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居隨筆】四季讀書筆記(一)
一、窮不忘道,老而能學
東漢、馬援嘗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宋、蘇東坡說:「窮不忘道,老而能學。」(蘇東坡全集卷二十九、黃州上文潞公書)他們兩人一位是武人,一位是文士,各自言志,皆恰如其分。惟東坡志在學道,境界尤高一層。
二、學者先要立志
宋、呂東萊在他所著的麗澤講義中說:「學者志不立,一經患難,愈見消沮,所以先要立志。」(宋元學案卷四十六)文公語要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只如而今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同書卷四十四)我國古代讀書人的立志,視道義重於利祿,視作好人高於作貴人。所以能夠卓然自立,不惑不移,有守有為,雖經患難,絕不消沮。
三、性靜者可以為學
世說新語、德性篇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卷一)
宋儒程明道說:「性靜者可以為學。」(宋元學案卷十)朱子撰大學章句,於「定而後能靜,」下注「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又在經筵講義,注同一句同一字說:「靜,為心不外馳。」(朱子大全卷十五、講義)性靜,心不妄動,不外馳,然後可以讀書為學。以此可以判管寧、華歆二人的高下。
四、學以明心為要
李筠溪先生彌遜說:「學必明心,記問辯說其餘也。」(宋元學案卷四)陳潛室先生埴也說:「記問之學,雖博而有限,中窒故也。義理之學,至約而無窮,中明故也。」(同書卷五十九)義理之學,即是明心之學,也即是思想的學問。理學重視思想義理,理學家認為學必明心,乃為當然的事。記問辯說雖然是學問的餘事,但它卻是學問的基礎。有記問辯說的篤實工夫,義理的學問庶幾可以致廣大而極精微。
五、學然後知不足
清代詩人袁枚說:「記曰:『學然後知不足。』可見知足者,皆不學之人,無怪其夜郎自大也。鄂公題甘露寺云:『到此已窮千里目,誰知纔上一層樓。』方子雲偶成云:『目中自謂空千古,海外誰知有九州。』」(隨園詩話卷一)又說:「劉霞裳與余論詩曰:『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虛,肯受人譏彈。』余謂非獨詩也,鐘鼓虛故受考,笙竽虛故成音。試看諸葛武侯之集思廣益,勤求啟誨,此老是何等天分?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非謙也,天分高故心虛也。」(同書卷九)
隨園在小倉山房尺牘、答尹相國書也說:「且人之學問,惟有所歉然也,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能大有功。」(卷一)隨園才慧過人,但這些卻都是虛心領會、學有所得的談話。其謂天分高的人,其心必虛,尤可尋味。
六、學如富賈在博收
蘇東坡代書答梁先詩:「學如富賈在博收,仰取俯拾無遺籌。道大如天不可求,修其可見致其幽。願子篤實慎勿浮,發憤忘食樂忘憂。」(蘇東坡全集、前集卷八)宋、理學家樓鑰也說:「為學之要,務在篤實,毋溺浮華。」(宋元學案卷七十二)吳存說:「學非樂,不足言學。樂在心,心誠則樂,不然不樂。」(同書卷七十六)篤實就是誠,誠則樂學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必可充分享受自得的悅樂。
七、善學者如食雞跖
南宋詞人劉克莊說:「善學者,君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跖,雞足踵。)物莫不有長,莫不有短,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宋景文自名其集曰雞跖,本此。」(後村詩話續集卷二)
按淮南子說山訓:「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必食其蹠數十而後足。」注:『蹠,雞足踵也。喻學取道眾多然後優。』(卷十六)劉氏詩話本此。學優必由博覽,不能廣博閱覽吸收,便無從致反約專精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