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風獅爺傳奇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645
字型大小:

據說明朝以前的金門,山林茂密,水草滋長,可養馬匹,更是縉紳逃避戰亂的桃源仙境。但根據︽滄海紀遺︾一書,描述明清時期的金門社會樣貌卻是:「浯地隘而貧薄,加以風沙壓境之患,民之有業者無幾。」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演變呢?這要從鄭成功據金抗清說起。

崇禎十六年(西元一六四四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縊,結束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國祚,兩年後孤臣孽子鄭成功在烈嶼吳山,結盟起義,對抗清廷。鄭成功在東渡臺灣前,總計有十五年的時間,都以金門為練兵、補給的重要據點。為了軍事的需要,鄭家軍就在金門島取材為薪,伐木造舟,造成金門林木的重大浩劫。

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了二萬五千精兵,四百餘艘戰船從料羅出發,先佔領澎湖,再由澎湖攻取了安平,固守台灣為反清的根據地,金門助長了鄭氏的歷史功名,卻也惹惱了康熙皇帝。

為了斷絕鄭軍後援,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台灣,康熙依據鄭氏叛將黃梧的建議,發佈實施「畫界遷民」的遷界令。斯時清廷下令戶部說:

「前因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瀕海地區,逼近賊巢,海逆不時侵犯,以致生民不獲寧宇。故盡令遷移內地,實為保全民生」。當時的兵部尚書蘇納海亦言:

「蕞爾兩島(台澎),得遂猖獗,實恃沿海居民交通接濟。令將山東、江、浙、閩、廣海邊居民遷於內地,設界防守,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民免鋒鏑之虞,寇無所掠,則海上食盡,鳥獸散矣!」

遷界令下,以福建省執行得最徹底,墮城、毀屋、焚林,為了徹底截斷鄭軍的後援,清軍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就這樣,金門的山林又一次的遭受了戕害,徹底成了童山濯濯的樣貌。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居民重返故土,金門島始復人煙。但此時的金門,早是風沙囂鬧,塵滾飛揚的模樣。尤其,在東北季風的助長下,太武山以東的十八都,更是遍沙積壓,十之八九的百姓無尺寸可耕之地。風沙讓金門百姓睡不安寢,耕不足食,卻也莫可奈何。

除此之外,風更給金門帶來了海盜的侵略。古冊載:

「三四月東南風汛,海盜從南澳入閩掠劫商船,內外浯嶼、料羅、鳥沙而上,出烽火,入於浙;八九月則捲帆順,剽掠而下。」海盜侵襲,還有官兵可以保護,風沙之災,除了聽天命外,島民們只能信鬼神了!

信鬼崇神,本就是閩南一帶的風俗習慣。福建地區「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山多耕地少的現實下,期盼少數的耕地有最大的收穫,更成了百姓們最大的期望。斯時人多相信精靈、魑魅,民俗上,居民更會主動的去尋找具有法力的「守護神」,來庇佑周境的安康。

︽風俗通義.嗣祀典篇︾裡記載:「風禮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師」與「獅」同音,在以訛傳訛下,民間相信「風獅」能鎮抵風沙。自明清起,金門島民便習於在廟口、村口、村郊、水池旁,以泥土或石材形塑「風獅爺」像,用以抵擋凶煞,守護村民,庇佑安寧,漸漸的便演變成了金門的「守護神」!

如今,「風獅爺」不但是金門的象徵圖騰,特有的文化資產,更儼然成了發展觀光、厚植經濟的利器,想是金門先民所始料未及的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