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設限
在傳統詩詞中,要去挑一個「贅」字,很難。但在現代詩中,要去挑幾個「贅」字,那就很容易了。例如下面這句詩:
「已踏出了一行行艱辛的履痕」
這句十二言詩,在現代詩中不算太長,讀起來也還順口。但仔細審視,句中的「已」、「了」、「一」三字,便應列為「減肥」的對象。因為,「出」字己兼具上述三個字的功能,且勝任有餘。
不過,一般讀者之所以對這三個小「贅瘤」不覺得「多餘」,是因原句接近習慣的口語,而又未發覺口語有精粗之別的事實。另一原因,是大家誤認「詩是散文的分行」,所以也就不苛求了。然而,儘管讀者如此,詩作者卻不能不知「詩是精煉的語言」這一鐵律。因此,自我要求提高詩語言的標準,就是分內事了。
其實,要做到「詩句精煉」,也不是很困難的事。第一:句子寫成後,先檢驗它有沒有完成任務?若已完成任務,再來檢討它完成任務的總成本,察看其中有沒有「牛當馬用」,或「馬當牛用」的不經濟現象?有沒有一人能完成的工作卻派了四個人去的浪費情事?這步工作,要絕對斤斤計較,不得保留一點情面。第二:在創作之前,先給自己立個較嚴格的規矩,如「這首詩不得超過X行,每行詩不超過X字」等。有了這個自我設限,手裡的筆,才不會如野馬亂跑。
傳統詩詞之所以精煉,原因與雕字琢句和限字限句有密切關連。而前幾年有些徵詩規則裡,也有限句限字的大概約定。結果,徵出來的詩就較平常的任意揮灑要精煉許多。此外,詩意不可說白說盡,也是精煉詩語言的方法之一。如唐初李義府︿詠烏﹀詩最後兩句:「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栖」,便是言己盡而意末盡,話已講但不明講的成例。唐高宗一聽,立即回答說:「與聊全樹,何止一枝栖?」十個字,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務,這就夠了,何必多費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