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俗語話再續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寶」字,對於家母而言,應再賦予新義,自覺家母就如一塊俗語話「瑰寶」;或者說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只要向她問起數十年前的往事,她皆能歷歷如繪,娓娓道來,彷彿一部活的史書,令我由衷感佩,一則佩服母親的超強記性,一則始終以母為榮。
近日以來,母親一時興起,又說了幾句家鄉的俗語話,令我興奮不已;由於長年旅居台灣,與同事朋友交談,大都採用國語,即使以台語(閩南話)應對,也是一些日常用語,因此,在台能夠聽到母親口出家鄉俗語,簡直如「稀世珍寶」,難能可貴。
「錢鼠嚎一聲,錢銀一大廳;錢鼠嚎一句,錢銀一大厝。」──住在浦邊期間,屢見錢鼠沿著牆角畏縮前行,或從廳堂中間奔竄而過,經常邊走邊叫,當我要追打牠時,母親總是制止,原因無他,正因牠的叫聲,會給我們帶來財富,所以錢鼠是鼠輩中唯一受「歡迎」的,也是唯一擁有「免死金牌」的。
「時到時擔當,無米才來煮番薯湯」──兒時每在麻煩將臨時,便會向母親訴說心中的焦慮,而母親總以此言安撫我,果然立竿見影,寬慰不少,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苦惱無濟於事,真感謝母親一直是我的輔導老師。
「出門不見雞,入門不見狗,一日做得翻筋斗」──以前農村社會,公雞司晨,雞是最早起來的;而在夜間,狗為防盜,應是最晚入睡的。然而,某些人卻因工作早出晚歸,出門時雞尚未起床,返家時狗也入睡了,終日忙得人仰馬翻,不可開交。以此比喻工作之辛勞。
「一白ㄍㄧㄡ(勝過)九赤,一黑卡不值一個狗屎 (痕跡)」──從此句看來,膚色似乎重於長相,一個皮膚白皙的人,勝過九個皮膚赤色(不白)的人,若是皮膚黝黑,竟連狗屎印都不如,無怪乎!有人去漂白皮膚,而肌膚美白的化妝品愈來愈暢銷。
「魚呷露水,人呷嘴水」──兒時說話直率,口無遮攔,難免傷人,母親總以此言相勉,常說:「好話一句,壞話也是一句」,同樣一句話,何不修飾美化一下。嘴巴甜一點,利人益己,無往不利,何樂而不為。
「沒那種屁股,就不要呷那種瀉藥」──每當天氣轉涼,我常因衣著單薄以致噴嚏連連,母親就以此言責備,亦即沒有那種健壯的體魄,就不要硬逞強;屁股夠大,表示身體肥壯,即使瀉上幾天,也無傷大體。
「六月蠔,卡好呷甜桃」──六月桃已是甜美如蜜,而六月的蠔,尤勝於甜桃,足見甘甜程度,非比尋常。金門是個盛產海蚵的海島,何不趁此季節,好好品嚐一番。
「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小時候,我常找三舅父開玩笑,母親見狀,便會以略帶責備的口氣說:「敢死喔(大膽)!沒大沒小,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換言之,在人世間母舅(舅父)最大,連結婚時,還要請舅父坐大位,也就是新娘座的「最尊位」,在一群長輩之中,何以獨對舅父這般尊重禮遇,把舅父列在第一順位,兒時不懂,如今仍不知其所以然。
「那款種傳那款卵,那款卵傳沒斷」──我在某些習性,頗似父親,母親觀後,便出此言,足見這裡的「種」和「卵」,在應用上,已由基因的遺傳性延伸至習性的相似度,且會代代相傳,綿延子孫。
「嘴唇薄薄,相罵免學」──嘴唇薄的人,天生就有一張會說話的嘴,口若懸河,舌燦蓮花;相反地,嘴唇厚的人,笨口拙舌。若是吵起架來,前者伶牙俐齒,後者可能就期期艾艾。
「懶惰人,屎尿厚」──懶惰的人,屎尿特別多,以此規避責任。兒時每當做事,常藉各種理由推拖,不能積極完成,母親常以此言訓斥。
「七月半,日短一條線」──夏至是國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此時北半球晝最長而夜最短,而後白晝逐日縮短、黑夜日漸延長,到了農曆七月半(相當於國曆八月份),夏至已過了兩個月左右,此時白天已縮短一截。
「九月九ㄋㄚ日,十月日生翅,十一月沒路用查某領不直」──此乃承接前句而來,從七月半開始,日就短了一條線,這只是初步;到了九月,白天更短,(「ㄋㄚ」字應是閃過之意,比喻其快),白晝猶如「白駒過隙」般快速閃過;十月的太陽,如「馬」添翼,長了翅膀,飛奔而過;十一月更是短促,致使笨拙的家庭主婦在未理好家務,而天色已昏暗了。勉人時光匆匆,宜善加珍惜。
「八月十五,關門閂戶」─以前夏天沒有電風,屋內悶熱,因此,有些人就露宿屋頂坪或門口埕,但到中秋過後,天氣轉涼,一般人不但毋須在門口乘涼,而且還關閉門戶,進屋睡覺。
「七熱八熱,九月才會快活」─七、八月乃盛夏溽暑,暑氣逼人,處在當年沒有電力的時代,也莫可奈何,只有等待九月來臨才會比較舒適涼爽,所以母親常說:「熱,熱大家;冷,冷自己」,以人力之所及,天氣變冷,只要自己添加衣物,即可保暖不冷;而天氣炎熱,則是不可抗力,無人可以倖免,只能集體承受。
「九月九頭黑,不值十月初一黑一晡」─此句從字面上看,不知何義,母親說:「九月份即使烏雲密佈,仍雨量稀疏,但一到十月份,情況全然改觀。」換言之,整個九月份,也不如十月份半天的烏雲所下的雨量。
「失呷失ㄍㄨㄟ,沒呷多話」─民間習俗,講究禮尚往來,請來請去。若有人請客,去了並不妥,不去又失禮,於是閒言閒語,隨之而起,去與不去,經常兩難。
「有孝天地知,不孝蔡伯喈」─行孝乃天經地義之事,不是做給人看的。「人在做,天在看」,孝心足以動天,千萬別學蔡伯喈的不孝之舉。至於蔡伯喈,到底何許人也,據查蔡邕,字伯喈,東漢陳留圉人,博學工辭章,妙操音律,善鼓琴,尤工八分書,是位文學家與書法家。至於孝行,則有二說,一說「蔡邕在考上秀才之後,因母中風,親自服侍,從不假手他人,寸步不離,後仍撒手人寰,他慎重安葬,又在墓邊蓋一間小屋,在屋內守孝三年才回家。」因此選錄為三十六孝之「侍疾不厭。」後人稱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閔子騫。另有一說是高明的「琵琶記」,提到南宋民間流傳蔡、趙故事的梗概:「蔡伯喈上京趕考,一去不回,不顧父母,遺棄妻子,最後被暴雷震死,是個不忠不孝的反面人物;趙五娘孝順公婆,艱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羅裙包土,替公婆築墳,揹著琵琶上京尋夫,丈夫卻不相認,是個孝順賢慧的苦命婦女。」前後二者,是否同屬一人?或是其中一說有誤,未深入探究,但此言乃採後者不孝之說。
「有山后富,無山后厝」、「有水頭富,無水頭厝」─對此二句,自幼即時有所聞,只因早期交通不便,亦無旅遊習慣,故而只有耳聞,未曾目睹,直到近年,每藉返鄉之便,才去細加體會,令我驚嘆不已,沉迷其中。綜觀金門一百多個自然村,能夠享譽金門民居建築地位者,僅此二處而已,足見此二村建築之華美、設計之精緻,應是金門民居建築之標竿。政府頗具慧眼,山后村已在民國六十八年規劃為民俗文化村,十八間大厝建築雄偉,井然排列,蔚為大觀。而水頭村之得月樓、黃氏酉堂、洋樓群,中西合璧,氣勢磅石薄,嘆為觀止。
家鄉俗語話,隨著社會變遷、時代遞嬗,加上年輕一輩已不使用,因此,家鄉俗語,已如鳳毛麟角,而且日漸消失。上述所列,僅是筆者將家母近日所言,與母研討之後,透過拙筆,揣摩得之,難免言未盡意,尚祈鄉親朋友不吝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