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胡璉與金門高粱酒

發布日期:
作者: 言酒。
點閱率:3,513

孤懸海上貧瘠之島

黃沙飛舞一如黃淮平原

那陝西來的北方漢子一聲召令

民兵齊來墾荒增產,紅土層廣植青紗帳

以慰南退思鄉之苦,穀我浯鄉子民

一斤高粱兌換一斤大米,高粱稈柴燒

乾旱穀糧卑微之身

搖身改變浯鄉命運

──節錄自張國治︽這款穀糧的酒︾

楔子

金門人對胡璉(字伯玉)應該都不陌生,這位金門的現代「恩主公」是政府遷台後首任的福建省主席,也是第一任金防部司令官。先後於民國三十八年、四十六年兩度負責金門軍政,帶領金門軍民締造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炮戰勝利,粉碎中共進犯台灣的迷夢,奠定台海五十多年的安定建設的基石。今日金門的許多學校、湖庫、道路都在其手中完成,就連被喻為「金門金雞母」的酒廠都始於其肇建。胡璉之於金門實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與功績!

因緣

  肇於這深厚的淵源,胡璉將軍的長公子胡之光教授及其夫人選擇了退休後到金門安養。對胡之光夫婦而言,選擇金門有著落葉歸根的歸屬,更是當代銀髮族樂天知命,豁達胸懷的最佳典範。

認識胡教授極為偶然,起於籌辦「坑道影像展」的機緣,老人顫抖著雙腳堅持在溼滑的坑道裡,看完金門人的一則則故事。此之於老人,或是天命所繫,流露的卻是深厚無比的情愫,令吾等小輩動容。

在一次餐會上,又遇到了胡教授。胡老風采依舊,大方的貢獻出珍藏數十年的洋酒。面對那瓶軟木塞早已老朽的名酒,可惜席間多的是「不識貨」的金門鄉親,如何能捨高粱而就洋酒。況乎金門高粱酒,還和伯玉公有那麼一段深厚的淵源。日後,胡教授知我性好「說酒」,偶與之論及金酒的始末,一老一少更覺趣味盎然。

來由

  說過金門高粱酒的來由,坊間皆謂出於胡璉將軍一次的無意的品嚐,後深覺此酒之特別,遂在民國四十年底指示張子英處長、周新春上校,結合舊金城葉華成的技術,成就了於今名聞遐邇的金門高粱酒。此一故事說來輕鬆,似也理所當然,然筆者偶與好酒者談及此段歷史時,頓生幾許疑惑。

一、根據胡璉將軍︽金門憶舊︾一書所載,胡將軍籌建金門酒廠之發想,係源於一勞永逸的解決斯時金門的民食、燃料,及向台灣買酒的問題。是以有了一斤高粱換一斤大米、仿冀魯以高粱稈充燃料,更同時免了每月至少得向台灣買酒十萬瓶的財政支出。由見,金門大規模種植高粱,應在九龍江酒廠成立以後。

二、以酒廠首任廠長周新春存世的︽高粱酒釀造法︾一書以觀。現今金門高粱酒的工法幾與五十年前相去無幾,精進的只是製程上的改善,及發酵的科學管理等等。再觀諸大陸有關固態發酵酒品的製程、方法,與金門高粱酒的差異性也不大,甚而在製程上,金門高粱酒更要求速效。

三、從金門高粱酒的釀造技藝看,與大陸的釀酒法關連頗深,其技術養成、設備投資、理化試驗,應也非一人閉門造車可成。是以,金門高粱酒的開山祖師爺──葉華成先生以一華僑身分,卻得窺箇中管奧,應有其因緣。

前述事項,如說是心中存疑,不免對前人不敬。因為不論是胡璉、周新春或葉華成,他們的歷史地位與對金門的貢獻已蓋棺論定,無可取代,更不容抹煞,有的只是吾等小輩對金酒淵源鏈結上的小小遺憾罷了。

釋惑

  恰在近期,再次拜訪胡之光教授時,胡教授出示了一封胡璉將軍舊屬葛成權先生致胡教授的私函。其中提及當初胡璉將軍初飲「葉華成釀酒」的情景,再對照尋查所得的葉華成先生訪談記錄,頓解茅塞,或可提供讀者一哂。

葛成權先生信函載:「關於金門酒廠之成立,確實事出偶然,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時實在無法想像會有今日的規模。當時司令部伙食開兩桌,樓上一桌為伯公周圍之高級人員,有時偶有軍師長參加,樓下一桌為:::(略)及愚等,伙食相同。某日飲酒,伯公覺其味甚甘醇而悅之,經詢其出處為舊金城一小什貨店所自釀。斯時後方補給困難,酒類除空軍機場偶帶一、二瓶送司令部外,海軍副參謀長自台來艦取得少許外,並無其他供應管道。經要求其(葉華成)大量供應時,以原料缺乏,且設備問題等待解決(婉拒)。嗣後,以周新春任廠長,該什貨店主葉華成任技師,協調後開始設立酒廠,其原料初以倉庫過期下卸米為主,金門全面種植高粱後,始純以高粱為原料,而取代下卸米,後設備逐漸改進,;漸漸成氣候,蓽路蓬陋,實功不可沒,想不到今日竟成當地政府收入之主要來源。」

觀葛先生之信,心情澎湃。再證諸前金城國中師生對葉華成的訪談紀錄,或可推出以下幾項結論:

一、九龍江酒廠(民國四十五年福建省政府遷金,才改稱金門酒廠)創建之初,乃就地取才(材)。人「才」為葉華成,材「料」則為軍中推陳之大米。此與葉華成受訪時謂,「初期釀的是『白米』,後遭失敗。在看了后浦城古拔剎莊天德先生的小酒坊後,並請教許多『北方軍人』的意見後,改釀高粱酒,最後才成功地製造出好酒」的說法不謀而合。

二、或有人會質疑,胡璉將軍當初始喝到的究是米酒,還是高粱酒?由獲得的資料推想,似皆有可能。斯時以葉華成一人之力,想收購大量的白米或高粱,俱有困難,亦或就在此情形下,金防部的一紙公文,竟意外的造了金門高粱酒香半世紀的因果。但若胡璉將軍當初喝的真是「米酒」,將更顯應葛先生所稱的「無心插柳,柳成蔭」之真義!

三、據胡璉將軍︽金門憶舊︾一書所載,當時金門每月至少要從台灣買酒十萬瓶以上,葛成權先生則稱當時酒類後補困難。其實應也不矛盾,十萬大軍加三萬七千居民,才僅有十萬瓶酒,後方補給能不困難?另葛先生稱「除:::並無其他供應管道」乙節,若以葛先生所處之「司令部」範疇而言,似也不差!

自省

往者自然已矣,後人當思往者之不易。金門高粱酒有今天的成就,首功自當推胡璉將軍當初的「為國、愛民」之舉。此由胡將軍主政金門時期擬定的「救國家者絕不拖累政府,愛人民者絕不騷擾百姓」口號,可略窺梗概。為了自給自足,不讓中央分心,胡將軍當初「飲高粱酒,吃大米飯,燃高粱稈」一舉三得的構想,造就了金酒今日的「金雞母傳奇」。當年一瓶八元五角的黃牌高粱酒,繁衍出了金酒如今的百億商機,胡璉之於金酒,何嘗不是一則「傳奇」!

再者,由筆者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來看,或略可讓讀者了解胡將軍之品性與為人。

其一,葛成權先生稱:「司令部伙食開兩桌,樓上一桌為伯公周圍之高級人員,有時偶有軍師長參加,樓下一桌為:::及愚(葛成權,當時為胡之侍從)等,伙食相同::」。當過兵的人都知道,軍中高官盛行「小廚房」。以胡將軍斯時的地位,既為防區司令,更兼福建省主席,集軍政權於一身,就仿似獨霸一方的「金門王」,卻不自恃位重、以權謀私,實該令後人汗顏。

其二,胡之光教授出示一瓶民國五十七年金門酒廠產製的「蔣公壽酒」,附署名片上書「恭祝伯公華誕誌慶 金門酒廠廠長楊邁卿拜呈 十一‧十一」。此酒為金門酒廠首批產製的蔣公壽酒,楊邁卿的廠長任期則為民國五十五年四月至五十九年底,當時胡璉貴為金門防區軍政最高長官,過生日還勞得酒廠廠長贈一瓶壽酒,實可推想胡璉自詡的廉潔之風。至少三十七年後還存世的這瓶酒告訴我,它的主人對部屬的好意,可從來沒就上一口!

其三,胡璉在舊作中憶及,民國四十年代,高粱酒紅極一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某些人以「軍人經商圖利」名之,胡璉則說:「軍人未經商圖利,乃福建省主席開闢財源,以利前線軍民。」話雖取巧,卻為歷史之不得不然。倘胡璉當初只念自身毀譽,何來今日的金酒傳奇與金門傲人的社會福利?觀之胡之光教授處胡將軍遺存的幾瓶壽酒、藥酒,胡璉之於金酒,只存紀念;金酒之於胡璉,卻不該只有感念!

懷想

前些日子,金門各界慶祝胡將軍百歲冥誕。在報上聞悉,「為感念胡將軍對金門的貢獻,縣政府更計畫籌設『胡伯玉將軍紀念館』,其子胡之光計畫捐出其父收藏供紀念館展示。其中,胡璉將軍的九千多冊藏書,更悉數捐給金門技術學院,由該校闢設胡璉將軍研究中心,提供研究胡將軍及金門現代歷史的場所。」近期面見胡教授,雖談及對胡璉文物交接過程中的一些扞格,但仍不減其熱愛金門風土、人情的初衷。當胡教授顫抖著手,出示與夫人的「器官捐贈卡」的時候,我的眼眶一陣溼濡;這對父子生時活得輝煌、過得痛快,死時竟連占得人間寸土的欲念都沒有,怎不令汲汲紅塵的吾等小輩羞赧得無地自容!

蒙胡教授厚愛,賜贈珍貴史料,一解長久之惑。本文自不能表達胡伯公之於金門的功蹟於萬一,但至少可讓世人知道胡將軍不論生前、故後,對金門無私的奉獻。「金門恩主公」之名,胡璉──當之無愧!

水頭碼頭喧嚷的人潮依舊,胡將軍的英魂也正在這片海域上,守護著金門的成長。看著兩岸從開戰、敵對,到來往,胡將軍的心情想必比任何人都複雜。沒有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就沒有今天的台澎金馬。金門因胡璉將軍的一戰而名垂青史,更因其主政而奠定今日的發展基礎。值胡璉將軍百年冥誕,感懷其恩澤,更喜迎其子胡之光教授及夫人成為道地的「金門人」,衷心祝願他們有一段愉悅的留金歲月,再續一段金門與「恩主公」的俗世塵緣!

後記

「碧疇萬頃不飛沙,把酒臨風話桑麻,吳越溪小兒女,誰說金門是『地瓜』。」從胡璉將軍多年後再訪返金門的詩作裡,可理解其之於金門驕傲與光榮。從飛沙到桑麻,從地瓜到高粱,金門憑戰聞名,靠酒致富,這一切的榮耀,全該歸於胡璉一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既為鑑古,更為知今。冀盼「胡伯玉將軍紀念館」、「胡璉全集」(竊以)可以早日面世,因為,歷史──理應由當下人接著往下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