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古代的石坊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637

三、貞壽坊

這是為長壽老人樹立的牌坊,是封建時代歌頌太平盛世,宣揚禮治孝道的產物。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能夠活上百歲實是鳳毛麟角,封建統治者也就借此宣揚他們「治國安家」的政績。康熙九年規定:婦女守寡壽至百歲,題明給予「貞壽之門」匾額及建坊銀三十兩,聽本家自行建坊,歲數越大,賞銀越多,而且不分男女。民國版︽同安縣志︾收錄清代百歲老人衹有三十七位(其中女壽二十四人)。而有資料記載最長壽的老人是宋代許厝建寧府通判許衍的母親洪氏,享壽一百一十一歲。原來沈井、隘頭、東門外都有表彰百歲男壽的「升平人壽」坊,但都已經毀掉。清代乾隆年間,廈門水師提督吳必達(同安溪邊人)的母親王氏雖然沒有活上百歲,但在她九十一歲壽誕時,乾隆皇帝御賜「萱壽延祺」匾額,還營造一座「萱壽延祺」坊。現在木刻匾額還保留在溪邊提督府,石坊則在文化大革命被毀,「萱壽延祺」石匾額還好被徵集到孔廟保護,上面還鈐有皇帝的玉璽。現在同安境內被保存下來的貞壽坊衹有三座,一座是頂溪頭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為傅士淵妻吳氏一○二歲樹立的石坊,一座是汀溪五峰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為許承宰妻江氏一○一歲而立的石坊,還有一座是城區後爐街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為奉直大夫(從五品)高育茂妻洪氏一○六歲而立的石坊。這座石牌坊因為保留在私人圍宅內,所以構件完整,是目前廈門地區保護最為完整的清代石牌坊。高育茂的父親高奇聰,兒子高以彰,一門三代都是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因此祖孫三代皆貤贈奉直大夫。高育茂的妻子洪氏受封太宜人,建坊時還恩賞帑金,欽賜龍緞,十分榮寵。這座石坊用材上乘,雕工精細,褒聯講究,書法工整,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僅次于被譽為「閩台第一坊」的金門邱良功母節孝坊。

四、節孝坊

閩南有句罵人表裡不一的話叫「既要當裱子,又要樹牌坊」。言下之意就是想要樹牌坊,就要守節到底。封建時代,文人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為氣節,婦女備受「三從四德」的束縛,更以改嫁、再婚為「失節」。因此,婦女從一高壽為貞壽,守節事姑為節孝,未婚殉夫叫貞節。這類的婦女都可以立坊旌表,但立坊的婦女有限,多數是由地方官送節孝匾,同安孔廟還設節烈祠四時供祭。同安受朱子教化,所以地方志書說「同為禮儀之邦,節烈最多」,︽同安縣志︾收錄明清時代的烈女節婦就有一五二一人,建造石坊二十五座,現存八座都是節孝坊,除鋪前明代蔡宗德妾楊氏節孝坊外,其餘都是清代樹立的節孝坊。

蔡宗德是明代金門人,是光祿寺少卿蔡獻臣的祖父,鄉賢王道顯的外祖父,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中舉人。他為人寬大仁厚,在廣州、台州任職時,曾經放走救活一些被倭寇擄掠的福建人。後來調任廣西梧州府通判(正六品官員),不久在京逝世。他的妾楊氏是金門楊禮室之女,少通經史,十八歲嫁蔡宗德,二十三歲守寡,因自己沒有子嗣,先後三次自縊殉節,但都被正室洪氏(洪敏孫女)救活,祇好守節協助洪氏撫養洪氏所生四子一女成人。萬歷十二年(一五八四年)楊氏逝世,享年六十一歲。蔡獻臣上疏為庶祖母旌表,柯鳳翔、陳榮弼等鄉賢名宦也參與推薦,院、道、府、縣各級也都勘結明白,但因是側室身份未准。萬歷三十二年,蔡獻臣再呈︽祖妾孤貞難泯微臣遵例直陳乞賜旌表以裨風化疏︾,其中說到「妻之事夫,猶臣之事君。臣之盡忠,既無分于大小;妻之立節,又何閒于嫡庶」,結果獲准,更例為其庶祖母楊氏旌表。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年),地方官為她在舖前漳(州)泉(州)驛道修建這座石牌坊。石坊為兩柱單間,規模比其他節孝坊小,可見還是有「嫡庶之分」,但畢竟開啟了封建時代為妾樹坊的先例。其他現存的節孝坊都是清代的建築。汀溪五峰,新店澳頭,五顯第一橋頭,洪塘石潯以及城區渡船頭、溪邊街、祥露街等地都有這類的石牌坊,這些石坊的構築基本相同,明間寬都在二點五米左右,次間寬也是一米左右,立柱前後都有達官仕紳或親朋至友撰寫的楹聯,大多是頌揚節婦「守節完貞」、「玉潔冰清」,孝敬公婆,撫孤成人之類的頌詞。花板上的人物浮雕,也多取材于忠孝節義故事內容,整座石坊充斥了封建禮儀的說教。

五、墓道坊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連死人墓葬也分等級。明清時期,一般正四品以上官員的墓葬,除主體墳丘外,還有墓碑、墓手、墓埕、墓池、石獸(包括翁仲、羊、虎、馬)、石坊、望柱等,組成一群肅穆莊重的墓園,而且依照官員的級別,各個構件的尺寸也有所不同。同安和翔安境內現存明清時期的墓道坊有七座,加上洪朝選和林希元墓重修的墓道坊共有九座。這種墓道仿構造比較簡單,一般也是四柱三間,但橫梁上不起樓,稱為衝天式石坊,多數立于墓前,但也有立于墓地一段距離的交通路口,如新店董水蔡貴易(蔡獻臣父親)和洪厝武進知縣洪覲光的墓道坊就屬這種情況。其他如美人山三省參政林一材父親林瀠川墓、過溪誥授太僕劉靜軒墓、井頭江南提督林君陞墓的墓道坊都立於墓前。五顯鎮後燒村明代三郡知府陳健墓前的墓道坊,是目前規模較大,保護較好的一座墓石坊。這座石坊為四柱三間,總面寬六點六四米,小額坊鐫「嘉靖丙辰陽月吉旦立」,花板各嵌鐫有「錫恩褒勸」、「厥績益懋

令譽孔昭」、「進階大夫」、「出守三郡」、「司寇郎中」、「榮登甲科」等字匾,顯示墓主一生獲得的榮典爵位和官階。明間大額枋上置廡殿式屋頂,牆柱間安置供牌狀的「恩榮」匾,四根方形立柱前後各夾以半邊葫蘆狀抱鼓石。這座墓石坊的形制與金門陽宅會山寺前陳禎(陳健父親,誥贈刑部員外郎)的恩榮坊基本相同,也可能當時由同一工匠建造,從中可以看出金門與同安同一文化的脈絡。

古代石牌坊是一個地區歷史和人文的見證,當時立坊的意圖和宗旨,雖然有許多歷史局限性,但畢竟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仍然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文物價值。其中宣揚封建倫理、婦女守節等內容雖然不合時宜,但是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和睦鄰里,孝敬老人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應該繼承和弘揚。像洪敏的科舉坊、孔廟的「興賢育才」坊,既是當時「文教昌明」的標志,對於今天重視教育,培育人才也有借鑒意義。「績光銅柱」坊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動而具體的鄉土教材,而「岳伯」坊、蔡宗德妾節孝坊則是研究無金不成同」的實物資料。因此,保護和利用這些歷史遺留的石坊,對於倡導良好民風,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旅遊觀光仍有重要的意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