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族譜中的「和」文化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789
字型大小:

中國的「和」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滲透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有的還成為固定的民俗活動,形成了一種凝聚民心的精神力量。例如治家強調「家和萬事興」,經商講究「和氣生財」,創業必須「和衷共濟」,外交注意「協和萬邦」,鄰里做到「和以處眾」等等。閩南人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還形成了許多通俗易懂的勸和俚語。如家庭矛盾要「勸人和,不勸人反家牢(指火上加油)」,夫妻吵架是「尪婆尪婆,床頭拍,床尾和」,婆媳口角要勸說「人和百業興,家和萬事成」,兄弟反目時要曉以大義「兄弟同條心,門前土變金」之理。就連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訪問大陸時,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也特地繪畫「和合」圖饋贈,表達兩岸和平、合作的願景。族譜雖然是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人物世系和宗族事蹟,但它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社會功能也相當廣泛。可以定世系,辨昭穆,敬祖尊宗,敦親睦鄰,生死相顧,守望相助;可以使家庭父義,母親,兄友,弟恭,子孝,每個家庭成員做到「上不辱及祖先,下不遺惡於子孫」,整個社會自然安定祥和。

族譜中的「和」文化也是閩南文化內容之一,在民間譜牒中隨手可拾。拙文僅就堂號,字行,楹聯,家規四個方面蒐羅一些資料,雖是挂一漏萬,但多少也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點歷史文化資源。

一、堂號

堂號是中華民族血緣文化的標誌,每個堂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有的是以祖籍地名為堂號,如蘇氏的「武功」,顏氏的「魯國」,曾氏的「龍山」,同安陽翟陳氏的「浯陽」(即浯江陽宅)等。有的是以皇帝賜字為堂號,如莊姓的「錦繡」,林姓的「忠孝」,李姓的「仙景」,金門青嶼張姓的「忠勤」等。有的是傳說掌故為堂號,如梁姓的「梅鏡」,黃姓的「紫雲」,同安洪厝洪姓的「柏埔」,同安趙厝趙姓的「夾馬」等。有的是以祖先的官職封爵為堂號,如柯姓的「龍圖學士」,郭姓的「汾陽」,同安佛嶺葉氏的分堂號「郡馬」,同安潘土林姓的「三省參政」等,還有以祖先的字號為堂號,以吉祥物為堂號等等不勝枚舉。

許多堂號除帶有血緣、區域標誌外,還承載著祖先的懿言美行,蘊藏著「和」文化的內容。例如吳姓的「讓德」堂號,據傳是周太王的兒子泰伯、仲雍讓位給弟弟季歷的故事。自古皇室爭位是燭影斧聲,腥風血雨,吳氏兄弟能和氣謙讓,這樣國家穩定,自然是黎民福祉。張氏的「百忍」堂號已是千古美談。據載唐代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遊泰山時,微服造訪,問其睦族之道,張公寫了一百個「忍」字,皇帝離時贈其「九世同居,百忍傳家」,族人遂以「百忍」為堂號。宋代理學家朱熹教人「君子忍人所不忍」,但這「忍」字是心上一把刀,沒有豁達的胸襟,和譪的氣度,是很難會有和諧的氣氛。其他如楊姓的「四知」,游姓的「立雪」,顏姓的「陋巷」,薛姓的「三廉」等堂號,都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內容,而「五常」的價值取向在於「和」。所以吸取堂號中的民族精華,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字行

字行民間俗稱字勻,也叫昭穆、輩序、輩文、派語等。是記載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語,其作用是「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禮記‧祭統︾),這對於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有一定好處。由於這些字行常用詩歌的形式組合編排,有著格式整齊,字數相等,平仄押韻,分行排列的特點,所以也叫派行詩或世派歌。字行的編製,有的是皇帝欽賜,如晉江衙口施琅將軍(曾任同安總兵官)因統一台灣功比馬援,績及羊祜,康熙皇帝御賜百世字行歌。有的是取自經書名句,如同安鼎尾後柯社(今屬海滄東孚)柯氏以︽詩經、大雅、下武︾第五章詩句為字行。有的是族賢自訂,如泉州宋代宰相梁克家,同安清代江南提督林君陞都為家族編撰字行。這些字行的內容不外乎是寄托國泰民安,頌揚宗功祖德,祈盼人丁興旺,飭勵讀書登仕等,而其中不乏有「和」文化的字行。如晉江唐姓「忠孝順義理,和善振家聲」;晉江草田周姓「敦和睦族,必有勝芳」;金門小西門吳姓「禮義和根本,富貴萬年春」;金門前水頭鄭姓「和昌謙益,鴻源世澤」;同安蓮前王姓「良美德和興,永吉百年盛」等。有的同輩兄弟又自立字行,如趙氏的太祖匡胤、太宗匡義、魏王匡美三派的昭穆各不相同。有的字行直接宣揚儒家的綱常禮教,如同安溪邊「碧溪派」鄭氏字行:「父慈子行孝,君明臣又良,夫婦同安樂,兄友弟則恭,朋來相講究,信字存心胸」。早時讀書人都有名、字、號,這些充滿「和」思想的字行編入每個人的名字中,人與人之間就更加容易親近和融和。

三、楹聯

民間收藏或新編的族譜(尤其是大宗譜),都附載宗祠的楹聯。這些楹聯或名人撰句,或書家題寫,草行楷篆,琳琅滿目,構成「祠堂文化」的獨特景觀。楹聯的內容比堂號、字行更廣泛,更有文采。因為祠堂是族人的「聖殿」,所以許多聯語圍繞「風水」索句。「風水」實際上是後來的地理學,鄉村聚落講究「藏風得水」,閩南諺語說「厝內無日光,醫生常上門」就是最通俗的「風水」道理。所以最早的「風水」理論,實際上體現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蘊含著「和」文化的內涵。

譜牒中「和」文化的楹聯比比皆是。如同安辛亥革命同盟會會員陳延香為陽翟「浯陽」陳氏家廟撰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登此堂方無愧色,士讀農耕工勤商儉履斯地便有春風。告誡族人必須和睦相處,安分守己,方能登堂謁祖。浯陽信房二十九世陳障川(同治十一年貢生為「敦睦堂」作聯:恬澹是養生之本,謙和為浴德之基。已故的臺灣法學家洪福增先生曾為故鄉洪厝宗祠撰聯:學一分之讓獲終身之樂,忍一時之氣除百世之憂。這些都是在公共場所勸人「以和為貴」的楹聯。有的楹聯則是直接闡明「和」文化的深遠意義,如同安西塘張氏家廟有聯曰:和於遠邦則安定萬載,睦在近鄰而團結千秋。和睦不但能友好鄰里,還能安邦定國,真是明瞭透徹。就是今天,這種「和」文化楹聯也常常見諸現代建築物。有位臺灣同胞陳珍良在家鄉雲頭為村上老人建了一幢俱樂部,名為「樂安樓」,大門兩柱冠頭聯為:樂處雲頭心開曠,安居鄉里氣怡和。說明不論古人或今人,祥和是人們常恆的理念和不息的追求,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符合大眾的根本利益。

四、家規

各姓譜牒所載的家規(或稱族訓、家範、治家格言等),都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道理作為指導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綱領。通過這些約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規範族人的相互關係,俾族人棄惡揚善,團結和睦。如同安新民蔡宅卓氏族譜廿一條家規族訓就包括有愛國家,友兄弟,睦宗族,完國稅,訓兒女,和鄰里,端心術,安本分,禁賭博,戒淫行,尚勤儉,重讀書等內容。這些家規是社會公共法律的細化和補充,孫中山先生說過:「國族以家族為起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祥和,國內自然安定。

家規、族訓許多是由各房頭長老共同製定,但也有的是由「老祖宗」立定世傳,這就更具有約束力。如同安宋代丞相蘇頌(一○二○──一一○一)所訂︽蘇氏家規︾要求族裔做到「八必」,其中就有「鄉里必和,睦人必善」的條規。同安祥露莊氏一世祖勤勵(一三九二──一四七九)有︽勤勵公家訓十條︾,其中「睦鄰」條說:「凡吾子孫,居鄉當以和睦為中心,勿起乖異之念。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冠婚相慶,死亡相弔,有無相資。」同安柏埔洪氏還以六祖慧能禪師「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為立家從政箴言。金門金水︽黃氏家範︾手足之訓是一首七言詩:「祖宗家業不須爭,兄弟同胞一氣生。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作弟兄?「金門王氏則以「四句箴言」,為族規:「一為篤行孝道,二為敦親睦族,三為砥礪品德,四為報效國家。這些修己和群,齊家治國的族規,對於家族後昆無疑有著製約和飭勵的作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集巴黎發表宣言說:「人類如果想在二十一世紀和諧地生存下去,就必須到二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那兒去尋找思想。」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其中以人為本的「和」文化內容正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資源,值得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金門蕭永奇、吳秀嬌伉儷「捨小家,為大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搶救、保護民間各種譜牒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勞動成果肯定會在日後升值。藉此補上一筆,對他們默默無聞的奉獻表示由衷的欽佩,同時也呼籲有更多的人來做這項「根」的工作。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