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松
時序入冬,但似乎和先前的秋天沒兩樣。大部分時日還有暖暖的陽光陪伴著,較為不同的就是東北季風逐漸增強了。風大的日子,人就躲在樹林裡,或是蜷伏在割穗後的高粱梗稈中或縮避在田埂旁。
畫松、看松、聽松是在松林一帶勾留時的主要活動,甚至「讀松」也附帶成了這段日子家居常有的消遣;「讀松」──瀏覽著畫冊裡的松樹姿容。對於這古人所說的「歲寒三友」之中的一員,圖畫裡時常可看到它的蹤跡。就以近日翻閱的這本「中國名畫賞析」來看,山水畫中十之七八就可找著。翻著翻著,其中有兩幅較吸引著我,一幅是高鳳翰的「自畫像」,另一幅是張大千的「松下憩者」圖。
高鳳翰的「自畫像」長軸中,採對角線構圖,右上角以方直的線條勾劃著層層相疊的奇峰危岩,左下角則是一片波濤洶湧。山水交接的崖岸上,著白袍的主人公坐臥俯瞰萬頃浪濤,似有所思。就「自畫像」而言,這人物所佔的比例似乎是渺小了些,其中是否有別的寓意在此不談,倒是在懸崖峭壁中長出的蒼松,就頗令人好奇,因為松樹的線條呈現著非橫即直的單調和劃一;一種近乎整齊的秩序感,雖少了那盤屈虯結的變化,卻也透露出那種倔強的生命力道。而大千居士的那幅圖,古松彎曲如半圓,松下老者倚靠,儀態優雅閒適。此幅畫有著「歸去來兮」的意趣,是描繪陶淵明歸隱的事,合該也是畫者自己嚮往自然的心境寫照吧?
一棵松,一座崖,一個人,這是國畫「高士圖」之類常常有的畫素。畫面簡單,意境深遠,給人一種憧憬的境界。其中松樹在這類圖畫裡是不可缺的,它是精神寄託所在,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如果沒有了它,整張畫的境界韻味會是如何?是否能適切傳達那孤傲高潔的情志呢?
眼前,植立在田地交界點上的這棵松,似乎沒有一絲一毫的清雅逸趣,那狂放蕪雜的樣貌,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妥協被放在那樣傳統的畫幅中。但在這田野上,它個性鮮活,散發一種折服人的堅毅氣魄,所以就成了大夥「愛不釋手」的寫生好題材。
看來是有些跋扈,但似乎要有如此崢嶸不羈的枝椏,才能顯出「歲寒後凋」的氣概。立在四畝田交界的這株松樹,枝幹粗壯有力地顯現這樣的風骨。雖這棵松是獨立的,卻與幾步之遙的那片松林有著相等的份量,同成了注目的焦點。我就在不同的角度看著它畫著它,捕捉那不一樣的表情神態。
最早見這棵松是在明燦「平生寄懷」的畫冊裡。它是以水墨的姿態出現的,柔軟的紙質上那張牙舞爪的情狀就吸引著我,如爆炸四射的枝槎也讓我詫異多時,甚至心生懷疑怎有那般模樣的樹?後來在一張水彩畫裡又見著了,在較為翠綠的色彩和明亮的天空襯托下,透露著神采奕奕的活力氣象,讓人看了喜歡,但始終掩不了那份心疑──怎有那樣的長相呢?等到那暄和的秋陽天,首次跟隨來此,親身目睹,果然是如此。松的主幹是夠高大英挺,一路爭向天際。離地不遠,旁枝開始分歧,自由地向四周輻射,將樹的氣勢撐大了。在第一眼的印象中,整棵樹的線條粗獷有力,尤其當中被雷劈過的或被人鋸成半截的,更是短小精幹。但若是站在東邊看,粗粗細細的枝幹是隱隱約約的,因為被從樹梢垂掛而下的藤蔓給遮掩了。這如氅巾般的藤生植物千絲萬縷交織穿梭,披披掛掛的,看來是一大累贅,那是要有大力量才能撐舉起來的;這棵松就毫無疲態地撐得那些藤葉在風中晃盪晃悠的。
第一次,我在東南邊和樹對坐。那是在田埂上,右手邊是農夫用繩網圍成的藩籬,左手邊是收割後的高粱田。位置是有些狹仄,但午後的陽光在樹葉上的閃躍跳動,以及映在樹身枝幹的光影,讓我忘記了所處之地的逼迫。眼在樹上搜索,筆在紙上遊走。我這初學者戰戰兢兢地畫著。等畫了一段落之後,起身看錶,已過了一個多鐘頭了。待回溯先前,人寧靜和穆,陶然忘機。那一天之後又去了一次,終於完成了第一張「孤松」的素描。那是11月間的一個星期天。
再次的對坐相看,只有我一人。那時間,平常結夥的同伴有事去了台灣或是赴廈門。先前有他們在,心中也較篤定,因為除了結伴外,最主要的是他們是我的「臨場指導」。如今只剩我一人,有些怯場,原本偷懶不去,但後來禁不住那樹影光彩的呼喚,終於獨自懷著一顆忐忑的心赴約了。這次蹲坐在東南東的高麗菜田旁,沒想到抬頭望樹,明晃晃的陽光穿樹搶眼,逆光之下,樹成了黑幢幢的影像,我的筆在「黑暗」中摸索。眼手忙碌了一陣子,起身觀畫,整張圖鬱黑如膠,主題不顯,層次全無,真是乏善可陳,心中不免有些沮喪。
就在心煩之時,忽然瞥見一隻環頸雉從松林飛出。前陣子曾在那兒「驚雉一瞥」過,不知是不是同一隻?心正游移著,牠已越過一條根田,落在孤松下的草叢前。當牠落下時,我可感覺彼此眼光交會時那一剎那的驚訝,於是牠向前跳了幾步,再側著頭諦聽什麼似的,一副怯生生的神情。我也趕緊屏息不動,心想偽裝成一棵樹或是石頭之類的,來個善意欺瞞,好讓那鳥兒少些戒心,可使我多些時間貪戀那一身彩羽。只可惜牠警覺性高,倏地鑽進高粱稈中,一下子的功夫,出現在高麗菜田的另一端了,不久又消失在草叢裡了。讓我在沮喪之外又多了一份悵然。
大概是嚇著了牠吧?一次美麗的邂逅啊!但怎如此匆促呢?或許一些美麗的事物常是如此一瞥,徒留空嘆。鳥跑了,樹沒得走,冬陽還是曬著,風依舊吹拂著,週遭仍然寂靜,再看看樹畫畫樹吧。面前的景,猶如是一盆「插花」,樹木四周叢生的雜草,提供了一個生意盎然的底座,烘托出孤松豪放不羈的枝幹。枝幹厚實不透光,濃濃的粗黑只邊緣處泛著淡淡的微光。由於遠近粗細的不同,再加上交叉造成的陰影,黑中仍有許多的層次變化。然後再往上細視那些針葉,稀疏中的光、密葉裡的暗,再添加那些藤蔓的糾纏,亮與暗在這棵樹上變幻著異樣的視覺印象。一番凝視之後,心想在形態的描繪之外,該如何利用明暗色調來表現逆光下這樣情景的一棵樹的旨趣?對我來說,這是一番挑戰,卻有一番新的刺激感,於是在炭筆和軟橡皮的交互作用下,繼續第二張素描練習。
再過一兩個星期,由於風勢較冷冽犀利,我躲在西方位的雜樹林旁的田裡。冬陽從背後照射而過,一身的暖意讓我從容地觀看聳立在前的松樹。有時自己忍不住思量著:到底是我擄獲著它,還是它擄獲著我,讓我興味十足和它「相看兩不厭」?它的孤立、它的長相應是最先吸引著我。對於我這生澀的初學者而言,掌握形似,琢磨技法,是基本的功夫,也是再三練習的目的。但外在描繪的修養之外,一幅圖蘊藏的內涵氣質、精神風格,能不能感動自己,能不能使人動容,那才是追求的真諦,表現的重心。那可要待時日及心血的投入,不是一蹴可幾的,對目前的我來說是一種奢想但也是一種企望。其實成不成又何妨?有著熱情隨興去畫,至少能攏到一個下午的陶然。
就畫吧!於是我在西邊的高粱田裡開始畫第三幅素描。從這兒看,樹枝少交錯,長的短的都迸發出去,競奔蒼穹,那些串掛的藤葉掉落了,整棵樹顯得疏朗多了。由於有兩次的經驗,再加上心情的放鬆,也較得心應手,一筆一劃裡,有我自己的滿意。原先在田尾啃食高粱稈的那條黃牛,也不知什麼時候不請自來,在身後「哞哞」叫了幾聲,雖嚇了我,但內心喜歡牠那咀嚼反芻的樣子,也跟著在自己的畫前「咀嚼」了起來。
盛唐詩僧景雲的「畫松」一詩寫道:「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維妙維肖地抒發一種藝術欣賞後的會心發現。我畫裡的這棵松,會是昔果山村郊的第幾株?那還得待我一畫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