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碉堡
九十四年的文化藝術節有點獨特,十月十六日午后的慈湖最具詩意,是的,詩與碉堡的結合,戰爭與和平的對比,剛與柔、地雷與花蕾的對話,「雷與蕾的交叉」。
去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仍是碉堡藝術展展期,在社會福利館展開了一場「詩與碉堡藝術對話」,會場上,洛夫大師親筆寫下了偌大的毛筆字「詩碉堡」,與會人士似乎期待的是在金門的首度碉堡藝術展名揚國際、圓滿落幕後,來年接續的是「詩碉堡」,將裝置藝術深化成為充滿詩情畫意的碉堡,好個「詩碉堡」,如今堂而皇之的在慈湖的三角堡上濱。
記憶中,慈湖三角堡裡頭是「軟目標」,當外頭是鐵絲網圍起地雷的同時,內部卻是軟綿綿的海綿,裡外形成強烈的對比;危險與安全的對照;走上「小心頭部」階梯向四周看,明顯的是「喇叭茶」,不少人還真的上來喝那特製的「喇叭」水呢!而今,它再度變裝,橘黃的大喇叭經過風吹雨淋已然成了鏽鐵色,這不正是無情歲月讓它恢復了本來面貌嗎?紅、白、藍、綠等顏色將這裡緊緊包裝著,一首一首的詩句在這裡,讓人不自禁的有「氣質」了起來,有人形容詩是「貴族」文類,好一段特別的時光!
白靈、歐陽柏燕、林煥彰、管管、大蒙、阿鈍、詹澈等詩人輪番上陣,有人簡直是唱作俱佳,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耳朵為之一震,個人風格一一呈現,而遲來的電子琴則在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手下帶來另一番風情,未來另一半的歌聲陪襯更給人另一種意境,原住民之間也有戰爭,而今呢?走向和平,走向另一種寬闊,希望太平洋帶來的是真正的「平」,渾厚的嗓音唱出悲涼的心境,戰爭的無情讓人更渴望和平的到來。
與金門結緣的人何其多,他們記住的是金門的什麼?戰地?操練?或者是在金門留下的一段情?望向慈湖的另一方,那裡是所謂的「故國山河」,而同樣的中國人,也許衷心的期待和平共處吧!
詩與碉堡真的結合了│在慈湖的三角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