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百里尋親的王銀娘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521

王銀娘,齋號雪霽,為後浦(金城)許克英的側室。

銀娘原是泉州紅後鄉人,道光年間,因為家鄉鬧饑荒,隨著父親來到了金門。

因為生活實在困苦,父親便將銀娘賣給了克英家做僕人,那年她才七歲。

待銀娘長成荳蔻少女時,因面容娟秀,又頗具賢德,深受克英喜愛,不久便被納為側室,育有一子。

銀娘二十一歲那年,克英因年老病衰過世。那時正室的五個兒子都已成年,銀娘看自己的孩子尚在年幼,便矢志守節、茹素,但求撫養孩子長成!

一天,銀娘帶著兒子到廟口看戲,台上正演著「壽昌尋母」的戲碼,銀娘驟然泣不成聲,旁人問她怎麼了,她揩著淚珠說:

「因為還有心願未了,觸景傷情罷了!」

原來銀娘憶及了自小分離的家人,亟思在有生之年,能再見家人一面。於是,她計畫性的撙節日常開支,籌湊旅費,希望可以早日成行。

多年後,銀娘籌足了旅費,攜著十四歲的兒子,踏上尋親之路。

銀娘離家時尚幼,只記得老家在泉州,家中尚存母親、兄長,其餘一概不知。

到了泉州地界,銀娘逢人便問識否王姓人家。有路人笑著回說:

「王姓者何其多,你連里名都不知道,如何尋親啊!?」

銀娘母子在泉州待了三個多月,問遍了大街小巷、街坊鄰里。有人故意戲弄她,讓她走了不少冤枉路;也有人有意幫助她,卻實在愛莫能助。就在花盡盤纏,意冷心灰之際,其子從一賣花貨的搖鼓郎處得知紅後鄉有一王姓,家有一母一兒,或便是其親。

銀娘攜子覓到了王姓家門,當時,王家人正上山耕作。銀娘探詢鄰舍,果為一母一兒。鄰人直言:「妳定是王家女娃!」因為銀娘的樣貌,與王家兒郎極為神似。

銀娘欣喜若狂,循著鄰人手指的山路奔去。果然在田梗邊見到了母親、兄長,母子三人相擁而泣,這時才發現丟遺了幼子,朝來路尋去,發現其子因追不及母親,正在路旁號啕大哭呢!

鄉人得知王家女兒返家後,俱來道賀,有鄉老感慨的說:

「當年,從我們家鄉出去的女娃,數以百計,那有見回來?今天,王家女娃,不遠百里回來探尋老母與兄長,足見其孝,這是王門之幸,更是我們村裡的光榮!」

銀娘見母兄生活困苦,動了接回同住的念頭,惜缺乏旅費,遲遲不敢主張。

一日,銀娘在山路上,拾到了一個大包袱,打開一看,竟是滿滿的現銀。銀娘眼眶一熱,暗忖:

「這定是上天予我的恩賜,要我奉養母親終老!」

待心神稍寧,又念及丟銀之人,現必心急如焚,苟以一己之私而傷人,以後有何顏面教養孩兒?是以,銀娘抱著銀兩,鵠立在路旁,遇有神情驚慌者,便細問其由。終於在日落時分,等到了失主,原來失主是鄰鄉的富商,正為失落貨銀發愁,姑且沿來路查找,不想竟有銀娘這等路不拾遺之人!

富商為答謝銀娘,送了她需用的路費,終讓其完成了迎母奉老的心願。

銀娘感念富商贈金之情,從今之後,如有餘力,必予濟貧扶弱,仁德甚受鄰里稱頌。

銀娘卒年六十六歲。當年那位隨著母親百里尋親的孩子,後來當上了廈門提標外委千總,名揚一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