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返鄉書展記
從體例來看,台灣通史原本是續修台灣府志,但其體例,格局及其所反映的其實是國史體例,這表現了連雅堂個人對台灣的認知。他堅持理想都也體認現實,只要不影響到大的氣節,他也願意妥協。像為了發行台灣通史,他請日本高官題字作序,但實際無傷大節。
連雅堂在︽台灣通史︾自序中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 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姓,此不佞之幟也。」回首百年雅堂不僅是台灣史上的奇葩,更是能在亂世體認現實,堅持理想的英雄。雖然他的小毛病也不少,到底是瑕不掩瑜,能堅定的站在民族史家的立場出版︽台灣通史︾厥功偉哉。
隸書五言聯(自撰):
「戰地笳聲壯;
金門民氣淳。」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台澎金馬,金門曾經是柳營處處的戰場,金門早期受南宋理學大師朱子之教化,民風淳厚。
隸書七言聯:
「得志當為天下雨;
論交尚有古人風。」
下聯前賢原句:論交「要」有古人風,信筆書成「尚」字,未能及時重寫。
大篆十言橫幅:
「人生不留白
瀟灑走一回。」
人不要平白的過一生,「塗鴉抹黑」也算是一種人生不留白吧!一笑。
大篆九言橫幅:
「凡寫過的,必留下墨跡。」
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更改「寫」、「墨」兩個字後有感書成此作品。
隸書蘇軾︽前赤壁賦︾頁冊:
︽前赤壁賦︾文詞從略,詩人書法家、蔡鼎新賜有序文:
浯洲洪啟義先生書壇重望以篆隸名於時,積年寫經結緣、傳承書學不厭不倦,以隸法恭書︽藥師經︾等四部經典,都八千言,願深切閎煥佛光而法喜,心誠念定成鉅鑄,以流傳獲福無量,皆大歡喜,頃承視八十四年乙寅所書前赤壁賦朱絲界格字可三寸,都五百餘字,以分書出之,莊嚴凝重,筆酣神暢,洵為珍品,間有雷同之字,率以別體書之,誠然書此賦者類皆行草作之,君特以分書為之,真可謂別具一格也,余與君締文字交頻年甚相得而於君分書傾心久,每欲請益而時弗許引以為憾,今得拜觀斯輯,歆羨無似,爰綴此數語以贊。
民國九十一年元月辛已歲抄晚學齋主蔡鼎新時年八十三。
篆書十言聯:
「千載名那及即時一杯酒;
六國印何如負郭二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