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又是花生時節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億文。
點閱率:735
字型大小:

寒冬後,東北季風漸漸遠颺,加諸春天雨霧的滋潤,又是老農耕種花生時節,四月天,海島金門正是雨濛濛季節,雨經常沒頭沒腦落個不停,淅淅瀝瀝,白天落著,晚上也落著,偶而雨歇了,白茫茫大霧從海上瀰漫過來,這個當兒,父親、鄰居,忙著大量播著花生,這些日子鄉居老農在自個住家近的農田用殘餘力氣耕著有限的農田,年輕人都往城市定居討生活,而種花生的時節已沒有童年時一家大小全出動,在滿山田野來回一粒粒用腳一步步為家計而辛勞,如今老農們只是不捨而農忙全由夫妻、或一人耕著老牛在田野孤獨種下寶貴的花生了。

我很喜歡吃花生,卻不喜歡看見賣花生的長者,因為離開家鄉這些年來,每次在高雄街頭看見推賣花生的身影,我知道又是收花生時節,忍不住想起留在家鄉的年邁雙親,在田裡,他們仍捲起褲管,挑起竹籃走在泥灘小路,在田中採收花生,同時,也每每令我想起昔日種花生、採收花生從早忙到晚,在田邊休息、吃飯,那段家家戶戶農忙的辛酸歲月。

由於島上土地貧瘠,到處是一片滾滾黃沙,僅能種花生、地瓜、高粱,碰到久旱不雨,花生、地瓜苗枯黃,收成不好,父親、阿叔又會對著天嘆口氣,這一年又白忙,望後冬看收成會不會好一點,雖老天不幫忙,但耐旱的作物結果不好,葉類還是可以養豬、牛,日子一樣渡得去的日子照樣要過,天亮了還在牽著牛往田裡忙,小孩子的學費過些日子再拿去學校,先顧著一家老小肚子要緊,這是早期金門農家都會發生的同樣問題。

不知那一年,家家戶戶很少田地再種花生,而改種高粱,一年種二次,改善農家生活,聽父親說是種一斤高粱可以換一斤米,政府司令官德政,也是改善百姓的經濟,家家戶戶的高粱比種多、比收成,早期收成時從早忙到晚,要從根部割很長很長的高粱,再用推車推到防空洞門口用手一把一把的將高粱粒打起來,而高粱稈可利用做掃把,學校的掃把也是農家小孩人手一把帶去的,剩的就可以升起火來燒飯,真是從頭用到尾,隨著時間改變,高粱可以兩收只要割下稈留根可以再發苗而不用重新耕種,後來更利用馬路車輛取種子,不但節省人力時間,也帶來方便,改善農家,而且還蓋樓房,老農們也因高粱而改善日子。

再回金門車子經過馬路已很少看見一大片高粱在馬路上而只有少數,好友追問下,經過我解釋時並按下快門拍這難得一見的情景,一大早到金城有大陸貨街逛市吃廣東粥:::經過街旁,二位阿伯要我們買花生,說剛收成的是本地很好吃,可以試吃,好友阿德經過我一番解說金門花生很好吃粒雖小但很香很有土味,而且現今種得少,很難得,因此各向阿伯買了五斤,共一千元,想一想,現工作,經濟已慢慢改變了金門人生活,年輕不再下田做活,而且工作選擇多,又不用辛苦下田,田只有一些割捨不下的長著用一份情感來耕作,來活動活動身心,不再有壓力為經濟了,而且小孩已進入成年,各有一片天,政府每月還有老農年金,想一想苦日子已經過了,也要我們這一代去惜福才能長久,和長者閒談交易後更覺得金門花生的可貴。

花生、地瓜、高粱養活我們這一代,讓我們能受教育改善生活、改善品質,才能有今天福利縣之稱的金門,而金門已不再是過去的金門,如今燈火通明,樓房四起,馬路寬廣,車輛來往便利,已從早期的苦日子中脫離,更應飲水思源,感謝施政者,農家叔伯們,有了他們努力,才有今日現代化的美麗金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