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的故事
最近,由於較常翻閱族譜,所以有一些粗淺的發現,尤其是有關九世祖南海公的傳奇故事,更一直吸引我翻讀的目光,因為,他幾乎是我下坑派下陳氏族人九百年來的代表性人物,雖然,算起來,他逝世至今,已經六百多年了,但是我陳氏後裔,幾乎沒有人忘得了他。
在我們陳家子孫,言必稱:「我是南海公後裔」的,大有人在,可見,他的影響力之既深且遠。以下,是我這些日子來,恭讀︿浯江下坑陳氏世譜﹀及︿南海公傳﹀的一點點心得與感想,個人之所以敢不舛簡陋的公諸於世,乃是希望能因此喚起族人及有識之士的熱烈迴響,共同為還原我南海公,這一位一代忠臣一生的不凡行誼而努力,希望能取得一個拋磚引玉的研究與討論的平台。
根據︿浯江下坑陳氏世譜﹀所記載,茲將九世祖光顯(即陳顯)公的資料,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陳顯,字希文,榜名顯。號南海。公,與濟公之子,大夫人趙氏、繼室趙氏。趙氏夫人生長子致淳、次子致治。繼室趙氏生三子致和、四子致祥。先妣趙氏與繼室趙氏,姐妹也。」
「南海公以禮經魁,明洪武四年辛亥(西元一三七一年),開科經元,三任知州。死於建文難(靖難)。崇祀忠臣事實載傳中,享壽五十歲,四月念八忌諱。」
「葬湖前盤坑大石下,南向獬形穴。先妣趙氏,葬後塘內東坑仔向太武峰尖,繼室趙氏,葬山外土墳西南向。」
為了進一步探討關於九世祖陳顯公的事蹟,請容許我再照錄一篇陳如松先生的著作︿南海公傳﹀,以便以下的探討與推論。南海公傳 作者:陳如松(即白南公)
南海公以禮經魁。洪武四年,辛亥鄉試第四人,則明興之首科也,故南海公,裒然為一邑科名之始!
時天下初定,郡邑乏人,有詔舉人,自五名以上者,准免其會試,得註選;公遂授河南汝州知州,復調山西隰州,皆有實政,及於二州之世,尋以憂去,起復知山東德州。文皇帝奉命征右北平,廉知其能,辟為掌書記,甚信倚之;
其平燕露布文,即公所屬也,予於童時,猶及見其藏稿,今已失之矣!然亦時有所弼違,偶一日,召與弈棋,乘間進諷,遂以病告歸。
靖難初,遣錦衣使者至家召之,束帶出現,佯為就道之計,至夜,沐浴更衣,具冠再拜而死。使者以聞,上也不深責也。公長於聲律,其歸自德州時,放浪海濱,或以歌吟自娛,埒花吸草,家人莫測其所為。
葬於湖前之大石窩,石大可盈畝,葬之日,石鳴三晝夜,忽有聲如雷而裂,豈可謂金石可開者與!
公諱顯,諡希文,字光顯,南海其別號也。
予為七世從祖,而弟子員名襄者,及其正派公之孫有諱□者,以明經為縣令,亦善歌律,贊曰:予嘗至天台,聞有所謂夫者,自他逃寄湖上,尚論其世矣,而姓名不概見,何哉?嗟夫!樵夫善藏其用,重泉之下,庶幾與南海公見之,必有以相質也。
樵夫孫,建文君遺臣,聞永樂入繼大統,赴湖而死,故以祝南海公之忠貞也。
根據以上的兩篇記載,我們可以探討下列諸多耐人尋味的問題:
在下坑的陳氏宗祠中,素有一塊書寫著「開科第一」的橫匾,外人多數不知其意,今根據︿南海公傳﹀稱:「南海公以禮經魁。洪武四年辛亥(即西元1371年,南海公時年三十四歲),鄉試第四人,則明興之首科也,故南海公,裒然為一邑科名之始!時天下初定,郡邑乏人,有詔舉人,自五名以上者,准免其會試,得註選。」
很顯然的,傳中所指稱的「一邑科名之始」,所以,才能說是︿開科第一﹀;而洪武,就是明太祖的年號,朱元璋是西元1368年至1398年在位的。
另據︿南海公傳﹀稱:「公諱顯,諡希文,字光顯,南海,其別號也。」今公之墓碑上仍刻有「南海夜臺」四個大字,唯︿金門史蹟源流﹀誤植為「南海夜域」,請作者能於再版時改正;因為「壽域」還講得通,但「夜域」則未之有聞也!
而︿幼學故事瓊林﹀也說:「夜臺」者,墳墓也。亦可為佐證。
︿南海公傳﹀又稱:「公曾授河南汝州知州(在洪武五年,即西元1372年),復調山西隰州(在洪武八年,即西元1375年),皆有實政及於二州之世,尋以憂去(丁父母憂否?待考證!),起復知山東德州(在洪武十二年,即西元1379年)。此即所謂的「三任知州」也。
據此一文獻,又知:「文皇帝(即明成祖朱棣的諡號)奉命征右北平,廉知其能,辟為掌書記,甚信倚之;其︿平燕露布文﹀,即公所屬也,予於童時,猶及見其藏稿,今已失之矣!」
「然亦時有所弼違,偶一日,召與弈棋,乘間進諷,遂以病告歸。靖難初(靖難期間:西元1399年-1402年),遣錦衣使者至家召之,束帶(收拾行李)出現,佯為就道之計,至夜,沐浴更衣,具冠再拜而死。使者以聞,上也不深責也。」
可見後來的清朝雍正皇帝所頒賜的「忠臣」匾,實在是為了表彰陳顯公「忠臣不事二主」的勇氣與決心。
據此,復知:「公葬於湖前之大石窩(其附近風水俗稱:「騷蟳、趕豗、入海」),石大可盈畝,葬之日,石鳴三晝夜,忽有聲如雷而裂,豈可謂金石可開者與!」今下坑陳氏宗祠裡,仍留有一︿志鏗金石﹀匾額,即記其事。
另者,根據︿浯江下坑陳氏世譜﹀的記載,我們來探討下列各個有趣的問題:
根據推論,南海公生於西元1338年(即元朝至元4年,戊寅),卒於西元1403年(即明朝永樂元年,癸未)農曆四月廿八日,享年應為六十六歲。唯如根據︿浯江下坑陳世氏譜﹀所記載:公「享年五十」,疑有訛誤。
另者,南海公是開基下坑鄉始祖六郎公的九世孫,他也是分居小徑村、東洲村、山外村等陳姓的共同祖先。南海公的長子名叫致淳,他在明朝永樂十年(即西元1412年)分居小徑。換句話說,在593年前,小徑村即有南海公的後裔了。
南海公的四子名叫致祥,他在明朝永樂十六年(即西元1418年)分居山外。也就是說,在587年前,山外村即有南海公的後裔了。南海公有一孫子叫做泰猷(即致治公之長子),據我推論:他應當在明朝永樂十六年(即西元1418年)左右,遷徙到東洲居住。這就是說,在593年前左右,東洲即有南海公的後裔,在這裡居住了。
如以南海公的生辰年代西元1338年,往前推八個世代,而每個世代,我們以三十年做一個平均數,則可得兩百四十年,換句話說,早在西元1098年左右,下坑即已設村了,如此算來,小小的一個下坑村,距今已有907年左右的悠久歷史了,這真是下坑人的驕傲。
我們如以六郎公派下的字行(俗稱輩分)及繁衍情形來看:一個世代,我們以三十年來計算,我是陳家的第二十九世代子孫,我兒子是第三十世代,那麼,下坑村已存在900年左右,也正符合或接近我們的推論與假設了。
有關南海公的歷史傳奇很多,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下面這一則:
陳顯公出殯的那一天,原先已擇好墓地,天氣也不惡,可是不知怎地,在出殯行列行進中,忽然颳起一陣強風,將孝子所持的幡旗高高吹起,幡旗隨著這一陣風,飄啊飄的,並在后園村前濱海處的一塊巨石前落下,待喪家請教風水師,仔細勘查過幡旗掉落處之後,即詢問陳顯公之妻:「欲向前或退後歸葬先生?」陳顯公之妻忙問:「向前或退後歸葬,有何不同?」風水師答以:「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一說「年」)丁。」陳顯公之妻,因感慨先生生前,雖貴為五品知州,但家中卻常年一貧如洗,當下,即作出退後歸葬先生的決定,當棺木退至巨石前而下葬時,巨石竟為之應聲裂開,並且一分為二,巨石且為之連續鳴叫三日乃止。
南海公到底是「吞金」或「吞鋟」自盡的,幾百年來,族中父老也眾說紛紜,但如果我們從「陳顯公之妻,因感慨先生生前,雖貴為五品知州,但家中卻常年一貧如洗」的傳說推論:
如係「吞金」自盡,恐陳顯公家所力有未逮,試想,一個連日常生活所需都成問題的家庭,那有金子可以吞服?而「鋟」者,乃孔雀血也,是一種含有劇毒的東西;是以,「南海公是吞鋟自盡」的結論,比較貼近陳家當年的生活環境與時代背景,也比較有可能準備。
如果這個推論是正確的,那麼當時,陳顯公想必已抱定必死的決心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儘管南海公已逝世六百多年了,但是他偉大的人格風範,仍然長存陳氏後代子孫的腦海裡,永遠奉為圭臬,允為他們立身行道的最高準則與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