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味覺與文學的表演

發布日期:
作者: 吳淑鈴。
點閱率:718

最後是改善魚的伙食──捨棄一般飼料,改採豆餅餵養;當魚長大,換到隔壁另一個魚池,改用碎米煮飯餵養。他養出來的吳郭魚迥異於習見的黑色,而是通體白中泛著青綠,外表乾淨美麗,誘人親近。英雄不怕出身低,這樣的魚簡直像一則勵志故事,無論如何烹調都很動人。」溪洲樓老板改變魚塭環境,以建泳池方式來蓋魚塭,並引了乾淨的山泉水改變水質,還改善了吳郭魚的伙食,讓吳郭魚改頭換面,展現不同的氣味。所以那一夜,焦老師吃得心盪神馳,每一尾魚都是鮮嫩甜美,超過期待,而每一口更是「一種味蕾的歌頌」。

注重美食的焦桐老師,非常重視食材的新鮮,所以從很早以前豬肉就只吃自然豬了。這種號稱台灣夢幻豬肉的自然豬,雖然價格較貴,但卻是全國唯一經過三重認證的豬肉。除了豬隻成長的環境是五星級負壓式密閉豬舍,可隔絕疾病傳染外,對於藥物使用的管控更是極為嚴格。自然豬從飼養、屠宰到銷售的每個過程都有嚴密控管,因此全省僅有八個養豬場飼養的豬,可以掛上︿自然豬﹀的品牌,以自然無藥物殘留生產的豬肉,肉質細嫩且具彈性,口感精緻。老師並感嘆說,事實上,豬是一種非常愛乾淨且極其敏感的動物,我們卻將牠們關在狹小又骯髒的地方飼養,這樣的豬很容易得憂鬱症,不健康。且為了讓其長得又大又壯,又拚命的打抗生素,殺豬的方法又極其不人道,生活不快樂、且在恐懼之下死亡的豬肉怎會好吃,而人吃了之後怎會不生病?

談著談著,老師聊到了因憂鬱症死亡的倪敏然。當倪敏然從人間消失時,大部分的人都把箭頭指向精明幹練的夏禕,「但是,為什麼沒有人把倪敏然自殺的原因歸咎於他最後在火車站所買的五十元便當?也許當倪敏然已經萬念俱灰的時候,又剛好吃了一個非常難吃的鐵路便當,更覺世上無所依戀,所以,自縊的決心就更堅決了。台灣人只要多品嚐美食,就不會再悲情。在倪敏然生命轉彎的當口,如果當時的便當很美味,是否會引發他對生命的激動與眷戀呢?」老師似乎不是隨意說說的,他甚至引了︿櫻桃的滋味﹀這部電影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影片中講到一個失意的人爬上一棵樹,準備從樹上跳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決定往下跳的時候,學校放學了。成群的小學生走過來,看到他站在櫻桃樹上,就請他幫忙摘櫻桃。他低頭一看,發現原來他一心一意想要自殺,根本沒有注意到樹上真的開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色櫻桃。在幫忙小朋友採摘櫻桃後,他也吃了一些,突然發覺櫻桃的美味,又見到萬紫千紅的壯闊晚霞,覺得人生還是有美好的事,就順便採了些櫻桃回家和家人分享。雖然仍是那個破舊的家,一樣的老婆和小孩。可是孩子們卻好高興爸爸帶著櫻桃回來了。當他看著家人快樂滿足地吃著櫻桃,忽然有一種新的體會和感動,心想,或許這樣的人生還是可以活下去的吧。「如果,倪敏然那天吃的是一個美味的便當,酒足飯飽之後,又剛好看見夕陽的美景,搞不好又會興起了求生的慾望。」老師的論點倒是可取,自殺的人通常都是因為對人生已沒有期盼,但如果在死前所吃的食物裡嚐到一點美味,發覺世上還有可依戀的東西,就不會輕易的走上絕路了,所以,老師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結論:「美食是絕望時候的救贖,能帶領我們超越困境。」嗯,這樣我以後吃甜食就有充分理由了,它能帶領我的心情由谷底飛躍高峰,所以,怎麼可以婉拒巧克力先生或糕餅小姐的美意呢?

老師的演講時而嚴肅時而詼諧,他又正經八百的說,在大學教書是他熱愛的工作,因為喜歡年輕人蓬勃盎然的朝氣。但有陣子開學前卻常無由的提不起勁,千思萬想找不出原因,直到有一天,獨自在研究室裡吃完中午的便當後,悲哀的情緒又襲來,內心升起一股想從高高的研究室跳下去的衝動,在千均一髮之際,卻也突然領悟(果然是個成熟冷靜的成年人),自己開學前歇斯底里的症狀,「原來是中央大學無美食!」台下又嘩起一片笑聲。

在懂得吃之後,就要懂得寫了。焦桐老師認為,飲食散文易寫,但不易寫好,功力不夠便容易寫成導覽,充其量只能是資訊的提供者,通篇盡是一些陳腔濫調,如食指大動、超棒、真爽等,一點都沒有文學的想像。其實真正的美食家,並不是吃遍山珍海味的饕客,而應是文學家,因為文學家的舌頭擁有記憶能力,可以記得曾吃過的東西滋味,能分辨食物味道裡細微的變化。他們的胃腸是有良心的。

以文字想像的美食,更多的是攝影機不能記錄的情感,透過文字,所有人都可以想像美食。「想像」的氛圍是書寫食物的動人之處,「透過食物,我們看到的是『人』。」食物記憶的是我們對人的情感,對事物的看法,它本身就是生命的記錄者。焦桐老師認為「美食的記憶與生命相連接,雖然每個人對食物的品味不同,但是文字的重點是如何將個人的品味描述出來。」也就是說:食物是不是真正公認的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食物對個人的意義。

溯及以美食家聞名的歷程,老師微笑且語帶玄機的說:「生命其實充滿很多美麗的錯誤。」其實,他不曾想過要當美食家的,卻因︽完全壯陽食譜︾的出版,就一頭栽進美食的世界。此書以壯陽諷喻國族寓言,在一九九九年出版之際,就引發起一陣「壯陽」旋風,詩作諧擬食譜的「材料」、「作法」、「說明」等步驟,既是現代詩,也是食譜。錯置的效果成為焦桐步入廚房的契機,為了試做這些菜餚的口味,焦桐老師走進廚房,也被當成美食家,且受到各大餐館熱情邀請他試吃新菜。

而提到︽完全壯陽食譜︾詩集的發想,源於有次到大陸參觀包公的墓,墓旁有傳說的「廉泉」,聽說味道十分甘美,可以治百病,但是如果是貪官飲用,反而會肚痛身亡,可惜泉水已經乾枯,不然他很想帶回來給臺灣的污吏喝。惆悵心情籠罩下,他開始想寫一本充滿毒藥的食譜來毒死臺灣的貪官污吏,比如用鶴頂紅(一種毒藥)或是三杯蟾蜍、瘟雞等材料,寫成食譜詩集來洩恨,但是又怕一般名眾不知情造著食譜作菜,那不是錯殺無辜了嗎;且如此寫詩又太露骨。「詩應該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含蓄婉約的語言藝術。」所以他將原本計畫的書名︽完全復仇食譜︾改為︽完全壯陽食譜︾,描述傳統文化對性的禁忌和壯陽迷思,加以諷刺政治為目的,讀者既可以按照他的食譜作成壯陽美食,也可以將這些食譜作法當成詩來讀。如他在書中把烤蘋果派形容為「『巫山雲雨』,說好吃的烤蘋果泥,內在不要求很多糖,卻不能缺少甜蜜;表面流淌著幸福的淚珠,淚珠像芬芳的乳汁,哺育了缺憾的世界。」讀起來就可感受到蘋果派的甜美柔軟。

焦桐老師說多年來努力提倡飲食文學,目的在於「喚醒已經被遺忘的神靈。美好的食物總能讓我真情流露。」飲食是一種文化、一種審美的活動。當文學漸漸沒落時,是食物讓他找到光亮,他在飲食中發現到文學。他覺得世上最美的桌子是餐桌,而每次走進餐廳就好像走入教堂般虔誠。他也表示「如果一個人缺乏對飲食的判斷,一定是得了文化健忘症。」是食物又再一次活躍了他的生活與情感,所以他也鼓勵大家重新贏造一個重視味覺的生活。俗諺說:「一代會住,三代會穿,五代會吃。」其實通過學習,不用等到五代,我們一樣可以全面提升飲食文化的。熱愛美食的人,必定熱愛生活。「飲食是文化,也是品味,任何主張和創意,都指向一種生命的胃口,而這種生命的胃口,來自食物的好胃口。」能讓人發現生命的奧妙。為了提倡飲食文學,老師不但在中央大學開設飲食文學課程,又創辦飲食雜誌,認為如果有比「吃」更迷人的事,大概就是閱讀一本飲食雜誌了。

聽著焦桐老師的演講,彷彿跟著穿梭於一間間的餐館,嘗著一碟碟的美食、低酌一杯杯的香醪。芳香誘人的文學饗宴,讓人聽得如痴如醉。我想:以後對待食物,應以一種更為虔誠的心意來品嚐,就像飲茶廣告中,跪坐的古典日本美女在唐式庭院中,屋外微風梳竹,正心平氣和,輕輕啜飲著一口清茶;又如泡麵廣告中,那位睡時又忍不起起來舔一口筷子所留泡麵餘味的年輕男孩,真是夢中也留香啊。也要試著學習,去觀察食物背後的故事,去品味烹煮者的用心。我想不用去高級西餐廳,只要能認真的品嚐平凡的每日三餐,一定也能嚐出尋常野蔬的玉露瓊漿味。

後記:聽完老師的演講,覺得品嚐食物如果如老師所說是聆聽一曲優美的交響樂(我想:這是取品嘗食物如聆聽交響樂一樣令人感動,但若是取食物與牙齒的摩擦聲,仔細以特製的大喇叭放大音效,就會發現那音調錯落有致、忽而雄偉、忽而輕亮、忽而高亢、忽而低沈,宛如一首壯美的樂曲,亦無不可),那麼,將嚼飯食菜比喻為食物與牙齒的共舞亦是貼切,如門齒切割食物的乾淨俐落,就像恰恰舞給人明朗輕快的感受;如犬齒撕裂食物就像和食物跳探戈,隨著旋律的抑揚頓挫,剛強有力的將食物甩成了一塊塊;而舌頭跟著食物徐徐的翻轉波動就像優美柔和、以旋轉為精髓的華爾茲舞;最後輪到能夠壓碎、研磨食物的臼齒上場了,外表剛硬的他,其實有顆最溫柔的心,為了減輕胃腸的消化工作,臼齒選擇與食物合跳最熱情奔放的森巴,活潑多采的舞步、搖曳生姿的步伐留住了食物在口中駐足的時間,跳啊跳的,直到食物跳得筋疲力盡,再溫柔的扶著食物順著舌頭鋪成的有著玫瑰紅香味的地毯,輕輕滑入溫暖夢鄉。所以,雖然只是簡單的吃著三餐,我卻開始能感受到食物與牙齒正在口中的溫柔鄉裡,或強烈、或緩慢、充滿喜悅與生命力的跳著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