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為報今年春色好─讀李清照詞的一些感想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清國。
點閱率:1,234
字型大小:

李清照(約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還以道人自稱,她自喻學佛得道,表明她是學佛身份的人,她是我國千年來著名的女文學家。她生長在封建宗法社會,女性受到壓迫的大時代內,又遭逢國亡家破,夫亡財失的困厄,從其創作詩詞風格變化的過程來探討,可見他深受生活環境、傳統佛教文學思想的影響,她尊重禮教,崇尚自然、眷戀自然,她記夢說夢作詞,尋求靈神的慰安,她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不向苦難環境屈服。宋朝王灼說她:「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釆第一」。玆謹就讀︽李清照詩文詞︾的一些感想分述如下:

一、尊重禮教、家居生活寫照:李清照生長在封建宗法社會,早期作品以描繪少女閨閣自我生活,以及幸福溫馨家庭生活,與家人離別相思的內心感情生活為主,如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杆,祇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李清照幸福溫馨的家庭情愛生活,常常又會因人生無常、離恨相思而苦惱。雖然情愛是人人所追求的,但我們應不要掉進情愛苦惱的漩渦,應該讓情愛昇華,將它化為慈悲的愛。星雲大師曾講故事說,一個漂亮的女孩出家了,世人對她說:「你這麼漂亮為何出家」?她回答:「就因為漂亮,才不願只嫁一人。」她把男女情愛昇華為慈悲的大愛。

李清照她最早書寫離恨相思的名篇是︽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中通過「獨上」、「誰寄」、「雁字」等句,引出別後的孤獨與兩地相思。從「眉頭」到「心頭」的情感轉化,巧妙傳達出詞人的伉儷情深。「花自飄零水自流」,就是滲透愛情如夢幻泡影,告訴世人要隨順因緣的禪机的話語。

又如︽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撚餘香,更得些時。

殘梅是詞人用來表達情諸的引線,詠殘梅是抒發人生必歷經生、老、病、死的過程,而世間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化思歸愁緒的抒情。所謂寫他人所不能寫,道他人所不能道。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鴃。

「空」、「滅」、「夢」的「空無」,來表現人世間的無常、一切皆空、夢幻泡影的哲理。女詞人內心的愁思像啼鴃悲鳴,把離情別緒渲染得更其深沉,藉吟詞抒發、昇華情愛。

二、崇尚自然,眷戀自然:封建社會剝奪了婦女的社交自由,她們被封閉在深閨之中,因而促使他們對大自然有著更深邃的情感交流和更細膩的審美愉稅。詞人眷戀著大自然,大自然也投之以深情的回報。

如︽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湖面上風吹來了荷花的香,山光水色對人親,說不盡,無限好!這樣的美景仿佛連鷗鷺也在埋怨人們不懂欣賞。暗示我們應珍惜身邊所擁有一切,「與其羨慕遠方的彩虹,不如關愛身旁的玫瑰」;要把握當下,珍惜當下的機緣,感恩惜福,不要有事後的遺憾發生。

李清照將自然景物擬人化,賦情於物,她的生命似乎已同大自然的生命交融互滲,同體共生,天人合一了。又如: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儘管醉酒濃睡,但詞人仍於不知不覺中進入庭院,彷彿變成被雨打風吹的海棠,經歷了凋零之苦。所以當「卷簾人」答以「海棠依舊」之時,詞人便毫不含糊地糾正其粗疏:「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一首惜春的詞,惜春春去。這首小令通過極其精煉的人物對話,表現詞人李清照的讚嘆心與慈悲心。「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體認海棠花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葉是今更綠,但花已無昨日的好。來表達年華失去,心中的無限淒婉與無奈,真是人世間無可避免的無常與空無。

︽浣溪紗︾

小院閒窗春色深,重簾未捲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遠岫出雲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音。梨花欲謝恐難禁。

窗外閒靜,小院春色已深;遠山雲起,催促著暮色來臨;梨花將凋謝,恐已難留禁。李清照對大自然美的眷戀憐惜,它卻幻變無常,而煩惱悵惘的複雜心情。其實我們應知道:外在是變化無常的,只有重視內在素養才會永久,才是真正的美好。

3、自強獨立、超越想像: 李清照是一位具有獨立創造性的作家,凡是讀過她作品的人,都會覺得她是一個不依傍古人,不拾人牙慧,自初機杼,自立自主的人。這種思想性格與禪宗倡導的「自心是佛」、「身外無佛」要求學佛人,自修自度的修行實踐有所關聯。禪宗以為佛在自己心中,不論男女,人人心中都有佛性,求佛只須向心中求,不需外求,因而要求學佛人不倚他人,要自立自主。︽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我們再來欣賞她的︽漁家傲︾這首詩: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幕,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何等氣魄自負。她向天表心志:學做詩,一定要有驚人句令人稱道,要像背負青天,志存天地的大鵬鳥一樣,乘風高飛遠舉,「篷舟吹取三山去」,她精進想奔向理想中的佛國仙境,表現了詞人李清照的偉大抱負。

李清照是一位自強不息積極精進、看破紅塵的女詞人,她並沒有被南渡後的巨痛,夫亡財失、逃難顛沛流離之悲痛所擊垮,她始終保持清淨心,身心自在、歡喜精進,企盼心靈能超越解脫。這首詩表現了她深厚的禪宗文化。

讓我們來欣賞︽蝶戀花─上已召親族︾: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李清照在怡樂的酒宴中發出「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的悲嘆,從而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詞人的憂國情懷和對人生無常無奈的感慨。

晚期避亂金華所寫的︽武陵春︾,傳達出長期逃亡的深沉悲痛: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人生無常,經過七年左右的四處逃亡,「物是人非事事休」,詞人身邊幾乎一無所有了,而亡國之痛,逃難之苦,孤獨之悲卻有增無已,難以計量。詞人通過想像,將無法把捉的「愁」情裝入小船,並使之難以荷載,於是抽象的「愁」情便有了可視、可觸、可以衡量的具體感與立體感了。這首詞反映了戰爭兵荒馬亂中苦難大眾的共同心聲。所以能生活安定、平安,就是人生的最大福報。現代人都知道,避免戰爭是人類的基本人權。

李清照奉佛家「由我及物、內向反思」的思維方式進行詞的創造。佛家禪宗的「梵我合一」的世界觀及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啟迪了李清照藝術美學上的自覺,不僅使其行程了獨特的詞學理念,而且在詞的創作方面,建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注重內心感悟和情感體驗的形象思維體系。

佛家六祖惠能禪師強調「頓悟」、「自心是佛」,肯定個體價值。受其影響,李清照詞以個人的情感世界(即本心)為表現對象,注重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她總是把自己的內心世界真誠地坦露出來,把思想中的矛盾任情地呈現人前,毫不矯飾。讀她的詞,彷彿感受到她脈搏地每一次跳動。

  李清照的詩文中,也不乏有關佛教的典故。如「再見江山,依舊一瓶一缽,重歸畎畝,更需三沐三薰」。對句工整,足見其具有很深的佛學修養。

李清照是李白過世三百二十年後升起的又一顆巨星,她以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的最高成就,在夜空中大放異彩。

作為文學家的李清照,詩、詞、文、賦都有作品傳世。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學成就,並確定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是詞。

李清照的詞博採眾長,繼承了唐、五代詞的傳統,開初的詞作明顯地受「花間派」影響,後來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後期寫的血淚詞篇,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放異彩。她作詞的語言富於音樂美,詞是配合樂曲歌唱的藝術種類,李清照一向重視詞的音樂因素。前人評︽醉花陰︾的「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以及︽聲聲慢︾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都是被公認具有音樂美的傑作。她適當地悽苦的感情,加上許多雙聲疊韻詞,使全詞在聲韻上十分優美。含蓄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深沉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讓讀者自己去體會、聯想、補充,因而回味無窮。

李清照的詞作歷來為人所稱頌,她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清新自然,毫無矯飾造作,並於尋常語中別生境界。這與佛教禪宗提倡的「但莫造作,只是平常」,「平常心是道」的思悟方式不無關係,禪宗認為真心佛性是每個人自然具有的稟賦,宗教的修行實踐就是要反思,體驗所謂真心佛性的存在,任其流行,無須刻意作為扭曲本性。禪宗大師義玄說過:「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睏來即臥」︽古尊宿語錄︾。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學佛不離世間生活,學佛不僅是信佛、念佛,更重要是行佛。所謂「平常無事」就是不離日常生活,保持平常心,竭盡心力,服務人群,貢獻社會,如此即能進入成佛的境界。這是因為道在平常,如果離開平常心、平常事,憑空妄想捏造,反而偏離了道,反而不能成佛。禪宗思想啟迪了李清照藝術上的自覺,形成了她注重內心情感體驗,並任其流行的藝術風格。

李清照之所以獲得空前巨大的成功,乃在於她的詞是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文學,同時又恰當地選擇了善於表達女性心靈與聲情口吻的詞體形式作為載體,使內容與形式二者水乳交融達到完美無缺的高境界。詞,作為新的詩體的形式,從它誕生那天開始,就同女性結下了不解之緣。寫女性,歌女性,代女性立言,塑造女性形象,開掘女性深層心理活動,產生了許多名篇佳作。評論家鄭振鐸說:「李清照是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詩人。:::她的歌詞卻是她的絕調。像她那樣的詞,在意境一方面,在風格一方面,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作家史向前也評論說:「李清照的詩詞所以這樣奇絕,實得益于禪宗文化『自心是佛』的修行實踐。」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隱喻她是一位易於安頓自己的學佛隱士道人,她修身養性持戒念佛,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是必然的,她表明她是一位在家學佛的人。她信奉佛教主要有三因素:一為社會環境,二為家庭條件,三為個人遭遇。她出身書香門第,資質聰穎,愛好讀書寫作,自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就是身受儒、道、釋諸子百家思想的教育。她既有傲人的詩詞文作品,比之蘇軾、柳永、辛棄疾等人毫無愧色,她又有中國詞壇的第一篇詞學專論︽詞論︾系統總結詞的發展,逐一評點詞壇名宿的創作得失,明確提出「詞別是一家」的理論主張。因此李清照的詞自成一家,創出了獨具特色的「易安體」,影響後人千百年,所以,她在中國詞史上不能不佔有特殊的地位。

一個人的性格思想和作品風格的形成往往是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同時某種因素的作用,也會不同程度的在她的各方面表現出來。李清照與佛教的關係也是這樣,佛教對她的影響是明顯的,在對李易安其人及其作品作品的認識中不應忽視這一點。當代文學家白先勇曾說:「最偉大的文學,好像最後都會達到宗教的一種情境?」他又說:「文學描寫人生的過程,不會有答案,可能最後的答案是宗教會給人生一種指示,:::」。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對李清照易安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已經擴大到了世界其他國家,學者如雲,視野開闊,但對她的評價依然絕高。

新春伊始,春來福到,為報今年好春色。虔誠祝福各位親愛的讀者,新春快樂,妙心如意,平安吉祥!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