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結伴同行絲路遊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素娥。
點閱率:470

看不出白塔山海拔一千七百多公尺,因為我們在蘭州已是七百公尺的海拔高度,爬上「一台大廳」,牌上寫著:「一台建築于一九五八年,上與山頂白塔寺、下與園外黃河鐵橋相呼應,為四面敞開式大廳。廳壁梁柱雕刻精致,凹字形回廊將一、二台連成一體,整個建築渾厚開闊,莊重典雅、重檐四角亭,飛檐高翹,氣勢宏偉」。

從這兒眺望黃河鐵橋「中山橋」,橫跨黃河,鳥瞰蘭州市區,沿岸大樓林立,一幅現代化的城市景色,但我們不在此休息只是去方便而已,在走廊上有位小女孩用心在做功課,引起我們的好奇,長雯與她寒暄,順便借看作業簿,字體端正,才小學四年級,雖然紙張用品稍遜於我們的材質,但從作業上看來程度不差,比我們的教材有過之而無不及,瞧人家媽媽還跟友人在旁打牌,原來是上山來公園郊遊野餐,暑假仍不忘把孩子帶來監督寫功課。

在大陸旅遊風景區常不經意會發現告示牌,再走上二台前就有著這麼有意思的生活公約,牌上寫著:「『三管九不』市民行為規範」大標題下「管好自己的嘴,不隨地吐痰、不講粗話髒話、不在公共場所吸;管好自己的手,不亂扔亂倒垃圾、不亂潑亂倒污水、不亂貼亂倒亂掛、不損害公共設施; 管好自己的腿,不亂穿馬路闖紅燈、不踐踏花木草地 。」看來似曾相識,這不就是「國民生活須知」行為道德規範嗎?國民的公德心來自上行下效,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步上彎坡斜道,氣喘如牛,好在是陰涼雨天,要不準是汗流浹背,來到山腰上有座涼亭可歇腳休息,在亭裡俯瞰蘭州市景,市容地貌更是一覽無遺,望著高高白塔寺就在不遠處的山頂上,有人卻因高高台階上百階而卻步,陳伯伯本不想再上去,陳媽媽逼他非上不可,來了半途而廢多可惜,不就白來了一趟,所以大家還是向前奮進直攻山頂看白塔寺。

登上寫「白塔寺」閣樓的平台,一入門往山頂台階有首詩在眼前,刻在牆壁上:「隔水紅塵斷,凌空寶剎幽; 龍歸山夕曉,鶴唳海天秋; 白塔連雲起,黃河帶雨涼; 倚欄凝望久,煙樹晚悠悠。」

詩意感受最深是「黃河帶雨涼」,山上雨飄飄,雨帶涼風來,我們躲在兩旁置放鐘鼓廊簷下,聽著小單解說著「白塔」,白塔寺建於元代,據說有位喇嘛專誠由西藏前往大都謁見成吉思汗,經過蘭州不幸病逝為紀念他而修建,白塔則是埋他的遺骨,白塔塔身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公尺,外層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而塔上是中國傳統的密檐式塔,共七層,最主要幾經強烈地震未倒,讓人稱奇,但小單要我們仔細瞧已經有點傾斜了。

寺在那兒沒見著,倒是塔前方是座「葫蘆閣」,裡頭還真賣葫蘆工藝品,從兩旁門聯,「揮鐵筆為蒼茫西部獨鍾情」,「育金花趁浩蕩東風發新葩」,應可見蘭州金城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前瞻性。

寺中一定有鐘有鼓,暮鼓晨鐘,它的鼓很特別,是一隻印度白象的造型馱著鼓,原來這可是古蹟文物,旁有立牌解說:「象皮鼓為元代末年,一位印度僧人雲遊白塔山時所獻,原物已毀於戰火,此鼓為清朝期仿制品」。

下山時,忍不住再看一眼在大台階牆上的大看板廣告「神奇的甘肅美麗的蘭州」,都是甘肅省內有名的名勝古蹟的照片,大家指著照片這是鳴沙山、莫高窟、嘉峪關等,然後看到麥積山、炳靈石窟等,問小單這在那兒,我們怎麼沒去,小單說沒去的地方多得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