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牽線宗親相認──金門辛氏同安懇親
金門與同安,雖說是「雞犬聲相聞,本是一家人」,但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五十多年的隔絕,使許多親人、宗親失去聯繫,彼此非常陌生。早些時候,許多同安人不知道金門就在澳頭對面;而洪春柳老師今年八月在同安研讀拙著︽金同集︾讀書會上,也說到她原本也不知道同安在何方。二○○一年元月二日金廈直航以來,「兩門」溝通方便許多,但早期兩地宗族互遷的信息還是需要媒體傳達。︽金門日報︾為兩岸尋根認祖牽線搭橋,實在功德無量。我這裡費些口舌,略舉幾例為證。
一九九九年二月,金門賢聚盧氏「鄉里老大」拜托許金龍先生請我幫忙他們尋找同安盧嶺的根。我先後四次騎車到古莊進行採訪,同年三月八日和九日在︽金門日報︾發表︽盧若騰與盧戇章︾一文,為金門盧氏鄉親提供了認祖的歷史依據。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金門盧氏宗親組團八十多人在盧志權、盧志輝的帶領下到同安古莊訪親祭祖,中斷了五十多年的宗情鄉誼終於得到連接。二○○二年九月,金門楊媽輝先生發現了同安︽橋東劉氏世譜︾,他把族譜影印本托著名女詩人舒婷轉交給我,同年十一月五日至七日,︽金門日報︾連續刊載拙文︽金門發現的同安︿橋東劉氏世譜﹀︾,居住台灣的劉博文先生見報後,馬上與金門、同安的宗親取得聯絡,開始了同宗三地的交流互動。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金門日報︾發表介紹同安與金門的趙氏同是趙宋皇親血統的︽猶有當年龍種人︾拙文,金門趙海瑞先生隨即把報紙寄給泉州趙宋南外研究會會長趙世通,他們立即趕到同安布塘趙厝與苦尋十一載的「銀同派」宗親會面,雙方一再感謝︽金門日報︾為他們玉成了這件大善事。
更為曲折的是金門與同安辛氏懇親一事。二○○一年六月二日,我在︽金門日報︾發表一篇題為︽清代同安孝子家─壟尾辛氏︾的文章,其中提及到同安與金門辛氏的親緣關係。金門酒廠總經理辛寬得立刻將報紙寄給在同安西洪塘開辦寶新陶瓷有限公司的辛府進宗親,辛府進先生憑著報紙提供的地址先行探路。為了慎重起見,趁呂塘民間戲曲學校到金門古地城隍廟演出之機,辛文進先生又托劇團負責人洪水泳先生直接找我核實。三來兩往,相互認定。二○○五年十月十八日,金門辛氏懇親團一行三十七人在辛世直理事長的帶領下,五十多年後首次到同安懇親。十月十八是農曆九月十六日,正是壟尾一年一度的民俗節日。根據耆老辛府木講述,辛氏始祖辛府天君七月初九神誕,但六月二十二日本村已有南府王爺神誕。天氣炎熱,農事繁忙,加上七月中元,村民疲於做節,經請示神明,特將辛府天君的節日挪到九月十六。由此可見,民間俗節的約定,也要與天時、農事相適應,才能達到酬神娛人的目的。今年壟尾村的民俗節日,又有金門宗親光蒞,使得這三百多人口的鄉村到處歡頭喜臉,歡聲笑語。
壟尾在三秀山前,清代屬長興里後蕭保,今屬五顯鎮後塘村委會。三秀山是同安的名山,以「三峰挺拔秀出如筆架」而名,清代乾隆六年舉人劉紅茱(東橋人)所作︽三秀山賦︾中有描寫「屹三峰以立地,壁兩峽而函天」形勝之佳句,銀城甚至還有以「三秀」命名的街道。三秀山前還有多處與金門有著血緣關係的村落和文物。明永樂七年(一四○九年)浯江顏氏十一世顏同元(一三七九─一四三五)自金門賢聚徙居後塘(別稱「玉堂」),繁衍今天垵爐、後壩、下寮等村的顏姓村民,其墓就在後塘與壟尾之間的西北角。與後塘村原來祇有十一坵地之隔的後燒村彭氏村民,其始祖彭用斌於明洪武年間由浯洲金沙里(即沙美)遷此。後燒村西則有三郡知府陳健生前自擇的壽域(該墓已被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和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蹟)。隸屬後燒村委會的後溪自然村,則有陳健次子甫列的墓葬。蔡復一父親蔡用明(一五四七─一六○二)的墓在竹壩塗龜山,墓地雖廢,但墓誌銘收藏在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三秀山中明末清初布衣黃文炤隱居的雪山巖,光祿寺少卿蔡獻臣(金門平林人)跋涉叩謁並捐資修繕。這些人文史蹟,再次印證金門與同安「無金不成同」的親緣關係。
金門與同安的辛氏都是入閩始祖辛文逸的苗裔。辛文逸(也寫作「悅」)諱仲甫,祖籍隴西,宋代官拜翰林侍講太子太傳。宋初閩地寇亂,朝廷加授招討大將軍靖南元帥,統兵進剿平漳阿侯峒倭盜寇,事後卜居漳州府漳浦縣二十三都荷部。據說辛文逸在漳浦有朝廷賜予的「皇帝田」,稅課減半,可見當時辛氏是一個顯赫的望族。現在壟尾村中辛氏家廟尚有一座文化大革命中幸存的神主牌,高○‧五六米,寬○‧三八米,上鐫「宋開基祖翰林侍講太子太傳加授大將軍諱文逸字仲甫辛公神主」(妣陳氏、洪氏詰授一品夫人),這就是金門、同安辛氏共奉的入閩開基祖。根據民國八十年增修的︽金門縣志︾載,「宋末有辛胡者,避難逃浯,入贅陳氏,遂定居金門所城之西門外,派下分居後垵。」辛寬得先生編纂的︽辛家族譜︾記述,七世辛元昌居漳浦,生有三子。長辛胡分居浯洲,次辛盈居同安石潯,季辛旭居海澄。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旭、裕堂兄弟樹立的碑記也說到:因干戈爭雄,兄弟從軍,「胡逃浯洲入贅陳家,盈逃石潯入贅劉家」。由此可知,金門與同安辛氏的始祖,是由漳浦逃難的八世同胞兄弟,時間當在宋末元初兵荒馬亂的時代。居住金門的辛胡生有五子,長房輝綠和二房輝德居金門,三房輝惠居惠安,四房輝義居台灣,五房輝玉居澎湖,看來也是螽斯衍慶,瓜瓞延綿。居住同安石潯的辛盈遷徙長興後塘,據說辛寬得先生的先世是自後塘壟尾遷往金門,這和顏西林先生的曾祖父顏子照自後塘遷回金門非常相似,說明早時金門與同安居民互遷極其頻繁。壟尾辛氏沒有出過舉人進士(金門後垵有天啟七年舉人辛一鷺),倒是出了兩位列入︽同安縣志︾的孝子。十三世的辛肇基為父守墓,「獨居三年,風雨無間」,順治十年(一六五三年)獲「孝著鄉邦」匾(匾額尚存),入祀同安孝悌祠。辛肇基侄孫辛萬里雖官居千總,也是事親至孝,「三年廬墓,寒暑罔間」,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同安縣訓導陳震曜旌表以「峐山孺慕」;十八年泉州太字又以「孝友可風」匾其門。時代變遷,行孝的方式可以與時俱進,但「百善孝當先」的古訓還是應該記取。
金門與同安的辛氏自十六世起使用共同的字行,那就是唐代詩人張說的五言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新墟草埔宮沈氏清代續編的字行也用這二十個字)。現在壟尾已行至「林」字輩,自宋末至今七百多年繁衍二十五代。這次隨團懇親的金門辛春木先生今年八十歲,屬「書」字輩,而壟尾今年八十四歲的辛府木老人按輩序卻是他的侄輩。金門可能是受歷代戰亂的影響,社會動盪不安,人口繁衍相對緩慢,所以許多宗族的輩份都比較高,成了名副其實的「金門老大」。
金門與同安辛氏宗親相會,是金門報紙牽線的良緣,也是兩門宗族文化交流的盛事,更讓人會有「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體味,實在值得補上一筆。
乙酉年陽月 於三秀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