於此地有魚鹽蠔等海產之利,復有山林水澤之便,土壤豐沃,適於種作,故家族昌盛,子孫繁衍日多,形成一個大聚落。 

  古寧頭舊名「古龍頭」,其西北方低濕的灣澳窪地,每次遇到潮汐起落,大潮會挾海水長驅直入。尤其到了農曆九月,更是狂濤巨浪、海水倒灌,大面積的農田土地都要被淹沒。居民相傳乃是「巨龍擺尾」所掀起的「龍王海潮」。 

  經過風水地理大師仔細勘查,發現整個古寧頭由林厝、北山、南山一帶,地勢開闊突起,形似「龍頭」。龍首迴轉身軀,龍身欲騰躍出海,龍尾則屈困於灣澳之內,因而擊浪興風,造成水患,並連帶引來五路魑魅魍魎。 

  為了制煞水路魑魅,古寧頭人便依地理師之建議,在濱海之處的海水泥沼末端,亦即巨龍擺尾的海水盡處,興建一石塔,以便鎮住「龍尾」,並制邪煞、保境安民。由於塔的位置在水陸交會之處的尾端,故又稱之為「水尾塔」。  

 依李氏族譜所載,古寧頭的水尾塔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西元1767年)。此塔全由石塊構成,造型與金門全島現有其他石塔不同。建築結構的主體是一座正四方形實心塔,分別有塔尖、塔身、塔座、塔基四部份。其底部有塔礎、塔盤、塔座,塔座寬約一百三十公分,高約五十公分,四角稜線分明,有若覆盆形狀,承受塔身的重量。

塔身則分為三層,由底部向上逐層縮小,每一層塔身之間分別有一層塔簷分隔,第一、二層塔身都是由三塊石條順向砌成,第一層高約五十公分,寬約七十公分,第二層高約四十公分,寬約六十公分;第三層的塔身則由一塊約五十公分高,四邊長為五十三公分的矩形石塊所構成,四面分別刻著「佛、法、僧、寶」四字,頂端有一個葫蘆形的塔尖,高約三十公分。

管子‧形勢篇有言:「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石塔藉由「佛、法、僧、寶」力量的加持,更增其神力。如今,古寧頭灣澳內的龍尾被「水尾塔」給鎮住,因此,傳說中的蛟龍無法得水,更無法興雲作雨飛騰升天。自然,古寧頭村也就脫離了被「龍王海潮」所苦的日子。

非但如此,古寧頭的地理風水也有了改善,古寧頭長久以來「文無才子、武缺將才」的宿命也因而扭轉!從明代即飽受水苦的「古龍頭」居民,忍受了三百多年「巨龍擺尾」的龍王大潮之害,最後,終於在乾隆朝時完成了「水尾塔」的興建,說來也奇怪,就在水尾塔鎮住了興風作浪的龍尾之後,李氏族人馬上就在乾隆當朝時,出了兩位顯赫的子孫。一為先平台灣林爽文之亂、又參與消滅大海盜蔡牽,立下大功的「李光顯」;另一位是在御前比武連獲三勝的「李耀先」。

水尾塔經過長年風吹浪打,至今依然屹立如昔,可知建塔的材料和工藝不凡。如今,水尾塔或許已經不復有當年鎮龍尾、制煞水路魑魅的功效,但卻早已經成為古寧頭極有特色的地標,也已經融為居民生活信仰的一部份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