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感到詩成的山路
所謂「靈感」,只是一首詩的主題粗坯。要使這主題粗坯變成一首有可讀性的詩,還有一段艱辛的山路要走。
譬如說,當一個失意的詩人看到一條老牛在鞭子的抽打下,拖著犁很苦地工作,他的心靈會情不自禁的震一下,且把牛看成是被壓迫的奴隸,或是自己的縮影。這便是「靈感」了。這個過程,跟白居易偶然撞見琵琶歌女,把歌女看成自己的化身,而獲得寫︿琵琶行﹀的靈感,完全一樣。
靈感來了,詩人多半會抓住那個「老牛在鞭子下耕田」的印象,來投訴久蓄在心中的被迫害的痛苦。這個願望就是創作意識。但要從那個方向和層面來表達?就又有許多個選項了。如直接列舉被迫害的事實,吶喊「反抗」或進行批判;或借老牛的可憐相作指桑罵槐的諷刺等等。路向一經確定,詩的主題粗坯就形成了。但主題粗坯形成後,往往會因個人對「恕道」的修養而「欲說還休」地予以放棄。如經過一番思辨後決定要寫,就要面臨如何表達的問題了。
習慣的做法,是先擬個題目。如:「我是一條老耕牛」、「鞭子下的耕牛」、「老牛」、「春牛」、「春耕」、「揚鞭的手」、「春泥上的血痕」:::等。但題目只許用一個,所以必須依據要表達的方向和層面,挑選一個最具暗示性、渲染力、和吸引力的題目。
題目著床了,就要考慮從何處開始寫起。是從雨開始寫?還是從揚鞭的手開始?是從牛的老態開始寫?還是從馬喫穀的現象開始?不同的開始,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聯想和想像所組成的意象︹情景︺。在內容︹即事物或景物︺方面,那些是熟悉的?它們與主題間的關聯性如何?能產生多少聯想、孕育多少想像,組成多少如「枯藤、老樹、昏鴉::::」等令人驚艷的意象?
內容決定了,立即要做的,是搜索能表達內容的字詞、事典︹最好不用︺、及關鍵字︹最有力量的,如「先生之風」的「風」字︺。然後將字詞串綴成句、成節,完成一個層次或階段的寫作。有時,一個層次就能把主題表達完畢,就該戛然而止,成為一首短小精悍令人激賞的短詩。但較多時候,小詩也往往有兩三節。於是,如何接下去的問題又待解決。這種情形,很像在老屋旁邊接蓋一間新屋似的,又得從打地基、選材料、立柱、砌牆、開窗戶、蓋瓦::::等,做一整套工夫。不過,老手只需略加構思就完成了上述的工作。因為,他們是胸有城府的「槍手」嘛。
規模粗具,草稿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冷卻和做全盤的審視。
所謂「冷卻」,就是把草稿放一段時間,讓自己的激情沉澱,或有更美的想像跑出來,做為修改的材料。
所謂「審視」,就是作品未定稿前,作者的內省工作。那個內容不得力?那個字詞有語病或忌諱︹習俗或政治的︺?那個句子不順,或生澀或累贅?那裡太誇張?那裡太軟弱?那些意象不夠活潑生動?整首詩有沒有精神?或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甚至有沒有錯別字或記錯的成語?都應仔細檢驗或修正。這都是琢磨、錘鍊的工作,一點也馬虎不得。否則,靈感還是靈感,不能變成詩歌。
最值得注意的是:做詩不同於做散文。散文是直接的說明,像蘇東坡在︿前赤璧賦﹀中,引客人的話來說曹操,然後感慨地說:「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安在哉?」但當他改變文體來填詞時,這同樣的感慨就變成「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了。這個寫法,是「立象以盡其意」︹︽易‧繫辭上︾︺的寫法,也就是現在一些學者在討論詩歌時所說的「形象思維」。這「大江東去:::」十三個字是形象,我們透過這十三個字,不但看到了「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浩蕩畫面,也想︹思維︺到了古今多少英雄豪傑,都被滾滾巨浪沖走了的殘酷事實。理解了「形象思維」的內涵,就不難分辨出散文和詩歌的寫法了。例如:「那條老牛都老得走不動了,農夫還要趕牠去犁田」,便是直接說明的散文寫法。若寫成「竹鞭驚不醒老牛的眼睛/牠一鞭一步挨到了春田」,便是有形象可供思維的詩的寫法了。
所以,用散文的寫法去寫出些感想或現象,雖可把得來的靈感表達出來,但仍不是詩。由此可知,由靈感的出現到詩的完成,其中的加工層次不但多,且工序細膩,不宜粗心大意。正因為費工費時,很多詩人終其一生,也寫不出千首好作品來。惟其好詩難得,好詩才被千古流傳。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壞詩是好詩的踏腳石、沒有那個詩人不是由壞詩過渡而來的。只是,天才型詩人的過渡期很短而已。惟現在的教育普及,知識水準普遍提高,加上資訊發達,且討論詩歌的出版品與日俱增,只要勤加用功,那個「過渡期」必可大大地縮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