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共脈唇齒相依──廈、金「兩門」的親緣
廈門與金門,盈盈一水,殷殷相望,自古就是一家人。天然的地緣,加上歷史長河中發展起來的史緣、血緣、語緣、文緣、俗緣、神緣、商緣等等,將『兩門』親密地聯繫起來,並成為連接寶島臺灣的橋梁。
金門古稱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島、浯海、滄浯等名稱。金門縣古為百越之地,在同安縣東南,北有大小嶝島、西有烈嶼諸島。據史志記載,金門的先民皆來自大陸中原地區,晉元帝建武(公元317年)從中原逃難來的蘇、陳、吳、蔡、呂、顏六姓,為金門居民之始祖,唐代時,從牧馬監遷徙過來的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而唐以後更有多姓氏族民遷徙入金門。而金門人在明末清初又有家族遷徙內陸的記載,在倭寇佔據金門時,島民生活動蕩,朝不保夕,不斷向同安縣城遷居,進一步密切了兩地的血緣關係。而金門和同安又是福建閩南遷徙入臺灣的先祖,臺灣五大姓陳、林、李、許、蔡的第一位抵台開基者都是由金門遷入的,故稱金門是『臺灣住民之原鄉』。
現今的『金門』取名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置守禦千戶所,當時為防倭寇侵擾海疆,江夏侯周德興屯戌在今日的舊金城,加固城防,以其地理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所以取名『金門城。』五代閩國時,王審知劃金門歸泉州。金門自宋熙寧立都圖後一直都隸屬于同安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攻占廈門後,把廈、金兩島劃為同安縣管轄,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設馬巷廳,作為清代縣一級政區,管轄金門島和現今洪塘、三忠以東的全部地域。1912年,金門曾一度隸屬于思明縣(現今的廈門)。臺灣著名詩人莊奴在廈門旅游中寫了一首︽兩個門兒門對門︾的詩,詩曰:『福建有個門,門兒叫廈門。臺灣有個門,門兒叫金門。福建和臺灣,手兒牽著手,廈門和金門,心兒連著心。福建和臺灣,兩地常來往。廈門和金門,往來分外親。福建臺灣一水隔,兩個門兒門對門。福建臺灣各兩岸,兩岸隔不斷一家人。』表達了臺灣及廈、金『兩門』的親情。
語言和文化是民族形成的基礎。廈門和金門使用相同口音的閩南話,由于臺灣的移民中漳泉移民占80%以上,所以閩南話也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方言(在臺灣被稱為『台語』),而大陸使用的普通話(臺灣金門被稱為『國語』)與金門也相通(其歷史要追溯到270多年前,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因皇帝『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時,唯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乃系鄉音,不可通曉』,所以喻示閩粵兩省傳習官話(即後來所稱的國語)。語言相通,有力地促進了兩岸同胞的感情交流。
廈門和金門在歷史上都曾經是中原漢族移民南徙而發展起來的移民社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文化親緣上是同文同種、共宗共祖,而在民間習俗、宗教信仰、歌舞技藝等方面有更多直接具體的承遞關係。『自古閩台一家親』,血緣親又是文化親。即使在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兩地同胞也未曾中斷過互相的聯繫,自上世紀80年代兩岸關係有所改善以來,廈門是臺灣同胞重續親緣最先登陸的地方,從初期的尋故鄉之根到尋先祖之根,再到尋文化之根;從探親奔喪到謁祖進香,再到觀光旅游,目睹祖國大陸的歷史巨變,飽覽祖國大陸壯麗河山和繁榮昌盛的社會,增添了對祖宗先人的思念、膜拜和對祖籍家鄉的懷念和嚮往。
廈門歌仔戲、高甲戲等民間藝術團體多次赴金門、臺灣的演出,帶給了臺灣同胞朝思慕想的同根文化的縮影和兩岸鄉親隔不斷的情意,文化的認同更促進這種真誠熾烈的情感。2003年2月錢其琛在會見中國僑聯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舉辦的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論壇』的海內外專家學者時指出;『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內涵。自古以來,閩南人在海峽兩岸勤勞開拓,並將中原文化弘揚、發展,形成上接中原、吳楚,下續臺灣、海外的閩南文化。』『閩南文化聯繫、滋養、影響著海峽兩岸的同胞,2300萬臺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今天,海峽兩岸同胞更應繼續繼承、發展閩南文化,讓這朵中華文化奇葩,在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綻放得更加絢麗光彩。』今年10月廈門市閩南文化學術研究會和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在金門簽約結成姐妹會,李炷烽縣長出席了簽字儀式,見證了這一具有開創意義的歷史事件。11月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先生帶隊出席了在漳州召開的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等,這些就是為了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推動閩南文化的研究深入開展,從而促進『兩門』的文化傳承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廈門與金門俗緣同、神緣合體現在兩地許多相同的民風、民俗和民間信仰上。例如飲食文化中的吃早茶習俗,有共同的俚語稱『早起茶一杯,恰好吃超雞』,意即飲茶可以使人健康長壽;又如正月拜年、上元迎燈、清明掃墓、五月五吃粽子、六月十五半年糰、七月普度、中秋搏餅、重陽登山、冬至搓園、除夕守歲等;有相同的俚語如『上元聽香,中秋看月娘』,『正月初二請子婿,初三犯忌無人來』,『臘月十六做尾牙,夥計吃頭家』等等。
民間信仰崇拜也有許多相合之處,如王爺信仰,據︽中華大詞典︾載:王爺是『舊時對封王爵者的尊稱』,但民間對『王爺』的認同與之大相徑庭,民間崇拜的王爺是一夥雜神群體的總稱,這些群體包括循吏為民獻身者,進士為奸人所害者,清官勤政愛民者等,這些王爺史有其人,而且都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文官武勇,他們為百姓做好事,人們崇拜他,將他視為神祗,各個鄉村裏社都有自己崇拜的王爺。還有媽祖、大道公等信仰等,又如敬拜地基祖,敬拜老榕樹等等。
由于遷居金門的大陸人以閩南一帶居多,久而久之形成閩南的原鄉信仰,使金門成為閩南文化的再生地。大陸有些民間信仰在『文革』中被鏟除,而金門則保存較多。金門最盛行的風獅爺辟邪信仰,風獅爺比比皆是,而廈門僅在縣城、鄉村才保留有石敢當等,但信俗類似。
廈門與金門的商緣從同屬同安縣管轄開始就有往來,當時金門『荒埔茫茫。飛沙填壓,不可耕作』,生活資料如紅薯、雜糧,大米等都靠同安和外地運入,後來金門開發生產,一些農產品,山貨土產也通過商貿渠道銷往外地,並隨著貿易的發展,金門與同安百姓攀親結戚,往來如織。
總之,廈金兩門的親緣可概括為:史緣久、血緣親、地緣近、語緣通、文緣深、俗緣同、神緣合、商緣廣。
2001年1月2日,祖國大陸實施廈門與金門直接往來的政策,結束了廈金之間人廈阻隔51年的歷史,並為臺灣同胞建立了一條省時省錢、快捷安全地往返兩岸的通道,更重要的是進一步促進了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對此,金門同胞特別拍手稱快,他們扎牌樓彩門慶祝『兩門』通航。並在牌樓寫上對聯:『金門廈門門對門,情同足同同安同』,橫聯是『兩門對開』,充分表達了兩門同胞的親情。
歷史是維繫兩岸同胞親情並使之代代相傳的紐帶,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雖歷經改朝換代,地方割據、外國入侵,但統一始終是主流,每次分裂後都複歸統一。在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的今天,從廈金兩門的親緣展望兩岸同胞為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的前景。我們要通過加強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並推動兩岸的經濟交往,促進兩岸直接三通,培育和發展兩岸同胞的共同經濟利益,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
廈門作為一扇窗口,祖國向臺灣敞開大門,臺灣通過廈門向祖國大陸內地輻射;作為一座橋梁,臺胞通過廈門前往大陸探親、經商、考察、旅游;作為一條紐帶,臺灣通過金門、廈門與祖國大陸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廈門與金門將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