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嘛說聲對不起
暑假裡每天早上,慣例要頂著火熱的炎陽到菜市場轉一圈,順便打點一下全家早餐。甫打開大門,但見門口那輛陪我東奔西跑,已有十年悠久歷史的老爺車後,竟多了一輛摩托車,我正覺詫異,此時巷口就有一個頭戴工作安全帽的中年人,直打躬作揖的向我道「對不起」,一時我還會不過意來,直接反應就是微笑回說「沒關係」。後來仔細一思量,他的意思大概是他的車擋住了我的車,所以深感歉意。衡諸一般人在他人先矮身化後,直接的反應也會「退一步」海闊天空起來。所以即使他的車真的礙著了我,我也會寬宏大量的不與他計較,何況他的車根本就沒礙著了我,雖然自始至終,我壓根兒就不認識他,但對這個人的印象就特別的好。
暑假期間「英英美黛子」,跟著兩個女兒成了中視午後一齣韓片的忠實觀眾,明知連續劇就是那種調兒,但吸引我的是那齣戲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戲中常見兩個意見相左的人,他們會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叫杯茶或咖啡,面對面的把問題說清楚,過程當中一定是「對不起」、「對不起」聲不絕於耳,要不然就是「請原諒我」說個不停。那種祥和、理智情境絕不是很多國產連續劇那種暴戾充斥,又摑耳光,又摔東西,要不然就揪頭髮、拳打腳踢,不拚個你死我活的可以比擬。所以對不常看連續劇的我而言,日、韓片給我的印象普遍還算良好。
中華民族向來就是一個較含蓄的民族,感情常內藏而不易顯現出來,外國人的擁抱親吻,在中國古時候那是「天方夜譚」。古有明訓「男女授受不親」,所以更甭提什麼親暱的話語與動作了。這幾年來,西風東漸,街上才可見牽著手或擁抱的情侶,但對於親人間的感情表露,還是未及西方的先進。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又較過去更為疏離,年輕一代冷漠的人際應對更是令人詬病。學校課堂常教的「對不起、請、謝謝」,已成了牆上教條。說「請」道「謝」或許還偶有耳聞,但「對不起」承傳於中國「死不認錯學」,仍為年輕一代繼續保存,而且有發揚光大之勢。
日昨家中小犬生日,這年頭生日,尤其是小孩子生日,不買個蛋糕應應景的,似乎就落伍了,所以這個做老媽的早在兩天前就去民生路那家店面不小的麵包店,訂了一個店員介紹的芋泥蛋糕,聲明兩天後自取。孩子生日那天,帶小朋友吃了一餐豐盛的晚餐後,叮嚀小朋友先去取蛋糕,待老媽辦好要事回來後再切蛋糕。結果待老媽忙完要事回家後,竟然發現桌上蛋糕與自己預訂的不合,這下子怎麼是好?蠟燭都已插上了,難不成再拿回去退還?箭已在弦上蓄勢待發,到口的蛋糕怎能再收起來?所以只好勉為其難的把蛋糕給切了,大夥分而食之。祥和溫馨的氣氛下,老媽我的心頭卻似乎梗著一塊石頭,不去除後心不快,所以吃完蛋糕,抹淨嘴巴後,我直奔麵包店了解情況。年輕的女店員明白了我的去意後,直稱是拿錯蛋糕(不知是他拿錯?還是我們拿錯?),而我們是何其有幸拿了一個別人預定的「加料又特別裝飾」的蛋糕,所以蛋糕雖比原尺寸小,但卻貴了五十元,:::,一連串的搶白,沒一句「對不起」,也絲毫沒有「道歉」的意味。其實自始至終,只要她說聲「對不起」,我或許就會面帶笑容的離開麵包店,因為蛋糕都已下肚了,難不成還吐出來與他交換?但「死不認錯」的態度讓我很火,所以最後我不但面帶慍色,而且嘴巴喃喃自語(只差三字經沒出口)了一大串,才悻悻然的離開麵包店。
無獨有偶,前陣子借了件衣服給一個連姓啥叫啥都不知道的人應急,這種太過熱心的雞婆個性卻讓我惱了好一陣子。借衣服之前,我已先跟她聲明用完馬上就還我,因為接下去我會連著兩個禮拜雲遊四海而不見蹤影。不知是她小姐沒聽清楚,還是另有他因?衣服就這樣失蹤了整整一個月還未回轉。直至昨日,再見到她那熟悉的身影時,我突然想起了要跟她要衣服,我想她可能壓根兒都忘了有向人借衣服這檔事。向她表明意思後,她直截了當的說她帶衣服來要還我,可是沒看到我。就這樣簡單的理由?沒有一句「對不起」或「不好意思」的意思。後來經過我再三的提醒,她是把衣服還了我,還「補」說了好幾聲的「對不起」,但是在我的腦海中早已刻印的不佳印象,不知何時才能抹滅?我想今後我那「雞婆」的個性更會因而收斂些。
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那是修養道行高超的人才可以領會的境界。像咱這種凡夫俗子,遇到這種不順心的事,難免要嘀咕好一陣子才能釋懷。西諺云:「假如別人責備你,是對的,那你就沒有資格生氣;假如別人責備你,是不對的,那你又何必生氣呢?因為是他錯了!」我想那種永遠「不生氣」的高超境界,是我今後應努力修煉的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