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解讀
自漢唐始,南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被尊為宮廷音樂,「音樂的活化石」。她由曲、指、譜三大部分組成。所謂「曲」,每支曲都敘說古老的歷史故事,有陳三五娘、王昭君、朱弁、崔鶯鶯與張生,秦雪梅教子,上千首。所謂「指」,既可演奏,又可清唱,和曲一樣敘述歷史故事和人物,有三十六套,每套有三─五個小節,如︽輕輕行︾、︽春今︾、︽出庭前︾。所謂「譜」,無詞曲,描摹禽、曾、花、鳥,用來演奏,器樂曲,有十四套,其中︽梅花操︾、︽四時景︾、︽走馬︾、︽百鳥歸巢︾被喻為四大名譜,下面略取一、二加以賞析,借以拋磚引玉。
一、譜
(一)梅花操
該曲分為五節,以梅花為意境而引發「爭春」、「妍笑」:::「競放」歷程。
首節「釀雪爭春」,給人以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之感。梅雪古已有之,該曲正是繼承我國古詩詞這一傳統,把雪和梅聯繫在一起,似有有梅無雪之概,因此,顯得更為凝重。
次節,「臨風妍笑」,逗人樂趣,輕鬆自如。
三節,「點水流香」,四節「聯珠破萼」、五節「萬花競放」承接一、二節,構成滿園春色意境,從而勾勒一幅景中畫圖景。
從結構上看,︽梅花操︾第一樂章七句,有三組偶對,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偶對,猶如元曲︽塞鴻秋,春怨︾、︽折桂令諸葛武侯︾對仗工穩,樂感動人,特別是第三節「點水流香」,往復盤旋,圓美流轉,難怪被廈門人民廣播電台很長一段時間裡作每天開始曲,呼喚人們晨起投入生活。︽梅花操︾可稱得上南音「四大名譜」的翹楚,人們對其推崇備至。今年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民樂演奏會上,廈門市職工藝術團演奏此曲,引起轟動。泉州南樂團前幾年在新加坡舉辦世界民樂會上,演奏此曲,獲佳績。
作為無詞曲︽梅花操︾除頌揚梅花的高潔之外,還寓含歌頌人物的堅強性格和高尚品質,亦可作為思婦、遊子兩相思來解讀,她的蘊含是多元的,雋美不已。
(二)四時景
︽四時景︾音樂創作上,善於抓住物候時序的變化,描繪特定時節和環境的景色。立春,訴鶯出谷;春分,石上流泉;立夏,清風籟籟;夏至,梅雨濯枝;立秋,暮蟬輕噪;立冬,霜鐘逸嚮;冬至,急雪飛花。
該曲崇尚典雅、情致;形式採用白描手法。
(三)白駿馬
︽八駿馬︾,又名曰︽走馬︾。她繼承了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物詩的傳統,全曲共有八節。首節「驊騮開道」;次節「騄駬閒游」;三節「肅霜驅馳」;四節「黃驃跳澗」;五節「烏騅掣電」;六節「赤逸嘶風」;七節「青驄展足」;八節「日 歸山」。該曲把馬的耳聚悍,奔跑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細加品味其音色,時而高亢熱烈,時而低緩深情,時而高低相間,時而凝帶幽咽,恰恰表現八匹馬忽而四野奔跑,忽而徐緩而行,忽而過河涉水,忽而低頭飲食,相合拍。
︽八駿馬︾演奏的雖然是走馬形象,卻關合人事。人而似馬,馬而似人,非馬非人,亦馬亦人,這是其藝術形象。其音樂,既豪放又委婉,除第四樂章「黃驃跳澗」較緩慢外,其他樂章都較疾馳,因此,鏗鏘、頓挫、豪放是其主題風格,這在南音中是難能可貴的,疊音連環「下工」突顯馬蹄聲響,給人以跌宕起伏之樂感,此曲演奏起來,難度較大。一九八三年七月,新加坡丁馬成先生率領一支十二人組成的湘靈音樂社代表團應英國之邀,在北威參加第三十七屆蘭格冷世界傳統歌樂賽,器樂合奏︽走馬︾獲民樂奏第四名,在有世界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上千名樂員參加的比賽能有如此成績確實不易,為南音爭得一席之地。
(四)百鳥歸巢
彈指一揮間。該曲以象徵性音符描摹夕陽斜下,百鳥嘈嘈喳喳、凰鳳展翼、客鳥過枝、紫燕含泥、鴛鴦戲水、孔雀屏開、喜鵲佳音、千姿百態、各出絕招。細細品味,該曲詠物,又不滯于物。鳥歸,遊子在外,何如?任憑遐思,其答案自然而然,用不著多加揣測。
(五)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有人稱之為陽關曲。竊以為前者為妥,題旨本身就是詞牌名、曲牌名,頗有宋詞「西出陽關無故人」之嘆,但該曲不落入舊套,從音調看,並非深沉,而是明快,輕盈自如,充滿歡悅之情。全曲十一節,首節渭城唱,次節折柳吟,四、五節進酒歌,六、七節陽關曲,其本身就是曲牌、詞牌,猶如元曲雙調曲牌︽殿前歡︾,送親人故友餞行酒興、酒歌,渾然忘我形態,雖歡快見長,也不免流露惜別之依,似同元曲呂宮曲牌︽太常引︾,先天下之憂而憂,但明快、欣欣向榮是其特徵,是南音名譜中唯一一支倍思管。
(六)三不和
︽三不和︾已點明題旨。作曲上,或許反映三種不同人物遭遇的三種生活形態。他們的境遇、經歷,任您領悟其旨趣。音調上,給人以曲徑通幽的感受。該曲彈法,指法較特別。
(七)四不應
︽四不應︾,歌者或許是一批經歷了宦海沉浮之後厭倦仕途功名利祿的士大夫。他們「集賢賓」、「管 引」,吹拉彈唱,借情隱藉,于「竹林秋」,走陶淵明路,領略「歸山詠」,享受「錦花香」的山林野味大自然風光,怡然自得。該曲是南音︽四不應︾管門中的唯一一曲,她和︽三不和︾可謂異曲同工,極顯幽靜美,令人神往,似是隱居樂。
(八)起手引
顧名思義,學南音,首曲學︽起手引︾,學樂器,非學第六曲不可。她會教您識工尺譜,教您南音基本知識,因此得名︽起手引︾,是入門曲。
該曲雍容華貴,何以見得?首節「小蓬萊」;次節「鈞天奏」;三節「清夜游」;四節「霓裳詠」;五節「醉花陵」;六節「綿塔絮」。
從這些清詞麗句可以窺見是宮廷音樂的一個側面,其音調充分體現當行本色,堪集曲中佳構,「工工六工」,膾炙入口。此譜又有南音清唱曲特徵,第六節音符即便是︽三千兩金︾樂調,足見「譜」和「曲」是姐妹篇。︽起手引︾巧似宋詞人姜夔音律詞︽霓裳中序第一︾,︽淡黃柳︾和商調︽霓裳曲︾,其曲調可作為表演科步,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常採用,各節末了都有類似樂調,音節閒雅。
(九)閩海漁歌
︽閩海漁歌︾是南音泰斗一代宗師紀經畝先生和江吼,楊炳維等音樂工作者的智慧結晶,是上世界五十年代的成名佳作,吸取了南音「指」、「譜」、「曲」營養成份而創作的精品,為世界南音界所公認、推崇,並常常在世界南音大會唱作為器樂合奏曲出現,被稱為第十四套譜。
這首樂曲表現閩南一帶漁樵打魚忙的一番忙碌景象,起始「慢頭」行板徐緩,象徵漁民揚帆出海,接著描摹他們劈風斬浪,活躍于峰口浪尖上,此刻音調錯落參差有致,加快加重。最後歡歌笑語,凱旋而歸,一派豐收景象,此時弦樂回旋重疊並有所變化,似此如同戲劇一波三折,富有戲劇性,其韻位密處極密,疏處亦疏,極吞吐之妙。
二、指
(一)出庭前
該曲演奏一位因丈夫久遠不歸或因郎歸晚的少婦觸景傷情,焦灼不安的思緒,借聲、景物抒懷,音調細膩,感情真摯而又直抒胸臆,聽起來富有人情味,可唱可奏,難怪常常作為踩街和演唱會的重頭曲,廣為流傳,被喻為「國際歌」,幾乎每個南音館都會演奏,足見「曲」和「指」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您,相得益彰,富有節奏感。
三、曲
(一)望明月
︽望明月︾取材于︽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描摹少女形態生動逼真,因情而夢而醒,醒後「開門望」心上人而落空,再入睡雙眼欲望穿,層層逆進,亦幻亦真,在月光如畫的夜裡演愛情劇,音調纏綿悱惻。
該曲折射一個哲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企盼月圓人團圓,泉州南樂團前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民樂演唱會上,唱此曲,滿岸和淚聽,隔江猶唱後庭花。
(二)共君斷約
此曲出自陳三五娘故事,閩南人家喻戶曉。陳三、五娘在嫻婢益春的牽扯下,叮囑約會時間、地點,二人信誓旦旦忠貞愛情,展示二者內心活動,並以戲劇形式表演、對唱,描摹相當生動,富有喜劇性,令人忍俊不住。
南音作為高甲戲、梨園戲、打城戲、提線和掌上木偶戲的基本音樂而又通過戲劇廣為傳唱,成為閩台和東南亞閩南籍華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因此,應倡導閩南文化復興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